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村一年琐忆

2018-10-23胡晓进

书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李将军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

胡晓进

夏村其实是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对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所在地夏洛茨维尔市的简称。这个几万人口的小城,是典型的大学城,市里大约有一半人口在弗吉尼亚大学工作或者求学。

可是夏村有她独特的魔力,几乎所有来到这儿的中国学者都被她迷住了,有些人索性留下不走。在美国的各种宜居城市和生活吸引力(舒适度)排行中,夏村一直位列前五;在美国公立(州立)高校的各种排名中,弗吉尼亚大学也一直都是位列前五。更为重要的是,弗吉尼亚大学系美国建国英雄、《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一手缔造,校园的核心建筑群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很多本科生就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之中,这在美国大学中非常珍贵。

我是2016年春天到的夏村。当时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触目所及,绿树新芽、碧草茵茵、鲜花绽放,宿舍对面的橡树高耸入云,早晚有小鸟鸣唱其间;不时有松鼠上蹿下跳,拖着毛茸茸的尾巴,煞是可爱。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优雅的梅花鹿出来觅食。

办好自己的报到手续和孩子的入学手续之后,正赶上美国的复活节,小孩子们四处捡彩蛋,在草地上撒欢、吃巧克力,不亦乐乎……而美国学校暑假很长,5月中旬就开始了。为了安顿孩子,我给他报了6—7月的夏令营。因此,暑假两个月,他每天可以继续去学校吃午饭,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早、晚校车接送,这让我们两口子轻松了不少。

为了打发5月底6月初这段假期,我观摩了弗吉尼亚大学的盛大毕业典礼后,就带孩子去了一趟久负盛名的弗吉尼亚海滩,本想暴晒一顿,下海畅游一番,无奈到海边那天,正赶上暴雨,海水太凉,只在沙滩上留下一串稍纵即逝的脚印,便再次经过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返回位于半岛上的旅馆。不过此行途经了著名的门罗要塞、诺福克军港,远眺二战名舰“威斯康星号”,穿越了老领地(欧道明)大学校园;还在著名的克莱斯勒艺术馆逗留半天,欣赏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陶瓶、石雕,古代中国、日本的佛像,以及海量玻璃制品和瓷器,现场参与烧制玻璃艺术品。

老领地大学原为弗吉尼亚殖民地第一所大学威廉-玛丽学院的诺福克分校。路过老领地大学后,我们没有急着赶回夏村,而是在旅馆停留一夜,以便第二天一早返回夏村途中可以顺道参观威廉-玛丽学院。威廉-玛丽学院是美国仅次于哈佛的第二古老名校,培养了杰斐逊、门罗等几位总统,还有美国最伟大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也诞生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法学教授乔治·威思。我曾写过关于威思传奇人生经历的小文章,这次正好有机会实地参观他所工作的大学和他的故居。而且,威廉-玛丽学院所在地威廉斯堡也是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首府,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非常多。

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来得及参观殖民者最早落脚的詹姆斯敦(这个心愿要等到我回国之前才实现),便回到夏村。稍稍休整幾天后,我们开始自驾北上,参观美国内战的几个主要战场。其中,先后发生两次奔牛河战役的马纳萨斯离着夏村较近。我于6月初到马纳萨斯,看到了内战中南方著名将领托马斯·杰克逊得名“石墙”将军的战役现场,以及“石墙”杰克逊的骑马雕像,当然还有奔牛河上的石桥和附近的石屋。

在马纳萨斯逗留一天之后,我们继续北上,来到了三州交界的哈珀斯渡口,这是美国内战前夜著名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起事的地方,也是内战期间的重要战场和南方将领罗伯特·李、托马斯·杰克逊建功立业之处。站在山上一所黑人学院的天台上,俯瞰脚下奔腾的波托马克河,我脑海中想到的却是中国黄河边三省交界的风陵渡,两者纬度相当,对两国的历史影响相若。我一直想写一篇对观哈珀斯渡口和风陵渡历史时空意义的文章,可惜至今未能动笔。

