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电视主持未来之星

2018-10-22木曰雨

上海采风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方舟主持人大赛

木曰雨

2018年6月9日,初夏的上海并不太热,但延安西路200号上海文艺会堂多功能厅里的空调虽已开足,却仍让人感到莫名燥热——这里正聚集着一群对电视、传媒、主持心怀梦想的莘莘学子,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热火朝天的电视主持竞技赛,场上选手的激情澎湃和场下同学的热烈呼应,汇成了一股令空调也难以消解的强大热力——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正在这里举行决赛。

本届赛事吸引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等10所沪上知名高校参赛。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共有48名选手脱颖而出,代表上述学校进入复赛,其中的16名选手最终站上了决赛的舞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滕俊杰,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韩陈青,大赛艺术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青少年播音主持艺术考级中心副主任沈竹音,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汤丽娟,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刘明惠,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播音指导方舟,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资深新闻主播徐惟杰等担任决赛评委。

决赛分为“先声夺人”“同舟共济”“读字辨音”和“改革开放与我”四个环节。

在“先声夺人”环节中,选手只能用一分半钟时间进行自我介绍,考验选手“迅速抓住观众”和“制造深刻印象”的能力。选手们动足脑筋,各显身手:有的用说唱开场,把自己定位为“融合的产物”;有的说着说着突然掀开大衣,内里贴满的便利贴上全是同学对她的评价;有的选手今年是第二次参赛,宣示将呈现“2.0版的自己”;有的安利“慢下来”理念;有的展示“火辣辣”风格;有的与大屏幕上的自己对话;有的从对自己姓名的“说文解字”讲起……总之形式多样,出其不意。

“同舟共济”环节是两位选手组成临时搭档,根据随机抽到的话题、图片、视频或音频题目,进行三分钟即兴主持。因为既是即兴题,又是合作题,所以非常考验选手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和合作技巧。“佛系青年”“人工智能”“上海方言”“婚礼习俗”“英语版《出师表》”等贴近时代、联系生活抑或曾经网红的话题,以文字、图片、视音频方式呈现,让人眼睛一亮,也让选手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经过这一回合,16名选手按前两轮累计得分排名,前八位进入下一轮。

“读字辨音”环节则考察选手普通话基本功、字词的认读准确性,在这一轮角逐中,与往届比赛不同的是,不同专业选手间的分差大大缩小了,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也普遍取得了高分。这轮比赛结束后,又有两位选手被淘汰。六位选手进入“改革开放与我”的演讲决胜环节。选手们放眼天下、细说身边,从家的变化谈及国的发展。

最终,范鸣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金敏洁(上海戏剧学院)赢得本届大赛金奖;周一凡(复旦大学)、陈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张家宁(上海大学)和熊唐美佳(上海师范大学)四人获得大赛银奖;徐蕴涵(上海师范大学)、魏欣怡(上海体育学院)、朱诗文(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傅之君(复旦大学)、蒋钰(上海交通大学)、高嘉晨(上海体育学院)、格桑多吉(同济大学)、朱雅婷(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田嘉哲(同济大学)和张岩(华东师范大学)十人获得大赛铜奖。

对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历经三届以来的变化、提高和成长,评委沈竹音颇有感慨,她说:上海视协对大赛平台的积极营建和不断优化,高校师生的热情参与和努力付出,都为电视主持事业的后继有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她也对“新人”们提出希望:要看到和适应主持人从“发布者”到“解读者”的角色转换,要“慧于心”而“秀于口”,做未来世界的“有心人”。

上戏队·视觉队·上海队

方舟,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播音指导,连续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决赛评委,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科负责人。这三个身份对应了她在主持新人赛的“前世今生”中的三个角色——专家、教练和裁判。赛后,我们专访了方舟,她给我们讲述了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由“上戏队”到“视觉队”,再到“上海队”的来龙去脉。

2011年,方舟除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主业”之外,又兼任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科负责人,从那时起,她开始接触到华东六省一市电视主持新人赛和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赛这两个以“电视主持”和“新人”为关键词的赛事。主持是她的老本行,多年历练和悉心钻研使她成为“指导”专业主持人的专家,但要带教尚处于学步阶段的大学生主持“新人”,并带队代表上海参加上述两项全国性的主持新人赛,对方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在2011年之前,代表上海去参赛的是上海戏剧学院。随着那些年播音主持專业在上海各大院校的“地盘”不断扩大,有更多的院校能够有机会在全国舞台展现主持新人风采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这根上海代表队的“接力棒”就传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戏队”易帜为“视觉队”。

