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书独特的史学研究价值

2018-10-23高文革赵海军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究价值史学家书

高文革 赵海军

摘 要:在史学视野下,家书和家书文化具有多重研究价值:家书属于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实证和补充; 家书的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构成中国家学的历史优秀传统; 家书展现的家国情怀,铸就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在打捞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家书;家书文化;史学;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42-03

家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家书特指写给家人或亲友的文字,广义家书则泛指写给家人、亲属、恋人、朋友、老师、同学、同事、同志以及其他一切个人的文字,本文所论述的家书属于广义家书。家书在中国已经绵延了2 000多年,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话、手机和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人們就越来越很少手写家书了,时至今日家书几乎接近于终结,于是人们往往给家书打上历史的印记,本文也只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论述家书独特的史学研究价值。实际上,小小的一封家书,往往集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礼仪、书法、笔墨、纸张、包装、邮政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在史学视野下,家书和家书文化具有多重研究价值。

一、家书属于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实证和补充

无论是狭义家书和还是广义家书,都属于私人之间的通信,具有私密性、真实性、情感性和家国情怀等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古往今来的万千家书汇集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家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家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家书属于第一手原始史料,具有独特的史学研究价值。如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两封“木牍家书”,是写在两件木牍上的,两面均为秦隶体墨笔书写。从信中可以看出,是在淮阳一带从军的秦军士卒兄弟“黑夫”和“惊”,写给在秦南郡安陆(今湖北云梦县)的兄长“衷”的两封家书,后来成为“衷”的殉葬品。家书中叙述了在军中的征战和生活情况,并要母亲速寄夏季衣服和钱,其中写道:

“黑夫等直佐淮,攻反城久,未可智(知)也,母黑夫用勿少。到皆,必言相家爵未,告黑夫其未。王得苟得…毋恙也?相家爵不也?衣之南毋……不也?”“母幸遣五、六百,布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矣,室弗,即死矣。急急急。”(注:省略号处为文字残缺)

其意为:“黑夫就要跟大军去攻打反叛的淮阳了,可能要打很久,会不会受伤还不知道,希望妈妈多给他点钱啊。收到信就要给我个回信,告诉我一下我们兄弟给家里挣的爵位发到没有,还要告诉我是发什么样的。听说大王只要一得到(我们立功证书)就能发……没有问题吧?辞谢没有?书信、衣服和钱一定要送到南军,一定不要搞错啦……注意了吧?”“希望母亲给五六百文钱,好布至少要二丈五尺。……我已经借了一个叫垣柏人的钱,都用光啦,家里再不送钱过来,我就要死啦!”据考证,这两封“木牍家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家书,家书反映了秦始皇24年(公元223年)秦国统一中国战争期间吞并楚国的淮阳之战,“黑夫”和“惊”作为秦军中的两名普通士卒,从向家中急切索要夏季衣服和钱的情况来看,秦国士卒要么没有军饷,要么军饷很少,连日常花销和衣服都要家中负担;那么秦国凭什么来招募军队和激励军心呢?从秦军两名普通士卒向家中询问爵位发放的情况来看,“军功换取爵位”是当时秦国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以至于“黑夫”和“惊”虽然冒死征战、艰苦生活却并无怨言。如此看来,“黑夫”和“惊”的两封“木牍家书”,无疑属于非常难得的第一手原始史料,对研究秦国统一中国战争中的细节问题大有帮助,也是历史教学的生动材料。

二、家书的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构成中国家学的历史优秀传统

习近平多次强调:“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

家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家书特指写给家人或亲友的文字,广义家书则泛指写给家人、亲属、恋人、朋友、老师、同学、同事、同志以及其他一切个人的文字,本文所论述的家书属于广义家书。家书在中国已经绵延了2 000多年,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话、手机和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人们就越来越很少手写家书了,时至今日家书几乎接近于终结,于是人们往往给家书打上历史的印记,本文也只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论述家书独特的史学研究价值。实际上,小小的一封家书,往往集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礼仪、书法、笔墨、纸张、包装、邮政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在史学视野下,家书和家书文化具有多重研究价值。

一、家书属于第一手原始史料,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实证和补充

无论是狭义家书和还是广义家书,都属于私人之间的通信,具有私密性、真实性、情感性和家国情怀等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古往今来的万千家书汇集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家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家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家书属于第一手原始史料,具有独特的史学研究价值。如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两封“木牍家书”,是写在两件木牍上的,两面均为秦隶体墨笔书写。从信中可以看出,是在淮阳一带从军的秦军士卒兄弟“黑夫”和“惊”,写给在秦南郡安陆(今湖北云梦县)的兄长“衷”的两封家书,后来成为“衷”的殉葬品。家书中叙述了在军中的征战和生活情况,并要母亲速寄夏季衣服和钱,其中写道:

