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向牌”,博望怎么打?

2018-10-22

决策 2018年4期
关键词:南京发展

2018年元月,短短5天之内,马鞍山市博望区打出3张重磅的“东向牌”。

1月18日,博望区与安徽工业大学共同成立东向发展研究中心;

1月20日,博望区党政代表团赴滁州市来安县,考察学习融入南京都市圈的经验做法;

1月22日,考察归来第二天,召开“东向发展,博望怎么干”大讨论,区直部门、三镇、开发区和重点企业的负责人悉数出席,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东风劲吹下的博望,格外引人注目。其实,博望区自2012年9月成立以来,乃至成立之前,就一直坚持东向发展,用博望区委书记郝轶琦的话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刮东风,但目前的发展阶段需要加大风力,我们希望‘让东风来得更猛烈些!”

心有所向,方能致远。博望密集的东向节奏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谋划?同在皖苏浙毗邻地区的县区,能从博望的东向实践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

“正确的时间

做正确的事”

苏皖交界处有两个丹阳镇,一个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一个位于马鞍山市博望区,两镇街道相连,“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在丹阳镇,有一棵大树恰好生长在苏皖省界上,繁茂的树枝东边伸向江苏,西边伸向安徽,在当地被称为“连省树”。

大树的对面,是苏皖两省合作的基层微警务协作平台——2017年5月建立的“两省一街”警务室。这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博望全方位、多层次融入长三角、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的一个生动典范。

实际上,早在“两省一街”警务室成立之前的2017年2月,博望就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加快东向发展实现等高对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实施意见》。

在安徽毗邻南京都市圈的县市区中,博望首个将东向发展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足见其分量之重、期望之高,更是博望决策者对东向大势的精准把握和主动顺应。郝轶琦告诉《决策》:“博望坚持东向发展,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东向,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从天时来看,2017年下半年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间的合作内容愈加丰富,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在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五个都市圈中,地跨苏皖两省的南京都市圈已携手走过16年。2018年马鞍山市两会上,东向发展、打好“南京牌”仍是主旋律。这些都为博望借东风提供了最佳的外部时机。

从地利来看,博望正在形成立体化的区位交通优势。博望与南京的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无缝相接,距南京禄口机场仅30分钟车程,到南京高铁南站40分钟,南京轨道交通S9线明觉站距博望仅4公里。从博望向南北两边来看,南边同样毗邻南京的宣州区和郎溪县,江北的和县、来安、全椒三县,到南京主城及高铁、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距离,都远超博望。

再来看更关键的人和。博望区政协副主席、区发展改革和经信委主任万瑞加了一个博望企业家的微信群,群里有数百位与博望有渊源的江浙沪企业家。让万瑞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个交流群里,本地企业家、在外博商、外地企业家互相之间坦诚交流、互通信息和商机,并经常谈及博望的发展。“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本地企业与江浙沪有这样紧密的联系,以及江浙沪企业对博望发展的关心,都是东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管政府是否在推动,事实上博望的发展已经是东向了。”万瑞对《决策》感慨道。

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博望东向发展的核心优势还在于产业,以及建立在产业基础上的空间载体。“企业家来与不来,项目落地与否,除了交通、成本和环境等因素外,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与博望已有的产业能否形成配套,能否打通产业链。”博望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易茂林对《决策》分析说。

博望是中国机械刃模具之乡,刃模具产业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南京、昆山等地的支柱产业恰好形成配套。已落户博望、来自江苏昆山的黑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林海对《决策》说:“企业到博望,不仅上下游能够配套,还能充分利用博望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

如果说产业互补是区域合作的最大推力,博望高新区则提供了绝佳的合作平台。博望高新区是安徽省高端数控机床集聚发展试验基地,园区拥有各类企业近2000家,其中规上企业170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作为安徽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博望高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产业高地。“我们到南京招商过程中发现,战新基地的牌子、产业链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对企业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完全可以实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借智发展。”博望区新市镇党委书记金先红深有感触地说。

尽管平台优势明显,但在博望区决策者看来,抢抓东向发展机遇,必须全面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要坚持规划引领,在高度上下功夫;强化要素保障,在力度上下功夫;推动产城一体,在融度上下功夫。”3月16日,易茂林在博望高新区调研时强调说。

东向,要率先

打好“南京牌”

区域合作不能一厢情愿,需要“两情相悦”。如果站在南京看博望,又会发现哪些深层因素?

