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分析

2018-10-23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9期
关键词:切术经期宫腔镜

434300湖北省公安县中医医院(荆州)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中的常见类型,占10%~20%,肿瘤突向子宫腔生长,可能增加子宫内膜面积,对月经产生较大影响[1,2]。此外,子宫黏膜下肌瘤还增加输卵管、子宫解剖位置异常和宫腔形态异常的风险,易继发子宫内膜发育迟缓等,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的生活质量[3]。伴随着微创外科医学的发展,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子宫黏膜下肌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也增加了子宫穿孔、水中毒等并发症[4]。本研究对患者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30例,肌瘤直径>5.0 cm,回顾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65例,年龄22~55岁,平均39岁;肌瘤直径5.65~11.29 cm,平均(7.84±0.34)cm。观察组65例,年龄24~55岁,平均50岁;肌瘤直径5.60~11.38 cm,平均(7.89±0.37)cm。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术前4 h进行宫颈软化和扩张处理,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用5%葡萄糖溶液充盈膀胱,插入宫腔镜,观察宫腔黏膜下肌瘤的形态结构、位置,然后行电切术切除肌瘤,电凝止血,结束手术。②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以及皮下穿刺法将F-Clbra导管插入右侧髂内动脉,经左侧髂外动脉和腹主动脉,使用数字减影技术暴露子宫动脉路径,在造影清洗后,观察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血供情况,然后于右侧子宫动脉主干进行超选择插入,于透视下使用造影剂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肌瘤的供血动脉,经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远端血流阻断后,进行左侧血管的插管栓塞处理。手术完成后,拔出导管,用压迫止血法止血,叮嘱患者卧床休息1 d,右下肢制动5 h。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与栓塞术后4~12周,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平均经期、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疗效评估:全部患者术后均随访观察12个月,定期进行B超检查。①临床治愈:术后复查均未发现残余肌瘤组织,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②好转:术后随访12个月B超检查肌瘤体积缩小>50%,但尚未完全消失。③无效:术后随访B超检查肌瘤体积缩小≤50%,且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6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5例,好转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5%。对照组6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8例,好转3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1,P=0.033,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65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2例,出血1例,宫腔感染1例,水中毒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6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发热4例,出血2例,3例宫腔感染,水中毒4例,子宫穿孔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P=0.015,P<0.05)。

两组的经期、血红蛋白对比: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的平均经期均短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 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有效方法,同时也在产后出血、妇科恶性肿瘤致出血等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子宫除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外,还接受多条血管供血,而且子宫内有完善的交通血管网接受其他动脉血流[5,6]。而子宫肌瘤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子宫动脉上行分支,瘤细胞处于不停分裂中,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低,经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阻断肌瘤的血供,从而促进肌瘤死亡萎缩。而且由于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有瘤蒂,血管单一,瘤体大,极易缺血坏死,在阻断血供后有助于肌瘤体积的缩小,然后再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有利于一次性彻底切除肌瘤。本研究结果说明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前4~12周给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安全有效。在阻断肌瘤的供血动脉后,使黏膜下肌瘤组织坏死、溶解吸收、肌瘤萎缩变小;而且肌瘤的瘤蒂存在则持续性刺激子宫收缩,有助于将肌瘤逐渐推出子宫,故而在4~12周后行宫腔镜手术,能快速切除肌瘤,避免肌瘤残余,预防肌瘤复发,且利于缩短宫腔镜手术时间,减轻患者创伤。

综上所述,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经期、血红蛋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经期、血红蛋白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平均经期(d)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对照组 治疗前 12.6±1.3 69.0±10.7治疗1个月后 10.5±0.9 78.4±7.7治疗3个月后 7.1±0.7 91.2±6.9观察组 治疗前 12.3±1.5 68.4±10.5治疗1个月后 9.4±0.6# 83.2±6.7#治疗3个月后 6.3±0.5# 98.3±9.1#

猜你喜欢

切术经期宫腔镜
经期延长是怎么回事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期用药须谨慎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吗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5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