“黑夫等直佐淮,攻反城久,未可智(知)也,母黑夫用勿少。到皆,必言相家爵未,告黑夫其未。王得苟得…毋恙也?相家爵不也?衣之南毋……不也?”“母幸遣五、六百,布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矣,室弗,即死矣。急急急。”(注:省略号处为文字残缺)

其意为:“黑夫就要跟大军去攻打反叛的淮阳了,可能要打很久,会不会受伤还不知道,希望妈妈多给他点钱啊。收到信就要给我个回信,告诉我一下我们兄弟给家里挣的爵位发到没有,还要告诉我是发什么样的。听说大王只要一得到(我们立功证书)就能发……没有问题吧?辞谢没有?书信、衣服和钱一定要送到南军,一定不要搞错啦……注意了吧?”“希望母亲给五六百文钱,好布至少要二丈五尺。……我已经借了一个叫垣柏人的钱,都用光啦,家里再不送钱过来,我就要死啦!”据考证,这两封“木牍家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家书,家书反映了秦始皇24年(公元223年)秦国统一中国战争期间吞并楚国的淮阳之战,“黑夫”和“惊”作为秦军中的两名普通士卒,从向家中急切索要夏季衣服和钱的情况来看,秦国士卒要么没有军饷,要么军饷很少,连日常花销和衣服都要家中负担;那么秦国凭什么来招募军队和激励军心呢?从秦军两名普通士卒向家中询问爵位发放的情况来看,“军功换取爵位”是当时秦国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以至于“黑夫”和“惊”虽然冒死征战、艰苦生活却并无怨言。如此看来,“黑夫”和“惊”的两封“木牍家书”,无疑属于非常难得的第一手原始史料,对研究秦国统一中国战争中的细节问题大有帮助,也是历史教学的生动材料。

二、家书的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构成中国家学的历史优秀传统

习近平多次强调:“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书的家庭家教、家风主题,可以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提供丰富的养料。我国既是史学大国,也是家学大国。所谓家学就是关于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伦理道德学说,这是家书的永恒主题。我国古代许多明君贤臣和文人学士在文集中都收有家书,留下了众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如刘邦《手敕太子文》、东方朔《东方诫子》、固班《与弟超书》、司马徽《诫子书》、曹操《诫子植》、刘备《诫刘禅》、诸葛亮《诫子书》、姜维《报母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李世民《诫吴王恪书》、骆宾王《与情亲书》、欧阳修《与十二侄》、司马光《训俭示康》、苏轼《与侄千之书》、朱熹《与长子受之》、张居正《示季子懋》、王夫之《示侄孙生蕃》、文天祥《狱中家书》、张之洞《复子书》,曾国藩《致诸子书》等等。在这些历史名人家书中,汇集了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伦理道德学说,反映了中国家学的历史传统。其中难免有些是属于封建糟粕,如有关效忠君王、子为父隐、男尊女卑、墨守成规、封建礼教的内容,但其主调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优良道德资源,如有关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仁者爱人、亲仁善邻、谦敬礼让、克骄防矜、言行一致、恪守诚信、学以成德、学以成性、见贤思齐、以身戴行、尊老爱幼、夫妻和睦、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等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规范,都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今也仍然在进行着时代传承。

中国家学的历史优秀传统,有着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作用。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由此可见,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家学不但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社会制度也曾发挥着一定的维系作用,甚至是“支配”作用。从这个历史视角再来看家书,就可以从细微之处观察历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历史名人家书所勾勒的万千沟壑,再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使得历史画卷愈加变得多姿多彩。有些历史名人的家书一直成为畅销书,如清末重臣曾国藩留下了千余万言的著述,其精华部分首推家书,竟有1500多封。在清末民初时期,曾氏家书不但是旧式士大夫的必读之书,被奉为治家圭臬。现在曾氏家书被编成多种版本,在全国各地书店持续热销,这也说明了古代家书和中国家学具有永久的文化魅力,可以进行时代传承。著名的个人家书集《傅雷家书》《谢觉哉家书》等,体现了对中国家学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三、家书展现的家国情怀,铸就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他们在革命斗争和流血牺牲的同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家书,如著名近代史人物林则徐《至长子林汝舟》、严复《与四子严书》、梁启超《写给儿子梁思成的信》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写给侄子孙昌的信》、林觉民《与妻书》、章炳麟《写给妻子汤国黎的信》、蔡锷《写给妻子潘蕙英的信》等;文化名人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柳亚子《写儿子柳无忌的信》、郭沫若《写给父母的信》、巴金《写给妻子萧珊的信》等。这些志士仁人的家书都有着各自的动人风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在各自境遇下的家国情怀。