从哈珀斯渡口出来,我们蜿蜒北行,来到位于马里兰州境内的安提坦姆战场,这是美国内战期间南方将领罗伯特·李率领北弗吉尼亚军团与联邦(北方)军队波托马克军团遭遇的地方。这场遭遇战异常惨烈,一天之内,双方伤亡两万多人,林肯总统麾下的联邦军队最终惨胜。正是借着这场胜利,林肯总统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是,再看看附近肃穆、阴森、墓碑林立的安提坦姆国家公墓,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个由累累白骨堆积而成就的宣言,代价实在太高了,真是一纸宣言万骨枯。

连续转了三个大面积的内战战场(国家公墓)后,妻子和孩子都提出抗议,觉得太压抑,需要轻松一下。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走回头路太没意思,三个人一合计,不如直接跨过宾夕法尼亚州,去纽约州西部看尼亚加拉大瀑布。主意已定,加油饱餐之后,沿着70号公路一路向西,翻山越岭,直奔匹兹堡。本来想顺道去看看在匹兹堡附近任教的一位老朋友,给她一个惊喜,谁知她也利用假期带家人去美西了。我们在匹兹堡过了一夜后,再次调转车头,北上位于伊利湖边的宾州城市伊利,参观普雷斯克岛上的佩里纪念碑。这位佩里是1812年英美战争中伊利湖海战的英雄,二十七岁成名,三十四岁去世,美国佩里级护卫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我后来才知道,带领黑船打开日本大门的佩里是他的亲弟弟。

伊利是美国五大湖区典型的“生锈带”衰败城市,市区萧索,到处可见破敝的厂房。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宾州“生锈带”城市的选民改变了他们一贯的民主党倾向,转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最终导致特朗普以极其微弱的优势(不到百分之一),拿下宾州的二十张选举人票,令很多选情专家大跌眼镜。

在伊利稍事休息后,我们继续向北,于傍晚抵达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水牛城。第二天乘船游览大瀑布、经过大赌场后,换了另外一条沿东南方向返程的路——从86号公路转入99号公路,再次进入宾州后,开上风景秀丽的15号公路,在宾州的泰奥加游客中心短暂停留补给后,一路向南,长途奔波四个小时,于傍晚九点,抵达宾州小镇好时。

之所以选择好时小镇,主要是为了补偿妻儿几天以来陪着我参观美国内战战场的劳累奔波之苦。这个好时小镇,就是好时巧克力的发源地和公司总部,整个小镇的建筑、食物和游乐场所都与巧克力密切相关,因此也被称为“巧克力小镇”。我们利用上午的半天时间参观了巧克力的制作全过程、品尝了各式巧克力之后,心满意足地继续南下返程,然后利用下午的半天时间,顺道去林肯总统发表“葛底斯堡演说”的内战战场葛底斯堡瞅了一眼。遗憾的是,由于过于匆忙,没能去宾州首府哈里斯堡的州议会大楼,据说楼内穹顶、壁画和雕塑均非常可观。

看完附近的几个主要内战战场、回到夏村后,孩子去参加学校的夏令营,我的假期还没有结束,对美国内战的兴趣不减。于是,又去夏村市中心看了看以内战南方著名将领罗伯特·李和托马斯·杰克逊(“石墙”将军)的名字命名的两个小公园,以及公园内两人的骑马雕像。南方虽然在内战中战败了,但在内战结束后的南方,这两人的声望不降反升,很多州都有他们的雕像,弗吉尼亚尤其多。弗吉尼亚首府里士满曾是内战期间的南方首都,市中心有一条长长的纪念碑大道,大道上隔一段就有一座南方将领雕像。很多美国人——尤其是黑人,认为这些南方将领都是捍卫奴隶制度的种族主义分子和白人至上主义者,为他们塑像,就是要纪念白人奴役和压迫黑人的丑恶历史,这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很多黑人希望推倒这些雕像,由此引发巨大争议。为此,夏村市政当局还于2016年4月召开专门的听证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几位历史学教师(包括中学和大学教师)认为这是美国历史一部分,没必要刻意抹掉;况且拆除雕像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拆除之后还得美化空地,也很麻烦,不如直接在雕像的说明文字上加上几句今天的历史评价。我从电视上看到这段听证会后,结合自己后来的观感和阅读,写了一篇《败军之将与美国内战记忆之争》的小文章,介绍争议的来龙去脉。没想到回国之后,又看到争议双方矛盾激化,竟然在夏村市中心的李将军雕像附近引发了一场流血冲突,并激发起更大规模的讨论。

