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协调发展理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018-10-23李荣亮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执政能力习近平

李荣亮

摘 要:协调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之一。协调发展理念有其自身的哲学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当前主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要从敢于协调、善于协调、依法协调、机制协调四个方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习近平;协调发展理念;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01-03

发展理念的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这是我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其中协调是要求实现包容性发展,强调的是整体性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是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一直坚持的原则,当前协调发展的核心是改善民生。因此,需要用协调发展理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一、协调发展理念的哲学内涵

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协调观。协调的核心内涵是统筹,要用十个指头弹钢琴,要分清轻重缓急。但是协调的理念高于统筹,我们可以说为了协调而协调,但是不能说为了统筹而统筹,协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标准又是尺度、既是过程又是目标。因此,协调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蕴含着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用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促进事物的发展,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说,物质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160,毛泽东认为“差异就是矛盾”[2]。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矛盾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经典哲学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撰写《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又平衡又不平衡的战略,是对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的典范。事物发展的平衡是相对的,我们永远处于通过协调由不平衡向平衡的发展过程中。从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看,不协调是一种常态,协调状态是奋斗的目标,是非常态。我们不能为了协调而协调,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过程思维,解决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问题。同时要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矛盾分析的主要方法,要抓住协调的关键,找出主要矛盾,进而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面临新形势下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抓住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在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工作面临的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供给侧和需求侧这对矛盾体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为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发展就会有矛盾,就会不平衡。辩证地看,事物发展中的不协调并不总是坏事,矛盾不是“麻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是具有理想性、超越性的存在,人与世界是否定性的统一,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矛盾,善于解决矛盾,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过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让世界来满足人。

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民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574人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创造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4]由此可见,历史的发展并非是物质文明或者是精神文明单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产生的结果,需要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为我们的协调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协调利益。从时间维度看要实现眼前与长远的统一,既不能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眼前的利益,也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目标。从空间维度看要实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既不能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也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协调发展不是否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既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注意到次要矛盾的作用,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注重矛盾的次要方面的作用。因此,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要在人的发展机会和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方面下功夫,突出机会平等和资源配置均等,让每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二、協调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注重协调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强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说,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的存在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交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讲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讲求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理想的世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那么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注重的是劳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发展要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协调发展。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过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促使人类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随着人类自由活动时间的增加,人类将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

从实践上看,协调发展理念是我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大理念。我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协调理念。国民大革命时期,协调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利益方之间进行协调,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避免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强调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统筹兼顾各个行业、各个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统筹各方利益,形成了爱国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6]保持各方协调发展,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江泽民同志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领域。胡锦涛同志运用科学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中全面是从横向或共时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从纵向或历时的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今天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要实现代与代之间的公正。协调是协调全面与可持续,协调共时与历时的关系。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握时代的内涵,坚持实践是理论之源,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提出新发展理念,进而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总之,协调发展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所蕴含之义,又是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取得成功的宝贵财富。

三、用协调发展理念改善民生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学说。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8],“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梦终归是人民的梦,是人民的幸福,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习总书记指出民生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幸福首先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解决民生问题是要实现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在政治上,要用民主政治团结人。2015年2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建设,用协商、对话、交流等方式,达成一致,协调各利益方,形成一种公平参与机制,保护公民民主参与的权利。民主虽然会影响效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能够更多地倾听民意,找准人民的需求,保证人民的参政议政权利,体现的是“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多倾听民众的声音可以更好地避免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把矛盾解决在事前或事中,避免恶性的过激行为,从而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在经济上,要补足发展中的短板。运用木桶原理,推进区域、城乡等方面协调发展,解决我国的东西部发展差距变大、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2012—2016年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474、0.473、0.469、0.462、0.465。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就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可见,我国贫富差距形势依然严峻。为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党中央提出精准脱贫战略,促使贫困人群实现由脱贫到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精准脱贫。民生问题可以分为两种,即生存型民生和发展型民生,对应贫困也可以分两种,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解决此问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首先是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让生存型人群脱贫,满足绝对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步是要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即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之上,解决不同阶层或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这需要强调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并通过税率、福利、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再次分配,在解决经济增量问题的同时,更要解决好存量的分配问题,在共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享。同时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的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公平正义。

在文化上,要实现教育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此,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增加教师数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实现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在全面推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协调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进而实现教育的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在文化上挺立起来,那么必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文化需要通过传承、创新和发展,以期树立独立的人格和优秀的民族性格。

在社会治理上,加强社会自治。要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拓展社会能力,施行社会自治,激发社会活力,由自发到自觉地协调各方的利益,构建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社会。社会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当前我国的各阶层出现的社会分化严重,呈现“葫芦形”社会阶层结构,底层和中低层收入阶层人数过多,中等收入阶层人数过少,这会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收入群体上,要扩大中等收入者、增加低等收入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者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实现阶层之间的顺畅流动,解决我国社会阶层比例失调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在生态建设上,坚持整体治理原则。生态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治理不能依靠一地一隅的努力。在发展理念上,要注重节能减排,不能先污染后开发或边污染边开发,应当多上一些消耗小、污染小的项目,进行科学开发。雾霾天气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当一个地方污染严重出现雾霾,其他地方也不能独善其身。因此,必须注意协调发展,综合治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预防、保护、治理等各方面措施协调起来,争取根治污染等生态问题,让老百姓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四、提升党的协调发展能力

协调理念的贯彻实施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革命、建设到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协调发展中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升党员干部的协调发展能力。这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敢于协调。敢于协调是勇气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改革要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敢于碰改革中的硬骨头,遇到问题不能回避,更不能绕着走。协调意味着要动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我们发展的目标是要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现实中有些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强强联合,形成利益藩篱,导致利益固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因此,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敢于协调是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领导干部应具有的重要素質。

善于协调。善于协调是能力和智慧。把蛋糕做大需要能力,通过协调分好蛋糕更需要能力。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蛋糕已经做大,但是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过去我们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领导考核指标主要考虑的是GDP。在新形势下,人民的诉求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诉求,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诉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拥有观大势、识大局、谋大事的能力,基于现实,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协调发展不是调和发展、和稀泥。协调发展也有侧重点、有轻重缓急。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方法,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带动问题的整体解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力不足是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为此我党应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协调发展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制度执行能力,通过协调发展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依法协调。依法协调是按规矩办事,规范协调行为,既不能不协调,也不能乱协调。协调发展需要基于现实的价值引领,同时更需要在协调过程中的规范协调。依法协调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保护弱者原则。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要依法办事,保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护弱者的利益,让社会底层永不绝望,让人民群众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拥有获得感。二是法律至上原则。培养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在协调的过程中,运用法律来规范领导干部用权,并通过法律对领导的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三是从严治党原则。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要求,严以用权,规范行为,讲政治、懂规矩、顾大局,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机制协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需要运筹帷幄,总体考虑,需要机制的保障和运作,要把协调发展理念贯彻到体制机制中,这需要建章立制,把机制协调作为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当前的党建工作、政协工作、统战工作、民族事务等方面都需要协调发展的理念进行指导,牢固树立协调发展意识,全面有序推动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不是党的独舞,而是与各方精诚合作的共舞,党在其中的作用不是独唱,而是协调基础上的领唱。因此,机制协调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发挥人大、政协等各方作用,遵守法律,让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矛盾论[G]//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7.

[3]列宁.列宁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7]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EB/OL].(2015-

01-24)[2018-02-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

15-01/24/c_1114116751.htm.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2018-02-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9]習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加强作风建设的理论解析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选贤任能:执政党肌体永葆活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