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宁河区几种毒蛾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2018-10-21胡连艳

乡村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无公害林木防治技术

胡连艳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天津市宁河区影响林木生长的几种毒蛾——柳毒蛾、榆毒蛾、杨毒蛾、舞毒蛾的危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等,然后总结各种毒蛾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其他地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林木;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4-45-2

1 柳毒蛾

柳毒蛾,又名雪毒蛾,属于鳞翅目毒蛾科。

1.1 危害症状

柳毒蛾主要为害杨树、柳树、白蜡、榛树和槭树等。以幼虫为害叶片,低龄幼虫取食叶肉,3龄后的幼虫分散取食整个叶片,大龄幼虫食量大增。危害严重时短期内可将树木叶片食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1.2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着生白色绒毛,体长15~23 mm,翅展35~55 mm,翅白色,有丝质光泽。雌蛾触角短、双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足胫节和跗节均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卵扁圆形,卵块上覆盖一层白色胶质物。初产淡绿色,近孵化时灰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5~45 mm,体黑褐色,头黄褐色,背中线有黄褐色纵带,两侧各有一条黑色纵带,上生黑色毛瘤。体背各节有黄色或白色接合的圆形斑11个。蛹黑褐色,背棕毛,有白斑。

1.3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2 m以下树皮裂缝及根部杂草、落叶中群集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幼虫陆续上树为害,5月上中旬危害严重,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幼虫6龄(少数5龄),8月下旬开始越冬。成虫有明显的趋光性。

1.4 防治方法

一是做好检疫工作,加强苗木调运检疫,杜绝病虫害传播蔓延。二是科学造林,加强管理。营造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改善林分环境。可杨树、榆树、白蜡等树种混交种植,能有效抑制害虫传播蔓延。加强土肥水管理,及时修枝等,强壮树势,增强抗病虫能力[1]。三是人工、物理防治。产卵期人工除杀产在树干表皮、枝条、叶被等处的卵;或者成虫羽化前(6月底)设置好杀虫灯,以待成虫出现时进行诱杀。四是喷洒无公害药剂。低龄幼虫期向树冠喷洒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25%灭幼脲3号3 000倍液、BT乳剂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可有效杀死幼虫。五是保护天敌,即保护寄生蜂、招引灰喜鹊。

2 榆毒蛾

2.1 危害症状

榆毒蛾主要为害榆树,幼龄幼虫为害叶肉,残留叶脉,受害部分干枯呈现孔洞。大龄幼虫由边缘蚕食,呈现缺刻。严重时整株树叶被吃光。

2.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5 mm,翅展为38 mm左右。体白色,被有白色鳞毛,触角栉齿状,雄虫栉齿显著,雌虫甚短。足跗节橙黄色。卵鼓形,灰黄色,呈串排列。幼虫各体节背面具白色毛瘤,瘤毛颇长,灰褐色。体黄色,背线为明显黄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0 mm,浅黄色。蛹棕黄色,腹部青灰色,头顶有黑褐色毛丛。

2.3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在树皮缝隙中群居越冬。4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6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初成虫羽化。7月中下旬进入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化蛹。9月初l代成虫羽化。9月中下旬2代幼虫孵化、为害。10月上旬幼虫钻进树皮缝处越冬。成虫有趋光性。

2.4 防治方法

2.4.1 人工、物理防治。一是刮除越冬幼虫。11、12月和翌年1—3月,刮除在树皮处越冬的幼虫。卵多产在幼嫩枝条或叶背,可以进行人工除卵。二是灯光诱杀。成虫羽化前(6月中下旬、8月下旬)设置好杀虫灯,以待成虫出现时进行诱杀。

2.4.2 喷洒无公害药剂。幼虫盛发期向树冠喷洒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25%灭幼脲3号3 000倍液、BT乳剂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可有效杀死幼虫。