其实,李将军生前基本上没有在夏村生活过,在夏村建立他的纪念公园和雕像,完全是南方商人的私人行为。内战结束后,李将军的晚年是在夏村以西数十公里外的另一个小城列克星敦度过的。他在那儿担任了一所著名学院的校长。他去世后,为了纪念他,这所学院更名为华盛顿-李大学。学校内有专门的李将军教堂,教堂内有他的大理石卧像,卧像下是他的坟墓,背后是专门的李将军纪念馆。教堂侧门外还埋着李将军生前心爱的坐骑“旅行者”的尸骸。我曾利用假期两次到此参观,学校安静而整洁,教堂对面山坡上的办公、教学楼一字排开,红墙白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华盛顿-李大学的隔壁,几步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院阔大的草坪边,立着李将军的战友和属下、“石墙”杰克逊将军的塑像(与“二战”名将马歇尔并列),似乎在遥望李将军教堂。杰克逊将军曾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任教、娶妻安家,最后埋骨在这座小城,列克星敦至今保留着杰克逊将军故居和墓地,供后来者凭吊瞻仰。

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内还设有一栋以杰克逊将军的名字命名的校史展览(纪念)馆,馆内收藏着杰克逊将军的遗物(包括他的战马标本)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军服、大量的各式枪支。参观展览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了一幅身着国民革命军军服的中国将军油画像,走近仔細一看,原来是孙立人将军的持刀戎装像。孙将军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27届毕业生,此前曾在清华学堂求学,后留学美国普渡大学。大学毕业后弃文从武,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一生战功卓著,人称“东方隆美尔”。

孙将军不但具有上马杀敌、下马安邦之才,而且体育才能同样突出。据他在清华时期的同学梁实秋先生回忆,孙立人精通各种球类运动,曾率领清华篮球队夺得华北大学联赛冠军、并代表中国队在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上夺得篮球冠军。

可惜孙将军的杀敌、安邦之才,在后半生没有得充分施展的机会,最终成为悲剧英雄,这一点与罗伯特·李将军极为相似。李将军自1865年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之后,就不可避免地从人生的巅峰中滑落下来,注定要成为悲剧英雄。

阿波马托克斯战场和投降仪式签字地点,位于夏村以南九十公里处。我利用2016年圣诞节假期,带领孩子参观了这个国家历史公园。几栋红白相间的砖头房子,零落地散布于荒凉的草地和枯树之间,也许是因为假期的原因(圣诞节是美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游人稀少,我们看完举行投降仪式的小楼和旁边的纪念馆后,便在暮色中匆匆离开。

阿波马托克斯之行为我的美国内战之旅画上了句号,但却开启了我的弗吉尼亚优生运动之旅。

美国历史上的优生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各州集中制定的一大批优生立法、根据这些优生立法采取的强制性绝育手术,以及由此引发的宪法诉讼和相关争议。

其中,弗吉尼亚州制定的优生绝育立法和由此引发的“巴克案”,争议最大。案件当事人卡丽·巴克女士就是夏村人,她在十七岁被人强奸,生下一个女儿。弗吉尼亚的优生学家和医生,怀疑她和她的母亲(甚至她生下的女儿)都有精神疾病,不宜繁育后代,因此根据该州的优生绝育立法,将其强制绝育。在此之前,该州的优生学家曾以贝克的名义诉诸法院,以此检验该州优生绝育立法的合宪性,并于1927年得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肯定性判决。大名鼎鼎的奥利弗·霍尔姆斯大法官在判决书中说“三代人都是弱智已经够了”,这句判决为弗吉尼亚州以及随后其他州的类似优生绝育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依据,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优生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仅仅在弗吉尼亚一州,二十年之内,就有数千名所谓的精神病人被强制绝育。

收容卡丽·巴克并给她实施绝育手术的精神病院,就在美国内战结束地阿波马托克斯附近的林奇堡。2016年圣诞节假期,我去阿波马托克斯时,也顺道参观了这家如今已经改名为“中弗吉尼亚培训中心”的精神病院,可惜“培训中心”大门紧闭,无法进入,连停车场也空无一人。

