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文人基因

2018-10-24李珏

居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室内空间文人意境

李珏

[摘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滋养了文人这一特殊的人格,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秉承“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处世观,并深深影响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自古就有中国文人的气质,在传统文化和物质技术的双重影响下,有一种“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文人;室内空间;意境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8) 03 - 0026 - 02

1 文人及文人建筑

1.1 文人情怀

提及文人,联想到士大夫、隐士,文人有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并且有深深的人文情怀,他们崇尚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体系,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刻画社会和人性,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文人建筑均出自文人匠师。建筑在文人的意识中不再仅仅是个避所,亦或是用来体现资本和权利的丰碑,而是对他们理想境界的表达。流露的是文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文人的世界观里,崇尚天人合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们的处世之道。而文人情节则是一种人文情怀,富有创造性、追求独立人格。这些文人因素表现在创作上,则是强调表达个人追求。对于中国建筑传统而言,是一种超脱的隐士之情;而对于中国诗词画作,是一种潇洒浪漫之意。

1.2 文人建筑

总的来说,文人建筑体现的是文人的审美。刘禹锡的“陋室”、苏轼的“雪堂”是文人建筑在室内设计的体现;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是文人建筑在独门宅院的体现;岳麓书院是文人建筑在大型建筑群体的体现。那什么是文人审美?人是审美的主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人的视觉、触觉、感觉、心理活动。因此,探究文人审美的切入点是文人。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写道:“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憑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也确实如此,有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筑师,但是存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文人建筑。

中国传统的建筑大都具有文人情怀,若想使中国现代建筑屹立于当今世界建筑之林,就要发扬华夏文明。钱学森先生很早就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他说人生于自然、活于自然、最终还要返回自然,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应该打造山水居住区。钱学森先生的提议显然是有理有据的,先不说什么环境论,单就中国的文人情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这种文人气质是坚不可摧的。对于城市来说是这样,那么建筑亦是如此。早在1993年,吴良镛就在柳州的规划案中提出要发挥它特有的山水文化特色。但问题就难于怎么把山、水、城市建设连为一体。当前,一些超现代的建筑物与自然的山水格格不入,西方雕塑感的建筑摆在中国古典山水意境美的画卷中难免方枘圆凿。因此我们要建造属于中国的建筑,要把中国古典诗词、中国传统山水意境运用到城市建设中。

2 文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影响

2.1 文人审美倾向对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影响

文人特有的审美倾向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心理和情感的共同影响下,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审美通过对建筑的空间体验、体量感知、外部形态、色彩、光影效果等要素的有效感知,达成共识并进行升华以及情感联系等心理活动。那么拥有相同文化背景和情感寄托的群体,对于建筑的有效感知和思想情感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说他们有共同的审美倾向。中国人自古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审美倾向——对于意境的追求,这种文人气质的审美。正是这种审美倾向促使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思路向纵深发展。在文人审美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展现出一种“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散发着特有的魅力,映射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

2.2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

2.2.1 “意境”的含义

“意境”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唐代诗人王昌龄诗论著作《诗格》的“三境说”:一日物境,只写山水;二日情境,能做到借景生情;三日意境,能达到托物言志。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提倡“境由意造”,主张将情感寄托于要表达的对象上。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引导观赏者产生联想和共鸣。

2.2.2 营造手法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意境美包括感知建筑空间和延伸意境两个部分,其发展过程中,在设计者的情感与思维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状态。

(1)串联的空间序列。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的序列最常见的形式是多个空间沿着某一个轴线,一个连一个的依次展开,层层套叠,呈现出一种串联的形式。相邻空间的连接处往往采用门、屏风等有遮蔽作用的构造对空间进行抑制,避免一览无余。当人们走进这种抑制空间的时候,其实是在为接下来展开的空间做好准备,转过这层“屏障”,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序列在一座建筑中不断重复,将室内空间层层推进,有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跟随着这种空间序列,一步步收敛人的心神、慢慢拂去世事的浮华、带来一份宁静,这种境界与文人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处世观不谋而合。