视觉学院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还专门请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帮助学校进行选拔,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和两项大赛的不同特点,分别组建参赛队伍。有了大赛的平台和高强度的赛前集训,很多孩子在专业上突飞猛进,脱颖而出,而且顺利地走上了专业主持人之路。譬如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主持新人赛的金奖获得者黄韵芳,曾在电视台当新闻主播,后来又去英国留学;在海峡两岸主持新人大赛获得二等奖的张松踏上工作岗位后获得了上海广播电视台名优新电视主持人的新秀奖……

然而,视觉艺术学院毕竟也只是一所高校,选拔的范围有限,即便已经扩大到全校各专业,仍然很难真正代表全上海大学生的水平。于是,搭建一个全市高校参与,通过公平竞争,为全国大赛输送选手的平台的需求又变得日益迫切起来。三年前,视觉艺术学院向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鱼志平倡议,希望由上海视协来做这件协调上下、统领全局的工作,让全上海的大学生,无论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是其他各个专业,无论是专业类高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都能够有一个互相交流、公开竞争、进军全国大赛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和谐共生,2016年,上海视协成功创办了首届上海大学生主持新人大赛。方舟的身份也因此从“教练”变成了“裁判”。而通过面向全市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在校生的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选拔出来的“上海队”,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代表了上海大学生的最高水平。

公平·专业·权威

在方舟看来,公平性、专业性、权威性是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的优势所在。上海视协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来组织和承办这个赛事,无疑具有相当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权威性。由于“生源”从一个学校扩大到了全市近十所高校,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新鲜的赛事,不拘一格的选材方式,从内涵到见识,到表达,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从非科班选手身上得到很多启发和激励。这是非常可贵的。

方舟曾经担任过很多主持人比赛的评委,阅“赛”无数的她對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的赛制评价颇高。

从专业性角度讲,大赛紧扣“电视主持人”这个定位,不是网络主持人,不是电台主持人,也不是演讲赛,不是辩论赛,严格锁定在“电视主持人”这个专业领域,从新时代的电视节目对一个主持人的要求角度去考量选手。

比如“先声夺人”环节,说起来是自我介绍,其实就是模拟主持。通过一分钟时间,用多种声音、视像等手段来传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信息,就好像一档微型节目,从中可以看到选手的表达能力、思想状态,甚至个人追求、人生境界、专业视野。

不管是金话筒评比还是上海台的名优新主持人评比,很多比赛都会设计“自我介绍”类的环节,方舟说,但很多主持人不太重视“自我介绍”,觉得重点在“主持节目”。但事实上,往往就是那个自我介绍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常常就是在“自我介绍”环节,选手已经在评委心里分出了高下。因为从自我介绍里,可以看到一个选手的“传播能力”,这是主持人最重要的核心素质。

而“同舟共济”环节则是考量主持人与搭档打配合的能力。两个人主持,尤其是在比赛的环境下,很容易犯的低级错误就是“抢话筒”,效果常常适得其反。评委要看的是恰到好处的内容铺排、不失时机的话题推进,以及不露声色的为搭档的错漏补台。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个主持人聆听的能力,以及角色定位的能力。在这个环节过分的自我展示,反会令人讨厌。

为“重灾区”敲警钟

“读字辨音”是方舟最想点赞的一个环节。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最近拿了一个国家语委的课题《广播电视领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要调查研究一线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执行得怎么样。“过去有人说,规范是用来束缚主持人的,”方舟说,“但是入行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规范标准对电视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有多么重要!主持人的工作是传播信息,而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当然是最重要的。不准确谈何真实?不规范谈何准确?只有规范、准确,才能真实、权威,才有说服力。”规范、准确的语言就是主持人的基本功、“曲不离口”的业务。大赛通过这个环节很好地树立了这个观念,让选手们在专业起步阶段就树立起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过去“宣传”要求的是严肃、严谨,现在“传播”讲究的是轻松、亲切。要说大白话,接地气,这本身没错,但是时间长了,轻松变成了放松,随和变成了随便,语言规范的东西被渐渐边缘化了。于是就成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拿起来就说,什么都敢说,一年查不了几次字典。这种对语言文字越来越轻慢的社会现象,直到映射在一位名牌大学校长身上,才引起了社会的警醒。

广播电视从业者是语言文字的实践者,按说也是示范者。“现在离这个目标差远了。”方舟无奈地说。所以主持人新人赛设置这个环节,是对这些播音主持行业的未来从业者“划了重点”,功德无量。

演讲与主持

马聪是上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年轻教师,他本人就是从主持人大赛脱颖而出,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他既是主持人,又参与赛制的设计、赛题的制定。如果说,方舟看主持新人赛的视角更多地代表广电主持从业人员,那么马聪则更熟悉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以及国内外最新理论。