首先,从南京自身发展来看。南京要成为有竞争力的长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与区域内的杭州、苏州、合肥竞争,必须把都市圈周边带动起来,向外整合资源,才能更好地壮大自身实力。

其次,从产业外向扩张来看。南京的产业和资源正在向外转移,从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战略布局上考量,辐射到博望是大势所趨。再加上双方已有的合作基础,以及博望的战略主动,客观上对南京的企业转移也是一个推动。

由是观之,在这个互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一方面是南京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是博望收获了经济要素的流入,实现与南京的共赢。因此,博望的东向发展,首要一步就是融入地缘相连、文化相亲、产业相融、交通相接的南京。

3月初,博望至溧水区明觉、石湫两个地铁站的公交线路即将开通的消息,刷爆了博望人的朋友圈。这“最后一公里”的解决,使博望真正融入南京轨道交通系统,两地的资源要素得以更顺畅地对接和流动。

春江水暖,企业家最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早在2015年,南京奥特佳就将五大基地之一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博望区丹阳镇工业园,投资10亿元成立马鞍山奥特佳机电有限公司。短短三年,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供应商。公司总经理高金胜告诉《决策》,南京总部决定再投资9亿元,上马二期和三期工程,形成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新能源、活塞压缩机等系列产品,“之所以到博望,除了‘家门口的地缘优势,最为关键的还是营商环境和政府配套服务。”在奥特佳的带动下,一批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在丹阳镇形成了汽车空调和汽车新能源配件产业链。

统计显示,5年来落户博望的企业中,南京企业占三分之一强,甚至还有企业整体搬迁过来的。初步统计显示,2015年到2017年,博望有45个亿元以上项目来自南京。在三个镇中,丹阳工业园里南京转移来的企业占40%,博望工业园里占35%,新市工业园里占25%。

无论是拉近与南京时空距离的一张车票,还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它们的指向是共同的,即博望东向发展要率先打好“南京牌”,撬动南京的产业与人才富矿,使南京的优势资源辐射到博望发展的各个领域。

对此,万瑞用“毛细血管+主动脉”做了通俗的解释,“东向发展最主要的是把博望和南京完全对接起来,让博望的资源、优势与南京的溢出效应,像毛细血管一样连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循环,这样一来,双方合作的主动脉也能更顺畅。”

东向发展2.0

今天的区域经济已进入新阶段,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抓产业必先抢人才、谋创新。基于此,博望东向瞄准的不仅是南京的高端产业,还有人才、技术、高校等创新资源,最终要实现的是“南京研发、博望转化”。

以产学研合作为例,坐落在博望的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中试基地已建成投入运营。研究院与数十家博望企业开展产学研及科技成果转化、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大学生实训等合作,成功引进了一批对接型大项目入驻,有力推动了博望机床及刃模具产业的转型升级。

借技术的同时,博望还着力借智发展,紧盯南京53所高校和80万大学生,依托南京的大院大所、名校资源,通过“星期日工程师”、“流转博士站”、共建产学研基地等方式,搭建企业管理、企业家高峰论坛等平台,提升本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升级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让博望受惠颇多,但博望区决策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博望发展不能仅仅取决于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更取决于自身承接能力的增强,“要练好内功,用实力赢得南京人才、企业、资金的青昧。”易茂林说。

如何提高承接力?“新木桶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做长不做短、做点不做面、做深不做浅。延伸到区域竞争中,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能够做大做强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博望区委常委、副区长黄舜对《决策》分析说。

在1月22日“东向发展,博望怎么干”大讨论专题会上,郝轶琦的一段话堪称东向发展的一条新路,“要基于自身的禀赋和潜质精准定位,在彰显特色中融入发展,在发挥优势中形成配套,在实现对接中建立优势,在补齐短板中找到突破口。”融入的同时不依赖融入,着力练好内功,是博望区别于其他县区的显著特点。由此可见,博望已进入东向发展的2.0阶段。

