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衣学者张中行

2018-10-22张昌华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张中行布衣季羡林

张昌华

张中行先生,在吹熄九十七支生日蜡烛后,驾鹤而去。“都市柴门”随之关闭,“布衣学者”就此息影。

他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燕园三老”,闻名遐迩。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地道不过的。他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他六七岁时上学,农忙时便帮家人干点拾棉花之类的农活。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曾在学校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小文章贴补家用。岁月的年轮,数十年如一日都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直到耄耋之年,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竟也是“地方粮票”。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亦云:“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美人迟暮英雄老。1979年,张中行重新出山,回到出版社重操旧业。

张中行自1951年评级到九十年代,悠悠四十年,级别未变,工资未动,月薪一百二十五元五角,退休打折后为九十四元,亦算“今古奇观”之一景。1987年社里聘他为“特约编审”。古稀之年的他,一边为“大田”(出版社)耕耘,编写《古代散文选》《文言选读》和《文学常识》等书稿,同时为生计不得不种点“自留地”。张中行于八十年代初始陆续写了“负暄三话”、《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他的“负暄三话”自1986年始每隔四年出一本。然而这三本畅销于世、获誉甚隆的书,并非由北京中央级出版社承印,却由偏远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岂不令人咀嚼回味?

《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当今中国“晚器大成”者,应属张中行也。

(选自《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

【感悟借鉴】

这篇文章从“布衣学者”的角度写张中行先生,先概括张先生一生的主要经历,中间还引用季羡林、启功等名家的评价文字。一方面写他“布衣”一生的清贫生活,另一方面写他作为“学者”的所作所为,侧重表现张中行先生的“晚器大成”。文中涉及年代以及其他事件,准确可信,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感与历史感。本文的语言很有滋味,长短结合,文白相见,与文中所写的德高望重的中国学者颇为相宜。這种简约典雅的叙述风格,值得品味。

猜你喜欢

张中行布衣季羡林
我的书斋
听雨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布衣”陈琮英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咪咪(节选)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