2.4.3 保护天敌。保护螳螂、寄生蝇、寄生蜂等。

3 杨毒蛾

3.1 危害症状

杨毒蛾主要为害杨树、柳树、白蜡、白桦等林木。多于嫩梢处取食叶肉,留下叶脉。4龄以后取食整个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全部吃光,造成树势衰弱,易引发病虫害,致使林木死亡。

3.2 形态特征

成虫全身被白色绒毛,稍有光泽,复眼黑色,触角雌蛾为栉齿状,雄蛾为羽状,主干黑色,有白色或灰白色环节。足黑色,腔节和跗节具有白色的环纹。卵初产灰褐色,近孵化时黑褐色,块状,上覆银灰色胶状物。老熟幼虫呈黑褐色,头部为暗红褐色。背部中线为黑色,两侧为黄棕色,其下各有1条灰黑色纵带。每体节都有黑色或棕色毛瘤8个,其上密生黄褐色长毛及少量黑色短毛。蛹暗红色,有光泽,密生黄褐色长毛。

3.3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枯枝落叶下、树皮裂缝内越冬。4月中旬恢复取食,6月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中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高峰期,8月中下旬1代成虫开始羽化。第2代幼虫9月中旬出现。幼虫于9月底10月上旬在树干基部老翘皮缝隙、土块等处越冬。幼虫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少受惊吐丝现象发生。幼虫有强烈避光性,晚上上树取食,白天下树潜伏。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卵成块状,产于树冠下部枝条叶背面、小枝和树干、杂草、建筑物上。

3.4 防治方法

一是增强树势,营造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可减轻杨毒蛾危害。二是人工物理防治。清除杂草落叶,清理树皮缝,杀死越冬幼虫;人工除卵;利用幼虫受惊习性,下垂时捕杀幼虫;在害虫越夏期间,可人工挖蛹、抓捕成虫。另外,成虫羽化前(6月上旬、8月上中旬)设置好杀虫灯,以待成虫出现时进行诱杀。三是喷洒无公害药剂。低龄幼虫期向树冠喷洒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25%灭幼脲3号3 000倍液、BT乳剂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可有效杀死幼虫。四是保护寄生蜂和灰喜鹊。

4 舞毒蛾

4.1 危害症状

舞毒蛾主要为害杨树、柳树、榆树、桦树等多种林木。初孵幼虫先取食幼芽,后蚕食叶片,大龄幼虫取食新老叶片,可将叶片吃光,导致树势衰弱。

4.2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形,雄蛾体长16~21 mm,翅展37~54 mm,前翅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翅中央有黑褐色斑点1个。雌蛾体长22~30 mm,翅展58~80 mm,前翅黄白色,中室横脉有一个明显的“<”形黑褐色斑纹,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毛从。卵圆形,初期杏黄色,后转为褐色,卵粒密集成块,上被黄褐色绒毛。1龄幼虫体黑褐色,刚毛长;3龄幼虫胸腹部花纹增多。老熟幼虫体长50~70 mm,头部黄褐色,体黑褐色,背线与亚背线黄褐色,第1~5腹节和第12腹节背部各有蓝色肉瘤1对,体两侧有红色小瘤,足黄褐色。蛹长19~34 mm,雌蛹大,雄蛹小,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从。

4.3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来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孵化。初孵幼虫体被长毛,能吐丝下垂。6月中旬幼虫老熟,在树皮裂缝、枯枝落叶层等处化蛹,6月底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羽化后交尾产卵。成虫趋光性强。卵块状,多产于树干基部树皮缝隙内。

4.4 防治方法

4.4.1 人工、物理防治。人工刮除树干上卵块,减轻虫口密度;成虫羽化前(6月中旬)設置好杀虫灯,以待成虫出现时进行诱杀。

4.4.2 喷洒无公害药剂。低龄幼虫期向树冠喷洒20%灭幼脲3号、25%杀铃脲、BT乳剂、1.8%阿维菌素等进行除治。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无公害林木防治技术
什么是碳中和?
浅析林木育种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七千人大会上的领导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