共产党人留下的革命家书、遗书、血书、绝笔、题词就更多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宝贵家书,编辑成书的有《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抗战家书》《重读抗战家书》等。这些充满革命精神的家书,有的飞笔于戎马倥偬之间,有的遗墨于被病吞噬生命的弥留之际,有的挥毫于敌人的血腥黑牢,有的迸发于英勇就义前夕;有的得以成一封书信,有的指蘸鲜血写在监狱墙上,有的时间充裕而洋洋洒洒,有的时间紧迫而寥寥数语。革命英烈家书是生命与鲜血的结晶,凝结着革命英烈的理想信念和浩然正气,表达了革命英烈的热爱、憎恨与壮志豪情,业已成为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來随着来全党全国理想信念教育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掀起了一股革命英烈家书的出版热、阅读热和评奖热。在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好书”年度推选正式揭晓,其中荣获最高奖项即“年度荣誉奖”的四本书依次为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习近平著《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重读抗战家书》、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后两本属于抗战文献,集纳了100多封抗战英烈的感人家书,展现了抗战英雄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开创和平未来,因此与领袖著作一起获得殊荣,这也恰到好处地肯定了革命英烈家书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从地方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诸如“见字如面”“信中国”等节目的走红,更是广泛宣扬了志士仁人和共产党人在家书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四、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在打捞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

家书作为传统的通信工具,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不论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还是乡绅商贾、市井小民、寒门游子,都被广泛使用。笔者翻阅了手头的几本古代诗词集,就有唐代杜甫《春望》、宋代陆游《渔家傲》、明代袁凯《京师得家书》等家书题材诗词190多首,集中地反映了人们对“家书抵万金”的看重。直到20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家书仍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还兴起了通信交友的热潮。在1993年春节晚会上,流行歌手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迅速风靡全国。《一封家书》的落款时间是1993年10月18日,这个日期在今天看来已经具有历史性的纪念意义和研究价值了,可以作为传统家书鼎盛时期的纪念日;可是在200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另两位流行歌手满文军、林志炫演唱的《打个电话》,反映了电话已经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过渡通信工具BP机的短暂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固定电话的不足。与此同时,移动电话、互联网快速进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流行2000多年的传统家书就快速地被现代通信工具挤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从1993年到2000年这短短几年,可以作为传统家书的由盛转衰时期。时至今日传统家书几乎接近于终结,就连以前最喜爱也最需要写家书的军人和大学生群体,也很少有人再动笔手写家书了。

传统家书是前工业时代的文化遗产,传统家书的淡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传统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让其灭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依旧是“家书抵万金。”党的十九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襄、孙铁青、罗哲文、苏叔阳等46位文化名人的积极倡议下,于2005年4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物报等单位发起了一项公益性质的全国规模的抢救民间家书工程,并于2009年5月正式落户于具有这方面优势的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抢救民间家书工程,就是通过征集、保管、编辑、出版、展览、研究、交流等方式,保护家书遗产,展示家书艺术,弘扬亲情文化,推进和谐家庭建设。所谓“民间家书”是指尚未被博物馆、档案馆收藏的、还散落在个人手中的家人及亲友之间的通信,其主体是普通民众的家书,也包括一些名人的家书。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至今收藏清代以来民间家书手稿5万多件,包括弥漫旧墨温情的清代家书,汇集流年碎影的民国家书,凝聚国难与抗争的抗战家书,展现激情岁月的五十年代家书,描述青春留痕的六十年代家书,亲历伟大变革的新时期家书,表达割不断亲情的两岸家书,记录永不断线风筝的海外家书,充满感恩心语的学生家书。在这些家书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由此可见,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在打捞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是在抢救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历史档案。民间家书所呈现的世道人心,汇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补足正史、官史、专史、地方史以外的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气息,甚至可以解开一些历史上的难解之谜,为史学研究提供丰富多彩的人类记忆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图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

[2]习近平出席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猜你喜欢

研究价值史学家书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新、旧史学的更替
家书( 连载一)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广元石窟摩崖题记的资料及其价值
内蒙古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与提升的研究价值
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究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