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

2018-10-24谢钰姣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钰姣

摘 要:为了推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必要对近十年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文章肯定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指明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对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18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傳承[1]。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宁夏地区是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融碰撞之地,积淀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了推动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必要对近十年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自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建立62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普查确认了2 968项非遗资源。目前公布了四批83项自治区级名录项目,其中贺兰砚制作技艺、回族民间器乐、固原砖雕等18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共确认了176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现阶段,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薛正昌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针对宁夏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六盘山花儿保护的具体建议。韩宏、韩煦阐述了宁夏学校传承“花儿”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应当建立完善可行的机制,编写“花儿”教材,培训“花儿”教师,拓展教学途径和手段,扩宽“花儿”的教学、演唱和创作的平台[3]。陶雨芳主张要建立六盘山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并提供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除了研究六盘山花儿之外,杨文笔将回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回族服饰的演变史,回族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回族服饰的创新与传承中。最后明确了回族服饰创新中的市场需求与研发空间,大众化倾向造成了传统回族服饰市场需求相对萎缩,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回族服饰的需求隐藏着一定的市场潜力,在市场需求中开拓回族服饰“三性”的研发空间[4]。特别提到2007年宁夏首届回族舞蹈回族服饰展示会上,回族服饰设计的风格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薛正昌从历史传承与雕刻类别两个方面介绍了隆德县杨氏家族雕塑艺术,可分为雕塑彩绘,十二生肖,传统题材,吸纳、仿古建筑木刻,彩绘与壁画,雕刻及其杂类。并指出这种雕塑艺术深受地域文化遗存的影响[5]。

部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薛正昌对宁夏地区文化资源的类型做了具体划分,明确了宁夏文化遗产资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宁夏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与保护。具体介绍了回族花儿、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遗产。杨志新从“国家级”文化名录谈起,聚焦于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地区的花儿、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回族医药、回族传统婚俗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回族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类。当前回族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不足之处在于:回族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和超强的适应能力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带来不便;民族词语趋于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应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建立存档数据库;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整体深入研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力求全方位地保护与传承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6]。杨东以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了职业院校参与民间技艺保护与传承的问题,既传承了民间技艺,有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7]。吴向文认为信息化环境之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环境恶化、缺乏群众基础、缺乏长效传承机制的问题,应当建立数据库,抢救现存资料;搭建虚拟博物馆,实现数字文化观光;培养文化受众,拓展传承空间;重视科学研究,优化传承机制[8]。杨汉钰以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作为研究重点,结合地域具体实际,认为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取得成效,同时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应从舆论宣传、队伍培训、扶持传承人、加强陈列展示等方面入手保护与传承西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9]。田雨果从法律保护实证分析出发,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保护状况与保护难点的研究及对其法律保护的正当性的论证、具体保护措施的探讨,构建出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体系带来启示[10]。王兴文把宁夏地区的黄河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化所带来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断裂与错位的具体表现、传承与保护文化的可能性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承传问题,提出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能路径[11]。

二、学术贡献与不足

近十年国内学界关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为学界的相关研究做了较好的学术积累,而且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概括而言,近十年关于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空白。自新中国成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受到了党与政府的关注,特别是在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宁夏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弥补学术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空白,深化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第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为当地政府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同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为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提供了一些参考。对宁夏地区带有地域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到了营养源泉与精神动力。

在充分肯定学术界关于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做出的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注时间相对较短,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看,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有待深入。保护传承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宁夏地区历史记忆的保存,是对宁夏人曾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继承。就近十年来对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遺产的研究并不深入,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还未挖掘。

其次,从研究的时代性而言,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时代感较弱,创新力不足。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陈旧,不够新颖。所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应将其置于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为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断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宁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成为“四个宁夏”建设的精神源泉。

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关于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或为单纯的文献研究,或为实地研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较少。因此应引入多种方法加深对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三、深化研究的方向

以合理科学的方式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近十年来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应从以下三个方向深入研究:

第一,引入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学理建构。研究者除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方法之外,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可以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去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求更系统更全面地提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比较研究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典型案例,借鉴其先进经验,为宁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第二,与时俱进,注入时代活力。宁夏处于古丝绸之路,是丝路文化与黄河文明交织之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宁夏地区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发展,特别是趋于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应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下,推动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注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教训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时间工作中,会存在政府、传承人、群众、企业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深入研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宁夏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批判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王刚.宁夏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N].宁夏日报,2017-10-28.

[3]韩宏,韩煦.通过学校教育促进“花儿”的传承[J].中国民族教育,2014(5):56-59.

[4]杨文笔.当代回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民族艺林,2015(1):33-40.

[5]薛正昌.宁夏非物质文化民间遗存——隆德县杨氏家族雕塑艺术[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9-74.

[6]杨志新.回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之迷思——从“国家级名录”谈起[J].回族研究,2012(4):96-101.

[7]杨东.职业院校参与民间技艺传承的实践研究——以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宁夏教育,2014(11):77-80.

[8]吴向文.信息化环境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5(61):9-12.

[9]杨汉钰.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J].戏剧之家,2014(12):326.

[10]田雨果.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王兴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错位与传承——兼及宁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4):98-102.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
宁夏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