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工程建设中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剖析

2018-10-21刘冰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结构设计房屋建筑

刘冰

摘要:针对土工工程建设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参考过去总结的实践经验,提出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為切实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设;房屋建筑;结构设计

目前,房屋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体型也十分复杂,这给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采用传统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安全或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1、地基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

1.1基础埋深

以某12层建筑为例,其高度为37.8m,原设计为柱下条基,建筑室外基础埋深约1.7m,不满足现行规范提出的不小于高度/15的要求。部分房屋建筑的主楼采用高层,而裙房通常为多层,借助沉降缝进行断开,使地下室于沉降缝没有可靠侧限。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基础埋深必须从由可靠侧限开始算起,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往往忽略这一因素。比如某房屋建筑总高达160m,设计采用桩基,地下两层,基础底部深度为12m;裙房地下一层,基础底部深度为5m,采用沉降缝隔开,尽管主楼的基础埋深可以达到要求,但裙房难以达到要求[1]。

1.2桩基选型

比如某房屋建筑工程,其采用框架结构形式,按照(5.0×6.0)m的要求控制柱间距,基础为钻孔灌注桩,长度为40m左右,明显是大材小用,造成浪费,不满足经济合理性的要求。又如某高层房屋建筑,原设计方案为钻孔灌注桩,进入岩层约桩径的2倍。根据施工条件,穿岩难度很大,无法保证成孔的质量,结合已有工程经验,将卵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同时在进入持力层后实施注浆,也可以有效提升承载力,缩小或避免沉降。

1.3单桩承载力

(1)由于成桩工艺有所不同,各桩型受地基土支承力也存在明显差别,根据经验公式确定单桩承载力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桩型,不同土层的极限端及极限侧实际阻力有很大不同。部分工程的前期勘察只能提出设计参数,施工中经常在未加验证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导致单桩承载力产生较大的偏差。

(2)部分场地的地势相对较低,上层为新近填土,对桩基进行设计时,用经验公式对单桩承载力进行计算,未考虑未固结土层带来的影响。

(3)对桩身承载力进行验算时,未能充分考虑桩身压曲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抗拔桩,只对桩身的承载力进行计算,未进行必要的验算;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当抗拔桩采用管桩时,如果未对桩身抗裂性实施验算,则容易产生安全隐患[2]。

(4)设地下室的情况中,根据静载试验结果确定桩基的承载力时,未减去地下室桩侧摩阻力。因基坑开挖之后不能长时间暴露,所以试桩通常是在开挖施工以前进行,在开挖施工后,桩侧摩阻力有可能不复存在。

2、结构选型、布置和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2.1建筑高度与高宽比

相关规范确定了房屋建筑最大高度及高宽比范围。但有很多房屋建筑实际高度不满足规范,个别甚至超过限定范围,不仅没有设计依据,而且在抗震设防区域内也无抗震措施,存在很大的震害隐患。按照建设部要求,对高度超出规范的房屋建筑,需按照超限建筑实施设计,同时结合相关规定开展抗震审查[3]。

除此之外,建筑高度和其结构体系等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四类场地中的结构布置未能达到要求,则高度要求应降低20%左右。以某32层房屋建筑为例,其高度为115.8m,主要采用框支剪力墙,按6度进行抗震设防,场地类别为四类,按规范要求其高度应在120m左右,但因处在四类场地,所以应降低高度要求,取96m,但实际高度为115.8m,所以必须按照超限条件进行考虑。

2.2结构布置与体型

保证结构布置的合理性是进行抗震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因使结构不规则的影响因素众多,尤其是体型较为复杂的房屋建筑,无法用定量指标对不规则的程度进行划分,同时确定具体的限制范围。比如当前的设计规范只对规则结构给出了准则,并未定量划分出规则或者是不规则,也未对那些不规则的结构给出详细的规定要求[4]。

因缺乏规范和设计方面的规定,而且对于抗震设计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很多设计人员都对结构布置很难正确把握,甚至完全听从业主要求,导致建筑结构布置十分不规则,不仅影响正常使用,而且对结构整体抗震性也极为不利。

2.3板-柱结构设计

这种结构的节点相互连续较为薄弱,对抗震较为不利。在过去,因高规与抗震规范都未对这种结构给出明确规定,所以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有很大盲目性及随意性。比如某8度区高层房屋建筑,其抗震墙采用的就是板-柱结构,总高为75m,明显这种结构选型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结构形式存在诸多弱点,最新的抗震规范提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同时也对节点构造给出了明确规定。

2.4异形柱设计

近几年,异形柱实际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高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因设计依据不完善,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都较为突出,表现为:超高、体型不合理、布置不合理、抗震不足等。为切实强化管理,各地相继发布相关技术措施,要求全体设计人员务必严格遵守[5]。

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对于建筑异形柱进行的分析研究及试验工作还不够多,未能正确认识到异形柱具有的抗震性能等特性。因此,在设计中应尽可能避免随意性和仅按照经验进行设计,只要严格遵循规范进行设计,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2.5结构缝设置

对超长房屋建筑而言,为有效减少温度因素造成的影响,必须设置伸缩缝。部分设计人员认为可以使用后浇带来取代伸缩缝,但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合适。主要是因为后浇带虽然可以降低材料干缩造成的影响,但无法克服温度因素影响。在后浇带位置上的混凝土完全封闭之后,如果结构受到温度因素影响,则后浇带将难以起到应有作用。对不便设置伸缩缝的结构,不仅要留设后浇带,而且还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比如在屋面进行保温隔热处理,在受温度因素影响相对较大的位置增加温度筋等。

然而,在地下室一般不允许设缝。部分设计人员习惯于在主楼和裙房的地下室中间增设沉降缝,尽管这样能减小沉降差,但会带来其它新的问题,比如外墙与底板在沉降缝的位置的节点处理变得十分复杂,增大施工难度,容易发生渗漏而造成质量问题。对此,地下室还是不设缝较好,采用其它的方法减小沉降差,比如桩基等,确保绝对沉降与差异沉降均处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在主楼和裙楼之间增设后浇带,在主楼完成封顶以后连成一个整体。建筑地下室通常埋在土中,温度因素造成的影响很小,所以设置后浇带的做法是可取的。

3、结束语

在实际的房屋建筑设计工作中,还有许多亟待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土建工程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综合考虑,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不断提高设计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对房屋建筑设计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孔红珊,孟庆花.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7(16):134.

[2]李彦锋,吴楠.房屋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建筑知识,2017,37(15):9.

[3]王臻.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7(12):46+49.

[4]张云鹏.试分析建筑结构设计常见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3):65-66.

[5]庞舒展.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应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09):115-116.

猜你喜欢

结构设计房屋建筑
基于可靠度的沥青罩面结构设计研究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一种水陆两栖飞机普通框结构设计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探讨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
完善房屋建筑质量监督机制
房屋建筑中的房建地基施工论述
关于房屋建筑结构坎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