一边是主动融入、承接溢出效应,一边是练好内功、提升承接能力,两者共同构成东向发展的辩证法;又相互推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此,博望区与南京市溧水区共同编制了《博望-石湫协同规划》,与南京市江宁区共同编制了《丹阳-横溪协同规划》,这都是良性互动的具体展现。

另一方面,这种良性互动带来的是激活博望产业升级的“鲶鱼效应”。博望镇党委书记李世华认为,博望的核心竞争力是刃模具产业集群和遍布全国的博商群体,但劣势是产业层次中低端和同质化竞争。“事实证明,引进一个大企业、大项目后,就像在原有的集群中引进了‘鲶鱼,能够激活产业集群,倒逼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研发投入,使博望产业的层次、配套能力、管理理念都得到明显提升,新思维会带来新增长点。”

综合来看,在“溢出效应与鲶鱼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通过产业链、生态链的重新打造,博望将实现从要素成本优势到产业生态优势的过渡。郝轶琦告诉《决策》:“对接南京的人才、技术、产业、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一方面是对已有产业进行强链、补链、壮链,进而实现产业再造,最终形成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是把博望真正推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强区之路,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这才是博望东向发展的核心目的,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远景。”

“东向发展示范区”

的战略深意

1月22日,博望区党政代表团赴来安县调研归来,即对两地的东向发展做了深入比较研究,大家得到一个共识是,博望的短板在体制机制上。

调研报告认为,“博望区为马鞍山市辖区,土地报批、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等方面的权限在市一级,区级无决定权;来安县为滁州市辖县,基本拥有全部权限,汊河新区拥有来安县充分授权。”

“是区不是区,不是县却更像县,”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博望在行政区划上是市辖区,但离马鞍山市主城区有50公里,审批权限都在市里,行政效率受影响,项目提速提不起来,服务客商的能力、营商环境的打造都受到制约。”

除了行政管理权限,制约博望东向发展的还有创新的干劲,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无形和有形阻隔。

先来看创新方面。“许多大城市周边的县市为了抢抓融入先机,在政策制定上敢创新、敢担当。”郝轶琦分析说,“但是由于缺乏容错纠错机制,我们在干一件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么干是否合法合规,存在一些顾虑,结果往往错失发展机遇。”

再者是区域一体化的阻隔。记者走访苏皖两省边界处发现,连通两地的主要道路已打通,但在南京一侧都设了收费站,支路上更是建有限高架、限宽架。对物流成本极为敏感的企业家都反映,这是一种人为阻隔,是经济一体化的一堵墙,对产业转移极为不利。

以问题为导向,博望区决策层在破解瓶颈制约时,做了一个前瞻性的战略谋划,提出可建立“省级东向发展示范区”,将博望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最前沿和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先行示范区。

区域竞合的实践表明,中心城市的扩散辐射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然的梯度转移,而是沿着阻力最小、门槛最低的路径向外扩散。“对大城市周边的县区而言,如果通过示范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将优势最大化,形成要素流入洼地,在主动融入、接受辐射中就能快人一步、先人一着,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易茂林分析认为。

这是建立示范区的逻辑起点,那么,“东向发展示范区”要示范什么?

郝轶琦对《决策》逐条梳理说:“一是审批权限,即创新体制机制,在土地、规划、社会事务等方面给予审批管理权限,实现‘博望事博望办。二是允许试错,即先行先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赋予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干部扔掉包袱,轻装上阵,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高层互访和磋商机制。区级层面的对接,级别不够,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更高级别的合作对话机制。”

从安徽省范围来看,博望东向发展所面临的問题,同样也是其他县区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安徽东向发展需要先行先试,实践证明可行的路径、好的经验再在全省推广。

从马鞍山市来看,要实现走在前列,需要一个战略突破口,而与南京三区都毗邻的博望区,是有优势、有基础、有空间、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是能够取得实效的突破口。

从博望区本身来看,以“东向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会满盘皆活,东向发展也会进入一个新水平。

因此,通过“东向发展示范区”的谋划,借由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干部考核激励创新,博望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都将实现价值最大化,其东向发展整体上也将进入一个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亦能为安徽的东向发展探索积累宝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和样本价值。

猜你喜欢

南京发展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南京·九间堂
南京院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