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2018-10-24廖波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流域文献图书馆

廖波

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思考

摘要:文章介绍了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阐述了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重庆市建设以泛涪江流域“数字百科全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定位的文献中心和在涪江沿线城市建设以地方特色文献文库为主要定位的支中心的构想。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7-0102-03

近年来,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联盟图书馆依靠新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搭建了各种专题数据库和资源平台,实现了联盟内区域图书馆的整体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以不同区域相同文化为纽带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工作也正方兴未艾。例如:以常德、岳阳、益阳市图书馆为主的环洞庭湖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协作网建设已发展20余年,环洞庭湖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组织已成为一个逻辑整体,用户通过该协作网可以“一站式”获取信息[1]。又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为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支撑,东南亚研究文献资源收藏建设比较丰富的两广及云南三省区图书馆走上了区域合作道路,实现了东南亚研究文献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各地区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文化的沟通交流[2]。因此,笔者认为,拥有相同文化属性的涪江人民应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母亲河,涪江沿岸城市应担负起相应的历史责任,图书馆人更应思考如何建设保护好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其人文底蕴,让海量的文献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激活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

1涪江流域简介

涪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因流域内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而得名,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涪江向南流经四川省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县、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和铜梁区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涪江全长700千米(一说67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近千万[3]。

2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泛涪江流域是一个地理概念。这条母亲河历经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孕育了李白、陈子昂、黄娥等一大批文人墨客,两岸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了众多的图籍、遗址、名胜等人文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泛涪江流域经济不断发展,两岸的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工作却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有重视程度不同的理念問题,有条块分割的管理问题,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1地方文献保护理念落后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12年,我国又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纳入“十二五”规划的文化重点专项工作之一。但针对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国家层面还处在策划阶段。在地方政府层面,发展地区经济、增加人民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文化事业则发展相对缓慢。笔者所处的遂宁位于涪江中游,也是经济后发的中西部地区。多年的建设开发,一些古代建筑、历史遗迹、人文名胜正逐渐消失,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献资料已难觅踪迹。

2.2地方文献管理重叠交叉

在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工作中,除了公共图书馆承担了主要的区域出版物类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公共博物馆、民间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地志办、党史办、宗教办等部门也是相当数量地方文献的拥有者。各个部门的隶属关系不一,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困难重重。

2.3地方文献工作发展不均衡

由于经济发展和重视程度的不同,涪江沿岸区域内地方文献工作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例如,由重庆图书馆牵头,重庆市地方文献工作的推进卓有成效,重庆图书馆建设了“重庆地方文献数字平台”,分篇章集合了红色足迹、三峡底蕴、巴渝名人等特色文献内容,用户通过该平台就能查询到相关地方文献的目录及收藏情况,有一部分文献还能进行数字阅读。又如,江油图书馆围绕诗人李白做文章,收藏展示相关文献资源,构建了国内独树一帜的“李白文化文库”。但更多的图书馆因缺乏足够资金,再加上囿于落后的理念,地方文献工作还停留在县志、家谱、乡志和本土作家著书收藏,更谈不上地方文献的保护和利用了。

3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意义

地方文献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基本资料之一,也是区域内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挖掘、利用流域地区的地方文献,对于进一步研究当地历史演变、社会现象、经济状况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同时也是富含地方特质的精神财富[4]。

3.1延续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人类的文明史,大都诞生并成长于大江大河两岸。绵延千里的涪江,积累了深厚的文献素材。这些素材包含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历经岁月洗礼,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显而易见。

3.2践行文化自信

涪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素有“诗情之河、唐诗摇篮”之称。她孕育滋养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涪江文明。涪江是川渝地区的母亲河,沿江而下,勤劳的涪江流域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地方属性文化,羌族文化、李白文化、子昂文化、宋瓷文化、三峡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涪江文化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以其丰富多元的深厚内涵成为川渝共同拥有的文化宝库。收集整理涪江沿线的地方文献资料,将有助于地区成员了解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遗产,增强地区自豪感和归属感,丰富文化内涵。

