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鄂豫皖 英雄大别山

2018-10-23胡遵远

铁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大别山根据地

胡遵远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大别山区为中心,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邻淮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响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在这里,较早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建立了中共基层党组织,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

在这里,较早地建立了鄂豫边、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并且很快地统一起来,随后与皖西革命根据地一起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实际上就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政权、法制等各项建设都得到了很好的加强,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苏区内建立了26个县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普遍建立了工会、共青团、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农民普遍分到了土地,兴办了兵工厂、被服厂等军事工业和造纸、染色、五金、印刷等民用工业,苏区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和开国将军。据统计,从大别山区一共走出了2位国家主席、1位共和国元帅、3位解放军大将、13位上将、44位中将、300多位少将。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有5个县位于大别山区,分别是红安、金寨、新县、大悟、六安(原六安县)。

在这里,牺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和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组建了50支主力红军队伍,占全国总数151支的30%以上。先后有200万人参军参战,大多血洒疆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发源地。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胜利后,分别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是我国早期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武装力量。后来又相继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及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队伍,仅带军字番号、成军建制的队伍就有11支。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此后,又相继组建了中央独立一师、中央教导二师等多支红军队伍。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长征红军队伍的重要发源地。全国参加长征的4支红军队伍中,就有2支主要发源于大别山区。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一支是红二十五军。特别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造了很多奇迹、写下了“五个第一和唯一”,被称为“长征先锋”、“百将之师”。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发源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要是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要是由红二十五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是由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这几支革命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功勋。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发源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一共组建了12支成建制的主力红军队伍,比如:红二十五军、重建的红二十八军,等等,在全国建立的红军队伍支数最多。

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大别山的山,是英雄的山,大别山的人民真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大别山人民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呢?是什么精神指引着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呢?我们认为,这一切靠的都是伟大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可以用“坚贞忠诚、无私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这四句话、十六个字来表述。

“坚贞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本质。无论是在革命的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军民始终对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面对敌人反复多次的“围剿”、“清剿”,大别山军民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临危不惧、初心不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红色政权。面对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撤离的严峻形势,大别山人民依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送郎、送子当红军,坚持敌后游击战,革命红旗不倒、革命薪火相传。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血腥镇压、威逼利诱,广大党员、群众大义凛然、誓死不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驗面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面对组织的误解和蒙受的冤屈,革命前辈们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逆境不改初心、冤屈不变忠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开国中将林维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经历了从师长到伙夫、从伙夫到将军的特殊过程。艰难方显本色,曲折逾显忠贞,这就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

“无私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大别山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取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别山人民为治理淮河水患、支持国家建设,再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仅金寨境内修建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就淹没了三大经济重镇、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离开故土、移居深山。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舍小家、顾大家都是大别山人民的自觉行动。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一直是大别山精神的最鲜明特征。

“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所在。无数先烈闹革命、打天下、求解放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有饭吃,就是为了让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兄弟能够过上好日子。大别山区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百姓冷暖温饱放在心上,从最具体、最直接的事情做起,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使贫苦农民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党领导广大军民建立了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保卫和巩固鄂豫皖苏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根据地经济,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

“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精诚团结、浴血奋战,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的艰难时期,金寨籍女红军林月琴等一些被分散安置的红军战士,对党、对军队依依不舍,一直从金寨跟到川陕。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红二十八军紧紧依靠大别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留住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实力,使得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永远不倒!漫长的斗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挠、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

大别山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征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年代,她坚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仰,汇聚起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顺利前行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她是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是凝聚民心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我们认为,过去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大别山精神,今天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样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定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努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 党亚惠)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大别山根据地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地位的确立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走进红色大别山
窗台上的妈妈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