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赢与共享:宣城脱贫攻坚的“美丽路径”

2018-10-22王运宝胡心玥

决策 2018年4期
关键词:泾县宣城贫困村

王运宝 胡心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被称为“皖南最后的桃源秘境”的绩溪县家朋乡尚村,距县城40多公里,曾因山多田少位列绩溪县26个贫困村之一。

3年前,尚村借力全域旅游的东风,发展“四季看花”观赏基地,从鲜花盛开到大雪纷飞,自然生态资源成功转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2016年底,尚村实现贫困村“出列摘帽”;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尚村之变,成为宣城市以产业开发撬动精准扶贫的鲜活写照。截至2017年底,宣城市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747人脱贫,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并率先实现了贫困村全部出列。

与集中连片贫困区不同,宣城的贫困人口“量少面广分布散”,针对这一特点,宣城利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推动,做足“绿金”有效转换的大文章,构建起产业增长、脱贫有效、乡村宜居、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多赢格局;走出了一条共享自然生态美、乡村振兴美的特色化脱贫攻坚“美丽路径”。宣城的实践,更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宣城经验”。

“绿金转换”的共振效应

作为“旅游+”扶贫的领头羊,尚村“醒得早,起得快”。

作为“十姓九祠”的千年古村落,尚村在乡村旅游悄然兴起时,就受到摄影驴友们的青睐。尚村村委会抢抓机遇,成立尚村旅游开发公司、尚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兴建尚村徽匠旅游度假村,举行“聚尚村,忆乡愁” 民俗文化月和晒秋活动。2015年,37户家庭82人摆脱“贫困帽”;2016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综合收入526万元,解决就业200多人,带动65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尚村的乡村旅游+扶贫开放模式,既用乡村之美留住了游客,又在资源转换中留住了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路子。

这种模式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宣城,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导模式之一。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大南坑村扶贫队长王德斌告诉《决策》:“扶贫工作队推动4A景区景村共建共享,成立泾县汀溪山水生态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结合贫困户每户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带资入股建设旅游农家乐、茶叶等土特产品销售摊位和整修旅游停车场,以对外招租、发包经营等方式,每户每年能得到分红收益2500元。”同时,大南坑村依托茶旅特色资源,推出“汀溪兰香”品牌,打造5000亩优质茶基地,“市场价450元一斤,一亩至少产20斤,每亩能有万元的收入!”在翰林茶业有限公司茶产业基地,贫困户刘少春高兴地说,他在翰林茶业公司打零工,每年务工收入可达6000元。旅游发展还带动村集体经济,2017年,大南坑村集体实现稳定分红收入13万元。

在泾县大南坑村做足青山茶文章的同时,绩溪县下溪村做活绿水鱼文章,同样走出了“绿金资源”有效转换助推精准脱贫的新路。

下溪村距绩溪县城42公里,龙溪河水质清澈,石斑鱼味道鲜美扬名四方。2015年8月,下溪村成立龙溪石斑鱼天然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石斑鱼特色养殖产业,2017年,石斑鱼销售收入逾20万元。全村205户家家有股份,每股每年80元保底;同时,特色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实现“村出列”。

由此扩大到整个宣城来看,借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文旅产业与精准扶贫同频共振,传统农业向观光休闲农业转型,贫困户向旅游从业者转变,扶贫重点村向乡村旅游景区转化的“新三变”,成为积极有效作为的“担当体和转换器”。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为贫困户持续增加“造血”功能,更为脱贫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富企富民又富村”

的多赢效应

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开脱贫致富大门的同时,宣城又将开发式扶贫和稳定脱贫相结合、政府+企业相结合,实现了“富企富民又富村”的多赢效应。

在新四军文化发祥地的泾县云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与云岭镇扶贫工作领导组合作建立云岭镇“扶贫直通车”基地,通过“直”接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直”接安排贫困户就业、“直”接与贫困户合作发展产业,畅“通”贫困村销售渠道、畅“通”信息网络资源、畅“通”貧困村发展空间的“三直三通”方式,实现了村企共建、资源整合的“1+1>2效应”,助推云岭镇脱贫攻坚走上“快车道”。

目前,星火公司年加工农产品5000余吨,解决就业300余人,与两个贫困村签订了产业合作协议,受惠农户超1000户。2017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元。泾县人大代表、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公司总经理王静华告诉《决策》:“为实现以红色旅游为背景、生态农业为基础、特色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目标,将深挖云岭红色资源,建设包括水上乐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军事影视体验园和民俗体验园的观光旅游综合体,按照 ‘五点一线的思路建设云岭红色旅游小镇,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拓展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同样,在省级重点旅游示范村和“皖南川藏线”的中点——泾县蔡村镇宋村,依托月亮湾漂流,开发建成23户农家乐,2017年收入7.8万元;发展“汽车后备箱经济”,仅在4月茶季期间,积极联系村内茶叶加工销售企业、社会企业帮助贫困户销售茶叶收入近10万元。村集体还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以资金合作的形式,投入到泾县三联生态农业公司和泾县绿之源生态农业公司,集体经济收入实际已到位资金14.8万元。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汇聚脱贫合力的同时,宣城还着力解决“思想贫困”,突出扶志、扶智、扶技,编印特色种养菜单式扶贫手册,让贫困群众自行“点菜”培训。宣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胡德平告诉《决策》:“宣城已培训贫困户11094人次,帮扶干部6304人次,对685名贫困人口进行技能脱贫培训;累计开发就业扶贫基地157个,提供岗位6500个,开发扶贫居家就业岗位796个,家门口辅助性岗位205个,通过各类渠道累计实现就业1.1万人。”

