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018-10-23王星星

学理论·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习近平

王星星

摘 要: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圆满闭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回应实践呼唤和人民企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直面深化改革发展难题、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实践内涵、方法论内涵和价值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0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地判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地位。回望过去五年的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和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正确认识所处时代发展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阶段性特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发展是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我国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现实大判断。

(一)科学划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作为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诞生于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把理论研究工作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联系在一起,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再后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这是世界公认的对社会主义的划分。而习近平同志结合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与发展逻辑,创新性提出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做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六个发展阶段。这一判断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二)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位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个重大标识性论断——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视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内在依据的同时,亦创新性地拓展了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指出初级阶段的理论绝不仅是经济,更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层面的,不仅是长远发展时要加以立足,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更要加以牢记。同年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重大判断标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从现实发展的高度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这些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二、全面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内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的設想,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五百年社会主义历史上所没有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把握时势,科学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明确认识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涵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历史任务和根本问题也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习近平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此,他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具体包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战略理念;倡导“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担当等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实践方向。

(二)理解治国理政重大实践意义

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理论。现今,我国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但这不是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发生了改变,而是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特定的历史时段。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同过去实践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新的伟大实践,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新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创新与实践,才让过去的五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十分重要的五年,五年来所做的工作很多是开创性的,所解决的问题很多是深层次的,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到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办成了,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理论指导上的与时俱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三、直面深化改革发展难题,创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内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前提。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有机统一、内因与外因有机统一,多次强调全体党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突破的历程。习近平十分强调问题导向,他坚信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3]。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全面论。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又要坚定不移地、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既要重视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重视运用底线思维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底线思维体现“适度”原则。稳中求进之“稳”,是底线思维;社会保障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底线思维;在整体中求取最大公约数,是底线思维;在廉政勤政善政中,廉政是底线思维。习近平十分重视底线思维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政治上,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将无法弥补;在外交上,他说,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这是有原则和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对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蕴含了辩证法、实践论的系统战略思维。此外,他还十分强调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等等。这些科学思维方式紧密联系,开创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辩证法的新境界。

四、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马克思主义价值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共产党从一成立就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唯一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指引下,经济下行压力下各项民生指标逆势而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内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时,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立足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点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再一次强调“两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这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全球许多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显示,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提到“人民”超过200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重中之重。改革释放民生红利,精准扶贫兜底保障,打虎拍蝇赢得民心,司法改革让民众感受公平正义等等。这些正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全面从严治党

马克思曾经说过:“从前有一种错觉,以为行政和整治管理是神秘的事情,是高不可攀的职务,只能委托给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这些人身居高位,收罗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把他们放到等级制国家的低级位置上去反对人民群众自己,现在错觉已经消除”[5]。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表明,党一定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本着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人阶级政党的纯洁性以及先进性、巩固我们所获得的胜利果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这五年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从治标到治本,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全方位、立体化、高标准、全覆盖的举措,切中管党治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积弊,深得人心,刷新了党风政风社风民风。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基,是立国之本。马克思不是真理的终结者,而是通向真理道路的开拓者。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而提出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开创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2-1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标题党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