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共同体新构摭论

2018-10-23圣雪琪圣雪瑶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构

圣雪琪 圣雪瑶

摘 要:学术共同体一直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并且其内核也在不断扩大。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都是教师间以及师生间的学术共同体,很少关注研究生群体之间是否可以构建成为学术共同体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学术共同体中的元素,合理论证研究生群体是否具有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目前存在一些不利于营造良好学术共同体的现状,比如:学术腐败的现象猖獗,严重地削弱了知识分子及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力。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研究生群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在研究生群体中,形成良好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在建设学术共同体中的重要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研究生群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61-02

在学术界,学者们讨论较多的一是教师间的学术共同体,二是由教师和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所组成的师生间的学术共同体。教师间学术共同体是当今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目前,各个学科之间出现断层、院系之间自成体系、本学科或跨学科教师之間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等问题,一直都是高校难以解决的毒瘤,正是因为教师学术共同体的组建打破了专业系所之间的鸿沟,为教师之间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教师个人的学术、科研进步,同时促进高校发展。在师生间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可以由一名或多名研究生导师(有一定学术造诣)指导其研究生或者博士共同组建,同时吸收其他有着共同学术兴趣本专业或跨专业的师生群体参加,通过学术讨论会、研讨会等形式的学术活动,把科研、学习、实践相结合,使师生们共同参与,增强成员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研究生群体是高校学生中具有完整知识框架、思想比较跳跃、善于思考、辨析、创新能力较强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经历本科的学习阶段后,形成一定的知识构架,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一定研究学习能力。那么,研究生群体是否也属于学术共同体的范畴?通过本文的梳理,得以充分论证。

一、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研究生群体

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分类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研究生群体的分类[1]。顾名思义,正式的研究生群体是一些正规的、受学校、社会认可的群体。他们主要表现形式是班级、校级、院级研究生会、社团等。班级是按照研究生所选择的专业、入学年份所划分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基本形式。校级、院级研究生会是在学校的整体指导下成立的群体。它是研究生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社团中比如一些学术型团体主要是相同专业或跨专业的研究生因为对某一领域有着共同的兴趣,为了探究共同的学术问题,自发形成的学术群体。本文中所采用的是正式的研究生群体概念。

(二)什么是共同体

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同学者在表达上也有所不同。德国学者滕尼斯最初提出“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就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2]。鲍曼则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3]。总的说来,共同体是生活在共同的圈子里,有着归属力和向心力,一种有着共有的精神指引的群体。

(三)什么是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来的,布朗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这样的一个群体就称之为学术共同体。而库恩则认为,学术共同体是由一些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4]。总体来说,学术共同体是学术圈内的成员们之间相互探究、交流和合作而构建的一种学术交流活动方式或平台,强调树立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抒己见并取长补短,以求达到深层的理解与认同,最终实现知识共享与问题本源的探究。

从概念上来说,研究生群体可以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完整、思维方式敏捷、行为方式主动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共同体特征;他们为了人生的学习目标而共同生活在学校之中,而且必须要遵守一定的校规、班规的约束;他们有在每个班级中形成团体,在学校社团中形成某一组织,他们有共同的信仰,相互的交流学习上的得与失,他们对于班集体或者某一团体组织有归属感、认同感。

二、学术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一)学术共同体的主体

学术共同体的主体一般是由许多有着共同追求、遵循同一范式的、有着很强的专业取向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团队。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原则上是在相关领域有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人员[5]。

本科、专科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弱,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研究生追求成功的意识很强烈,而且专业能力强,素养高,他们的学习处于主动求知的阶段。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开展读书报告会和研讨会,一些能力更强的研究生们还参与课堂教学、导师的科研项目等等,他们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他们已经远离本科层次仅仅是被动接受,思考甚少的阶段,现在的他们学会了主动的思考,有些学术造诣比较深厚的学生,也连续在研究生阶段发表了多篇的核心论文,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所以说,学术共同体内核在主体要素上,可以扩展到研究生群体之中。

(二)主体所开展活动的领域

就像是专业类型繁多一样,学术共同体其主体所从事研究的领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发展完善的学术共同体,往往有成熟的思想理论以及学术阵地,如有出版的报纸等[6]。比如某高校高等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生,他们所关注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领域。虽然未达到成熟的学术共同体的层次,但是也基本具备了从事专门领域研究的基本能力,他们也积极投稿到班级组建的公共邮箱中,以供大家互相交流思想。

(三)共同奋斗的目标

一般认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是由一些学术造诣高的专家组成,这些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学习、探索的目标[7]。虽然研究生群体没有达到专家的水平,但是他们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才选择了这个专业领域或者课题项目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学习专业学科的知识,探索该专业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在导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所创新的完成课题研究,共同致力于把学科或者此项目建设得更加完善,提升本学科在所有高校中的专业排名。

(四)内在规制

学术共同体要有以学术为中心的组成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则是促进其成员间彼此信任、共同学习的规则,更是学术共同体得以构建良好秩序、减少决策失误的重要保障[8]。

