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4之后

2018-10-24

大众摄影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城中村身份背景

Q:后来,你在中国的多个城市工作过,一直在拍摄吗?

A:后来,我有了来中国工作的机会,在城市间溜达、拍摄,仍然是我的爱好。

我和妻子艾斯米和两个儿子旅行的时候,他们都会停下来等我拍摄。这一点上,我妻子艾斯米的胆子更大一些,她会直接走进一些地方。很多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她已经跟人家聊起来了,尽管她的词汇量和语法并不丰富。她有时会带我去一些我自己不会去的地方,让我拍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照片。

我喜欢选择人群密集的地方,找个没人注意的角度,中国有很多人喜欢我拍他们,会主动说:嗨,来拍我吧。

Q:你依旧是拍了很多人,比如“百姓庄”系列?

A:是的,2003年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的时候,连续几周我都去那个城中村拍摄,每拍一个人,我都会打印出照片,下次再去就把照片送给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都知道了我就是一个拍照的人,下次再来,他们就不会躲闪,會主动让你拍。而且他们会邀请我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家里拍摄。

那时我并不知道有种摄影类型叫环境人像,只是喜欢那种方式,照片背景里有丰富的信息告诉你这个人的身份、生活的环境。

这是个城中村,处于现在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附近的一片别墅区中间,我现在不确定这个村子还在不在。

Q:为什么会对“百姓庄”里的人感兴趣,而不是去拍其他的北京市民?

A:对我来说,拍他们很容易,骑着自行车我就去拍了。他们喜欢被我拍。

我也想拍一些北京市民,可我发现不那么好沟通,我问他们愿不愿意拍照时,得到的反馈总是“不”。

Q:拍摄时会告诉他们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吗?

A:我喜欢比较自然的状态,拍他们日常就好。我会在背景上进行一些指导,比如找一个更有趣的背景,或者更能体现出他们身份的环境。更多的干涉就没有了。

Q:除了“人”,你还拍了什么专题?

A:2007-2011年间我拍摄了674辆自行车,我很喜欢自行车,1984年那次我就拍了很多自行车的照片。我想拍一个自行车在不同环境下的肖像系列,但让人失望的是现在大街上全是共享单车,一模一样,不像这种个人的自行车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

猜你喜欢

城中村身份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跟踪导练(三)(5)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