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千个人,一千个洛神

2018-10-22凌梦怡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洛神解读创新

摘 要:洛神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位貌美的神女。洛神的形象在中国的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描写洛神形象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不可计数,一千个人,一千个洛神。本文主要通过易至群先生的文人画作品《洛神戏水》来解读洛神。

关键词:洛神;创新;解读

作者简介:凌梦怡(1996.1-),女,汉族,广东惠州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5年本科在读,专业方向:广告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洛神的形象

在文学艺术中,洛神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和《天问》,在《离骚》中,屈原对洛神的描述相当的简单。王逸则根据屈原《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把洛神解读为一个虽然有美德,但却傲慢,放逸无礼,自恃其美的不肯侍军的隐者形象。虽然后世有众多不同于王逸对屈原描绘的洛神形象的解读,但是无疑在解读屈原洛神作品中,王逸等人丰富了洛神的形象。而把洛神变得家喻戶晓当属曹植《洛神赋》的功劳了。在绘画艺术中,描绘洛神形象的著名作品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内容进行创新创作的作品。顾恺之描绘洛神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在绘画作品的结局中,他成全了洛神与君王的痴情,将《洛神赋》的人与神的求而不得的爱情变成美满的大团圆的人神爱情故事。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千个人,一千个洛神”。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是我眼中的易至群先生笔下的最具有现代性的洛神,以他的作品《洛神戏水》为例。

二、我眼中的易至群先生笔下的洛神

在易至群老师的《洛神戏水》作品里,最吸引眼球的便是这宏大的一构图里的一位神秘的身着玄色的阴柔女性。在这幅描绘阴柔富有楚文化色彩的神秘女性形象的宏大构图的作品里,明亮的黄色和暖调的橙黄色占据了整幅作品。如果仅是从作品物的因素分析,作品描绘了一位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举止温文娴静的情态柔美的秀美女性。易至群先生不同于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形象化和具体化地描绘了曹植《洛神赋》中的故事情节,他简单化和印象化地描绘了可见的光灿华美的洛神,把曹植的《洛神赋》铺陈的故事情节和君王的形象皆不可视化。其次,这幅作品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位被熊熊的火焰包围着的阴柔神秘女性在走向火焰深处时的回眸一笑。从她的神态上的似笑非笑,似语非语,我们还是可以判断一下洛神对君王是有情或无情?如果她无情,为什么对君王回眸含笑;如果有情,那她又为何与相爱的君王含笑分离?这或许是易至群先生笔下的富有现代性的洛神,是他作为一名现代人对现代的悲观理性的体现。同时,道家思想中谈到的“有”和“无”,实际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洛神戏水》作品中,神秘的阴柔女性是身着玄色的飘逸衣物。正是这黑色衣服,配正红饰物,端庄的颜色压住了背景的轻浮,并且玄色衣物与洛神的似笑非笑的“有”或“无”情,正是体现了洛神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易至群老师作为现代人沉淀了一千多年的智慧后的理性表达——神秘且美好的事物永远高贵。

洛神的阴柔的女性形象符合楚风的风格,但苗条纤细的女子、女子狭长的脖子和“蛇精脸”都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风格。另外,在作品中色调的明黄艳丽、璀璨,神秘女性造型上的现代和夸张,构图上的宏大、饱满和风格上的灵动飘逸、绚烂神秘。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具有创新的现代性新楚风的绚丽多姿。最后,易至群老师的文人画主要是把丹青和墨色结合起来,其“强其骨、魅其韵、瑰其彩、浑其厚”的绘画观念是他创新的关键。总的来说,易至群老师笔下的洛神是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用现代大众更能接受的新形式创造的有诗意深度,但可视其形的神秘高贵的一位女性形象。

三、结语

洛神最早诞生于先秦神话,洛神的形象在中国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等方面得到了丰富。本文主要谈论了屈原《离骚》中的傲慢无礼的洛神、曹植《洛神赋》中的贤淑妩媚的洛神、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朴素,清新典雅,富有浓郁的诗意的洛神和易至群先生《洛神戏水》中的神秘高贵的富有现代性的洛神形象。正所谓一千个人,一千个洛神。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有答案,那就必须要让每个人认识到这个答案是他本人赋予他自己的。即我们自己在追问,自己在探索,自己给自己提供答案。在我看来,在解读作品上,当我们看到作品的那一瞬间,我们的脑中对作品毫无疑问是存在疑问的,而这些疑问是需要自己去认识,探索和寻找答案。当然了,站在巨人的肩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但是在作品的解读上,我们不应该刻板的认为前人所作的解读是“好”的,我们应该带着对作品的疑问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前人对作品的解读。创新是对前人最好的借鉴。真正重要的不是解读“好”作品,而是敢于解读作品。解读作品是自己对作品疑惑思考得过程,而不是思考结果的“好”或“不好”。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也许我们对作品的解读也是一样的,当我们阅读前人的作品分析时,我们的表情应该是满腹狐疑和神色不定,这种若有所思,似有所得的感觉就是我们解读作品的乐趣。这种不可见的乐趣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参考文献:

[1]汪涵.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形象美学赏析[J].美与时代(下),2017(02):69-71.

[2]王林飞.洛神故事的演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3):29-35.

[3]江晓辉.曹植《洛神赋》对洛神原型的袭用与改造及其背后之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13,27(03):23-29+50.

[4]王红伟.从《洛神赋图》看诗与画的关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1):18-22.

猜你喜欢

洛神解读创新
洛神姿
观茶
夏季适饮洛神桂花汤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洛神花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