(2)虚实结合的空间形态。虚实结合是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惯用的手法,主要表现在视线的通达或遮挡,视线通达就是“虚”,遮挡则为“实”。墙体起到阻挡视线的作用,创造实的空间;门窗洞口便于视线通达,创造虚的空间。中国传统建筑室内在虚实结合的同时注重其对比关系,力求做到以其一为主,另一者从属,避免出现各居一半、平分秋色毫无特色的空间。巧妙地运动有传统特色的门窗洞孔、格栅、屏障等打破单一墙体围合的封闭空间,使得室外景色渗透进室内空间,加强室内外的联系。渗透的同时,门窗等洞孔还对室外进行框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空间形态,升华成虚实相映的境界,使空间具备通灵的美感,形成“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意境。

(3)寓意深远的装饰纹样。抽象符号、动植物、神话故事、人物、器皿等各式的装饰纹样都可运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宗教影响下,中国人常常通过这些物体的自然特性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说,中国人在装饰纹样的选取上,不仅仅关注它们的形态美,更加注重的是意蕴。就如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但大多洁白无暇,被人们赋予“超凡脱俗”的品质;孕育莲子的自然特征被人们赋予“多子多福”的含义。这种人为思想的叠加,使得简单的形式美从此多了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就是利用这种形式美和意境美,把这些装饰纹样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与空间相辅相成,使得人们在使用空间的同时感受这种形式美,感悟这种意境美。

3 “先为文人,后作建筑师”——王澍

王澍是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中国本土设计师,“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是建筑界文人的代表。文人就是崇尚山水、崇尚自然、崇尚自在,设计顺从自然、顺从心意。王澍喜山好水,热爱书画,谈吐间无不流露出文人的书卷气质。王澍说,他的内心世界还在17世纪,那个传统文化繁盛的时代。但在经历了近现代的水深火热之后,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悄悄地淡出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西方文化迅猛入侵。特别是建筑界,大量西方建筑逐步代替中国传统建筑,甚至成为地标性建筑,他说这种现象是很可怕的。也许在某一段时间以王澍为代表的文人建筑师会与主流相违,但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使得他们终会站稳脚步。

当游览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就会更加理解他的文人情怀。这个院校不同于往常的大学校园,用“中国古典书院”来形容它更为合适。依山傍水的校园,散布着蜿蜒的小径,沿途散落着一座座建筑。每栋建筑自成院落,粉墙黛瓦。这里便是王澍教学生活的地方,他说这是他梦想中的校园。校园的空间蕴藏着多种可能,教学不再局限于一般的教室,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可以是学习的场所,山脚下、溪流边、树荫下、廊中院里……文人墨客的生活由此而生。

4 结语

中国建筑要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当代中国需要中国文人基因的空间。中华文明一直在提示和激励我们,尊重自然,保持节俭、内敛、朴素的高尚品质,质朴、幽静、野趣、恬淡才是我们的本质。中国人当下就应该回归这种文人情怀。无需圆满,我们只需追随先祖们留下的品质。建筑设计不仅仅体现个人的设计水准,更能体现价值追求。

有些人把设计中对于文人基因的体现分为三个层次:模仿、精炼、升华,的确如此。第一个层次是最表浅的形的模仿,大多数人都可以輕松做到依样造样;对于第二个层次的模仿就少有人能体现,大致能做到形有尽但意未尽,在这些设计中,虽然能看到文人的某些影子,但细细品味,却无文人的意境;而第三个层次就更难了,是一种升华,能做到这一点的设计,能带给建筑使用者一种崇高的精神洗涤。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空间,读书品茶、琴棋书画、焚香静思是现代人缺失的文人情怀。在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对空间规划、色彩选择、家居摆设以及植物点缀都能反映出文人的气质。这绝不仅仅是形象的临摹,而是一种物我如一的崇高境界。在室内空间中如何控制这些要素便形成了不同的气氛,不同的气氛对人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室内空间设计要承担起的责任是建筑使用者的感观和体验。我们要挖掘室内空间的文人基因,不仅仅是要传播个人思想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传承“恬淡释然”、“文质彬彬”的文人气质。

参考文献:

[1]任宇青.如何设计具有中国文人精神的室内空间[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2).

[2]张爱莉.室内空间意境创造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文人意境
《室内空间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浅谈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春色满园
家具在室内空间布局中的品质特征探讨
一朵花的意境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