正式的研究生群体中,比如班规中明确规定在学习方面:遵守课堂纪律,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等,在每个研究生心中,学习专业领域知识是他们考入高校、成为研究生的基本目的。在研究生学习中,每个专业都有开展学习沙龙、读书报告会、学术讨论会等活动,每个成员必须按时完成一定的阅读量与任务,协调一个固定的时间,从研一到研三的学生或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都可以参与,每周都有一个主讲人或者主讲小组,大家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学习,开展学术活动。

(五)成员之间的归属感

學术共同体能够加强成员间的相互联系与交流。一个良好的学术共同体其成员彼此间必须是相互之间信任并且愿意合作与沟通的,最终能够通过这一形式,成员得到精神或物质上的满足。毋庸置疑,研究生群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在集思广益之中,共同研讨,更能增强班级或者社团成员的凝聚力。

三、研究生群体所组建的学术共同体之活动形式

(一)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是指进行系统的专门的学问研究的、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的、是指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集会和场所。学术沙龙的特点是定期举行、时间相对固定、自愿结合、自由谈论等等。比如某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会在每周五的下午开展,由研一同学组织,邀请研二、研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某一话题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这周的热门话题,运用专业知识,给予解读。

(二)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方式相对比较正式,有组织者、参加人及发言方式、内容和时间都有控制。每次由几个同学负责组织,邀请高年级的学生,也可邀请外校在本专业、跨专业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参加论坛的讨论,把握每位发言者的时间。比如硕士、博士阶段所学的高等教育专业,在每年的10月、5月都会组织13校联盟的陶行知论坛等,都是由高校研究生群体组织的学术论坛。

(三)读书报告会

一般报告会有一个要讨论的主题,要有一个主持人和几个报告人以及参会人员。一般参会人员是从研一到研三的同专业学生或者是对于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报告过程中可以相互提问,相互讨论。讨论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成熟的思想,可以是含糊不清的想法,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使报告人与听报告的同学都可以在讨论中拓展思维,加强对该问题的认识。

四、目前研究生群体学术共同体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化割裂了学术整体性

各自的学科或专业是自成体系的、是独立的。既不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实践,也无须其他学科的鼎力协助,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别的学科对自己学科的批评。学科的专业化破坏了学术本来的整体性,研究生们只注重对自身学科的研究,他们缺乏对宏观思维的反思能力,只是在实验室埋头苦干,很少与他人交流,跨专业知识不足,本学科知识体系狭隘,也就丧失了一些创新能力。专业化的发展导致学术共同体的衰落。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不例外,从学科的细分程度来看,口径越来越窄,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即使与其他专业同学交流本专业的知识,也不能虚心求教,割裂知识体系,不能很好使用多学科思维思考问题。所以,构建研究生间的学术共同体尤为重要,能够更好让学生反思,学术创新。

(二)功利性学习目标的影响研究生群体学术共同体发展

研究生学习目标变得功利性较强,仅仅为了毕业、学位以及就业。知识变得功利性和私有性,致使学生们难以专注于对高深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少部分研究生受不良风气影响,违反学术道德,出现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丧失诚信的现象。研究生群体间即使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活动也是有其目的性的,仅仅为了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学术共同体的意义变得极其微弱。

(三)师生关系淡化制约研究生群体学术共同体发展

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制,也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导师都存在双肩挑的现象,导师很难兼顾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更很少过问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在对学生的关心上也逐渐忽略,强调学生也要以自学为主。但是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导师在研究生阶段的发挥巨大作用,导师是指引学生前进道路的指路明灯,是构建良好研究生群体学术共同体的推动力。目前,师生关系的淡化也是影响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共同体难以有效构建的重要因素。

五、构建研究生群体学术共同体的一些建议

(一)打破专业化,培养研究生群体创新性思维

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扩大参与人员的范围。拓展信息扩散的渠道,吸引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科、有着相同或者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生们共同参与活动。开展学术活动,有利于参与者展示自我才能,发表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也有利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拓思维,激发参与者的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共同体的氛围。

(二)加强导师对构建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导师是学生们前进的明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教师和学生两者互为主体、互相认同,赋予平等与尊重,双方的交流模式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正式的会面,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交流。双方通过对话能够进行思想沟通,相互批判、自我反思。在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通过平等的对话,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智慧以及知识。导师在研究生群体中的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判、自我管理以及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帮助学生在研究生群体中组建学术共同体,积极发挥其作用。

总之,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共同体需要教师们正确引导、学生们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同时,也要求学术共同体中主体都需要保持独立与包容之心,以防止被社会功利性所侵蚀。学生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以鼓励对话进行,通过对话跨越学科界限,双方都可以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的补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苏丹.研究生群体行为特点与道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4(3):69-71.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65.

[3]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

[4]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5):36-38.

[5]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8-10.

猜你喜欢

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合理投放辅助材料,鹰架幼儿建构游戏
让幼儿在主题建构中获得快乐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建构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