绩溪县瀛洲镇巧川村的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脱贫技能培训和就业扶贫基地之一。2012年,拥有多年种菇经验的胡永正和胡永陆两兄弟组建合作社,因良好的经营和发展势头,2014年,绩溪县政府决定启动食用菌种植精准扶贫项目,在合作社进行食用菌种植精准扶贫试点。“利用扶贫资金支持,建立扶贫种植基地,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和统一收购储运”,胡永陆站在食用菌种植大棚前告诉《决策》,“通过分散种植和集中种植两种模式,一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联接机制,帮助贫困户迈过缺资金、缺技术的两道坎。”2014年,合作社直接带动63户贫困户种植香菇,户均增收4000多元;2015年,又带动61户贫困户种植香菇60.75亩,户均分配3500元。

体制机制创新的倍增效应

2017年9月,厉以宁等众多北大清华知名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宣城旌德县,走进路西村、三溪社区等“三变”改革试点村,举办“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围绕扶贫开发展开深度研讨。

从徽水河畔到黄山东麓,2016年,“三变”改革的号角首先在旌德县吹响。最早“动身”的旌德县路西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变资产为资金,招商引进南京康富源公司,合作经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建成民宿11家、36户农家乐,餐饮、民宿、土特产销售收入年均80万元。2016年,路西村44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从路西村扩展到旌德全县来看,通过“三变”改革构建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管理公司化的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到2017年底,旌德县集体经济空白村全部消灭,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00万元,较改革前增长了225%;贫困户全部成为村集体企业股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万元,较改革前增长29.4%。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泾县昌桥乡华盘村,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结合“三变”改革,按照“一村一品”政策,建立村办企业竹制品加工厂,获得扶贫资金90万元。2017年1月,村民邓小龙竞标成功,承租三年加工厂,成为华盘村552户竹农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建厂以来,销售额已达290万元,纯利润约26万元;75户帮扶对象共销售给加工厂毛竹450余吨,每户平均增收约2880元。村集体受益于扶贫加工厂良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仅竹制品加工厂就收获土地租金5万元,入股分红2万元,华盘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胡德平介绍说,像华盘村这样,确定特色产业的贫困村在宣城有64个,涉及蔬菜畜牧渔业茶叶中药材和特色林业等。目前已筛选出优秀新型主体100家,投入资金13994万元,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扶带动92个贫困村8885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如今,源起于旌德县的“三变”改革,已是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全国标杆,成为农业农村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新动力。2016年,宣城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6254.28万元,投资收益87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79%;452个村经营收益达5万元以上,比上年增加199个;集体经济空白村由2015年的237个减少到16个。

以“三变”改革推动多层次、全方位脱贫攻坚的同时,宣城进一步整合财政、金融等资源要素,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和金融支持机制,已累计完成扶贫小额贷款3.06亿元,贷款户数8015户。

“三个稳”构建脱贫大格局

“干部发动、农户主动、企业带动、外力促动”,内外合力共同作用下,到2017年底,宣城市剩余的所有97个贫困村出列,实现贫困村全部“摘帽”。这标志着宣城脱贫攻坚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脫贫攻坚的新起点。

从2018年开始,宣城将从贫困广度、深度和脱贫进度“三个维度”上着力,推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宣城市长张冬云说,宣城今后扶贫工作重心将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性扶贫为主向开发性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的“四个转变”,进一步实现和确保贫困村稳定出列,贫困户稳定脱贫大格局,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三稳脱贫”。

迈入脱贫攻坚新阶段,宣城将更加注重从全局着眼,统筹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统筹社会帮扶和扶智扶志,发挥贫困对象的主体作用;二是统筹开发性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坚持分类施策,做好产业提质增效和社会保障双轮驱动;三是统筹贫困村/户与非贫困村/户发展,落实普惠政策,打好政策补丁;四是统筹作风建设和改革创新,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模式,紧密衔接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的措施转换为乡村振兴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瞄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宣城前瞻谋划。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宣城市委书记韩军强调说,要以打铁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打,以绣花的精神,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由“全面开花”向纵深发展,坚持“四个结合”,即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稳定脱贫相结合,强化合力与激发内力相结合,落实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泾县宣城贫困村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宣城以外看宣城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