美国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大都来自记者。采访经验丰富、善于口头表达、形象还算不错、声音不算太差的记者,就有可能成为新闻主持人。而综艺节目主持人,则大都来自演员,或者是其他文艺工作者。正因为主持人是另外一些相关职业的“升级版”职业,所以马聪认为,高等院校或许可以培养出好的播音员,但主持人是无法直接培养的。

当然中国高校设置播音主持专业,也基于一些特殊国情,汉语有它的特殊性,我们的生活语言、艺术语言、新闻语言、官方语言等是好几套差异显著的话语体系,虽然这些年逐渐在融合,但区别还很大。这是这个专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和基础。

美国社会学家谢克纳提出“人类表演学”理论,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类的一切当众行为都是表演,可以衍生出:人类一切的当众发言都是演讲。而以现代传媒业的角度来看,主持人无非做两件事:一是大众化的口语传播,一是社会表演。

主持人和演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是在进行一种特殊的社会表演、大众表演,演员的创作状态是“无我”的,把自己身体掏空,装个角色进来;但主持人是“有我”的,不是“唯我”,而是“放大的我”。

门槛在门里面

虽然马聪对刚结束的第三届新人赛上选手的表现还算满意,但作为这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他看到的一些现状还是令他忧心忡忡。

“为什么我说这个专业现在存在问题呢?”马聪坦直地说,“就是因为现在很多考这个专业的孩子,内心并没有新闻理想、传媒理想,甚至连主持人理想也未必有。他们的想法只是,我高中学业成绩不够好,上不了北京和上海的大学,上不了名校;我长得不够好看、肢体放不开、声乐基本功不行,也上不了表演系;唯一不需要童子功,可以试试的就是主持专业了。”

从最开始的报考动机就有问题,到后来学习态度自然成问题,最后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优秀?在很多人眼里,主持如果能算作一门艺术的话,那么这个专业和其他所有艺术门类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似无门槛”。郭德纲说,你也会说话,我也会说话,为什么你花钱来听我说话,因为这是“高科技”啊!

音乐、美术,都需要一定的童子功,没有童子功,你就无法跨入专业门槛,去不了相应的艺术院校。而所有人都倾向于认为主持是不需要童子功的,因为“你也会说话,我也会说话”。但实际上,相声也好,主持也好,包括所有语言艺术,入门确实都特别简单,但是“门槛在门里面”。入了门以后,不久你就会发现那是一座高山,只有翻过这座山,你才能叫入门了。

去年上戲主持人专业有4800人报考,实际3300人参加考试,最终录取20人。中国传媒大学是12500人报名,录取160人。基本上都远不止“百里挑一”了。但不管是中传还是上戏,初试的淘汰率一定是超过95%的。因为来报考的人当中,至少有一半真的是来“打酱油”的,你完全不知道他为什么来的。很多人可能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觉得这是一个会说话就能来考的专业。

马聪认为,学主持的人,应该向相声演员学习,相声演员的肚子就像杂货铺,不求样样精通,至少涉猎面要极广。“但现在的孩子做不到,阅读量少,甚至不读书,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松。”马聪不无忧虑地说。

现在大学在校生是95后这批孩子,他们正赶上中国网红经济发迹的浪潮。只要你长得好看,特别会在镜头前跟网友互动,就会有个非常好的“钱途”。马聪举了个例子:上戏大三有个学生是个小有名气的网络签约主播,他的月收入是33万,相当于整个教研组老师月收入总和的三倍。这样的学生还会在乎你老师说的话、教的东西吗?

“网红经济”对主持人专业的影响很大,有些说话出格、长得有特点的学生,就会被经纪公司看中,包装到一线的主持岗位,迅速地转换流量、变现。然后还会有大批模仿者。马聪坦言自己并不反对这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成为网红,但他更希望,报考主持专业或正在主持专业学习的学生,应该抱有新闻梦想和社会责任感,是真的想搞新闻,想当主持人。或者至少要有传媒理想,将来想当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人。但现在这部分人紧缺,都被网红经济吸引过去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几年对学主持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讲,正好是一个观念和能力重建的时机。

对于网络主播这个新事物,方舟也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她认为我们首先要看到,打造并维持一个站得住的甚至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是极不容易的。一个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自己影响力的主播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必然包括主流媒体对主持人的要求,例如他的价值观、人格魅力、表达能力等,他一定是个集大成者。当然很多博出位的也能网红,但毕竟只能是昙花一现似的走红,没有持久力。

网络主播看似没门槛,仿佛拿起话筒、对着镜头、连线上网,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主播,但是学过播音主持表演专业的人一定是更容易吸引眼球的那一群,“papi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络主播的门槛不是没有,而是挪后了;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门槛始终在观众心里面。

猜你喜欢

方舟主持人大赛
洪方舟《战疫·长城》 《西凉鼓乐图》
林露露,你就是童话里那个天使
Recent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Kun Opera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
诺伍兹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