弗吉尼亚州的优生立法直到七十年代才正式废除,2002年,弗吉尼亚州政府在巴克女士的出生地竖立纪念牌,并向她和所有的绝育受害人道歉。这块纪念牌就在我们家孩子借读学校附近的街边;而且,巴克女士的女儿所上的小学,竟然就是我们家孩子借读的那所小学。成绩单显示,她当年的成绩并不差,绝对不是弱智。

在这场起源于弗吉尼亚、席卷全美的优生运动中,弗吉尼亚大学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持”。比如,后来的医学系主任乔丹(Harvey E. Jordan)博士,就是弗吉尼亚州鼓吹优生运动的急先锋。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大楼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楼下设有同名公交车站,夏村的几趟巴士和弗吉尼亚大学的几趟通勤班车都由此经过。

与罗伯特·李将军雕像所引发的内战记忆之争一样,优生运动以及像乔丹这样的优生学家,同样是备受争议的敏感话题。由于优生运动为后来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张目,因此与种族隔离一样,优生运动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阴暗面。很多人认为,以优生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医学院大楼,非常不妥。因此,在我离开夏村之前,据说弗吉尼亚大学当局已经通过决议,更换了这栋楼的名字。新的名字来自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1967届的一位女性毕业生,她是那一届唯一的黑人女性毕业生,职业成就非凡。

乔丹博士去世后,就安葬在弗吉尼亚大学校内墓地。这个墓地规模不小,除了安葬学校著名教授外,还埋葬着内战中南方牺牲的一些老兵,并为他们竖立了高大的纪念碑。我曾数次徘徊于位于大学校园内的这片墓地,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几位美国赴中国传教士的墓碑,可惜至今不知道他们的生平与事业。

在这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优生运动中,弗吉尼亚州至少有四家所谓的精神病收容机构对“病人”实施了强制性绝育手术。除了前面提到的给巴克女士绝育的“中弗吉尼亚培训中心”外,更为知名的还有位于夏村以西六十公里另一个小城斯汤顿的“西州精神病院”。这家精神病院后来改名为弗吉尼亚州青少年精神病院,专门收容本州二十一岁以下的精神病人,并迁入了新的地址。原有的“西州精神病院”大楼已经废弃,成为远近知名的“鬼屋”。

为了寻找这家强制绝育机构的遗址,我曾三次驱车前往斯汤顿,最终得偿所愿。我还意外地参观了出生于斯汤顿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故居。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当过大学(普林斯顿)校长的总统,但也是出了名的种族主义分子,后人褒贬不一。说不定有一天,普林斯顿大学也会给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机构和大楼更名。

谈到种族主义问题,就不能不提弗吉尼亚州历史上产生的另一件与“巴克案”同样知名的里程碑性、最高法院判决的“拉夫英案”。拉夫英(Loving)是弗吉尼亚州一对夫妇的姓氏,丈夫是白人、妻子是黑人。弗吉尼亚州1924年通过的《种族纯洁法》禁止白人与所谓的有色人种结婚。为了逃避该法的惩罚,拉夫英夫妇只好从弗吉尼亚迁居临近的哥伦比亚特区,但是思乡情切,过了些年后,又冒险搬回老家,结果被当地政府起诉,面临牢狱之灾。在民权律师的支持下,官司最终打到最高法院。1967年,最高法院一致判决弗吉尼亚州的《种族纯洁法》违宪无效,从而在全国范围为跨种族通婚铺平了道路。

去夏村之前,我就听说过这个判决,并观看过根据该案故事改编的电影《拉夫英夫婦》(Mr. & Mrs. Loving, 1996),以及纪录片《拉夫英故事》(The Loving Story, 2011)。因为这对夫妇的名字太特别了,又涉及跨种族婚姻这样的敏感问题,所以我特别留意相关材料。2016年11月初,弗吉尼亚电影节在夏村市中心的剧院展播了根据这个案件改编的最新电影《拉夫英》(Loving, 2016),我便兴冲冲地过去一睹为快。2017年2月,弗吉尼亚大学在校内免费播出这部电影,我又重温了一遍。2018年5月,弗吉尼亚州政府当局专门为“拉夫英案”竖立了历史纪念牌。

猜你喜欢

李将军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
回眸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美弗吉尼亚州监狱出“奇葩”新规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美国学前儿童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培育及启示——以弗吉尼亚州为例
输者风度
草鞋的重量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弗吉尼亚:“林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