3.3促进区域经济

涪江流域城市群位于成渝经济圈中心地带,立足川渝及泛涪江流域,协同发展地区文化,加快涪江流域文化体系建设,将有利于地区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推动川渝及泛涪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4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绵延千里,流域几万平方千米的涪江,众多的地方文献收藏分散,管理机构庞杂,在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利用等方面很难形成统一的体系,给涪江区域性地方文献建设造成困难。当前,国家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上层规划,协作建立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相同的分类和业务标准体系,强化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工作,推动流域内各城市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共同利用相关文献资源信息。

4.1上层规划

《“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实施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工程,推进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建设本地文献储备设施,为建成分级分布、共建共享的国家文献战略储备体系奠定基础[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完整系统地入藏地方文献,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引导公共图书馆之间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联合服务,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全国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来看,地方文献入藏、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进入了二级指标,其建设内容、规模、更新等纳入了考核标准细则。因此,从经线上看,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可在重庆市建立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中心。“中心”既是地方文献保障体系的核心,又是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控机构[6]。由“中心”牵头,制定出涪江流域地方文献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步骤、协作机制、资金保障等上位规划,做好新的文献信息环境下硬件,特别是软件的建設,充分利用新技术条件的支撑,为全流域的地方文献收集、处理、建库做好服务。从纬线上看,泛涪江流域各节点城市以公共图书馆系统为主体,由各级党政机关、民间收藏家、新闻出版部门和其他文献收集部门以及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指导委员会,为这项工作提供专家指导和实施督导[7]。

4.2合力推进

泛涪江流域文献资源建设是浩大繁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地方文献普查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作为这项工作的主体,图书馆责无旁贷。笔者认为,涪江流域的节点城市要围绕区域文献协作做文章,既要避免重复投资,又要为今后对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管理平台做好要素和技术储备。①“中心”以重庆市图书馆为主体,以建设涪江流域“数字百科全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定位,注重建设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平台,为建成国家地方文献战略储备体系奠定基础。②在涪江沿线城市图书馆建设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支中心。“支中心”以建设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库为定位,着重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文库。③“中心”遵循“统一规划、标准一致”的原则,制定地方文献普查、分类、数字化等标准,集中培训参与工作人员,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支中心按照“异地上传、自主发展”的原则,在“中心”指导下,使用统一的分类和技术标准,负责各自区域的文献入库和数据上传工作。

4.3建用并重

涪江流域地方文献“数字百科全书”文献数据库就像一个“蓄水池”,保证社会各个单位和个人都能方便地从中提取自己所需的数据,从而为各行各业的研究和创新提供新的动力。这个“蓄水池”规模越大,涵盖的文献信息资源越广,对社会的价值就越大[8]。例如,借助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文化旅游部门在景区打造、旅游线路开发、创文产品生产上,可以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讲好自己的“故事”,创造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印记的旅游商品,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文献数据库具备“双向开放”特性,全面开放的数据端口使机构和个人既能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又可以成为数据的生成者。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能够“一键式”获取关于涪江的巨量资源,避免费时费力地收集“碎片化”研究资料,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时效,同时,最新研究成果、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资讯等也会源源不断反哺“中心”。

5结语

地方文献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区域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参考和咨询作用,有着其他一般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9]。日前,四川省文化馆、重庆市文化馆签订了《川渝及泛涪江流域文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每两年一届的涪江文化艺术节为抓手,引导支持泛涪江区域的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图书馆界也应抓住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国家地方文献联合编目的契机,借力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民国文献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工程,协作建设地区性地方文献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系统挖掘、整理、保护、利用泛涪江流域地方文献资源,为成渝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涂湘波,黄亚男.环洞庭湖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105-107.

[2]张晓文,褚兆麟,赵晋凯.东南亚研究文献收藏现状及地域共享思路研究:以广西、广东和云南三省区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4):89-90.

[3]360百科.涪江[EB/OL].[2017-07-07].https://baike.so.com/doc/5373373-5609348.html.

[4]刘玉环.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服务工作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6(11):143-144.

[5]文化部.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07].http://zwgk.mcprc.gov.cn/auto25 5/201707/t20170726_685747.html.

[6]邹华享,陈红涛.简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66-68.

[7]朱清霞.“地方文献保护计划”述论[J].韶关学院学报,2014(1):156-158.

[8]鲁焱.大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与建设思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4):86-90.

[9]李晓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制度设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26-29.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流域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区域联动护流域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去图书馆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