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胡塞尔现象学看南昌起义

2018-10-20周峰陈磊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南昌起义现象学

周峰 陈磊

【摘要】:胡塞尔现象学的“现象”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即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也非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在”。胡塞尔认为经验事实是模糊的靠不住的,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立方体时,所获得的是关于这一立方体的不同外观,但是胡塞尔恰恰是说必须摆脱这种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因为直觉并不能以连续的侧面图形告诉人们本然的真实性。所以胡塞尔认为应当中止这样一种对客体存在的信念,而通过凝神于具体现象,直观其本质。这种“中止”就被成为“现象学还原”,即从感觉经验返回纯粹现象之意,这种做法又叫“悬搁”,或把外面的世界“加括号”,使其失去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主体先把立方体看作不存在,以便能专注于自身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体验。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 南昌起义 现象学

回过头看南昌起义,它是一个历史事件,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为胡塞尔眼中的“立方体”,这样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来分析都会显得些许片面,看到的都是立方体的不同的侧面图形,是不是可以用胡塞尔的“悬搁”,将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外面的世界“加括号”的隐去,抛开以往经验性的侧显,先把“立方体”看作不存在,凝神与具体现象观其本质。但是一定要将胡塞尔的“悬搁”与历史虚无主义区分开来,前者是在承认这一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用另一个哲学视野去解读,后者则是无科学依据的假设。单纯的立方体可以简单“悬搁”起来,以便专注自身的经验和经验的体验,历史事件是在连续的脉络中节选出一个点,也就是那个转折节点“悬搁”,所以单纯论述“南昌起义”是没有意义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代表着“脉络”的曲折发展,所以理所当从整体的脉络重新出发,重新去认识。那么这个脉络仿佛又回到各说各话,回到以往不同的“侧显”的怪圈之中,在这里我认为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立方体,必然不能脱离这个立方体的两个主角——国民党、共产党。因为这两者的存在是这个立方体有意义的根本所在,是这个脉络的根本所在,抑或说是二者所代表的不同的阶级在国家存亡之际,救亡图存的不同表现,这是立方体的大背景,脱离大背景的历史事件是毫无意义的,这样再来解读历史事件,是不是会有不同的理解呢?

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一系列讨逆运动失败以后重新审视了时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同时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期间不断意识到仅仅靠个人阶级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国民党联合战线,陈独秀在中共三大前后著文指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处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下而不能发展,因此当前最急需的是进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国民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①两党的努力使得各阶层革命力量得以汇集。随着国民党各级组织的建立,国民党党员人数迅猛增加,到国民党二大前夕,已达20万之多。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国共联合战线的组织形式。但是仍有一些地主买办分子、官僚政客和南方军阀留在国民党内,并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些是国民党右派势力的主要基础。②也正是这次互相妥协的联合,当后期革命进一步进行时发生了一系列摩擦,这是后话。屡次受到军阀掣肘的孙中山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国共的蜜月期开始了并且很快有个结晶——黄埔军校。慢慢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在中共的组织下工农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底层人民的呼声更加响亮的表达了出来,终于在五卅运动这个节点上,中华民族长期积攒的仇恨火山爆发式的喷发了出来。五卅运动如同南昌起义一样,也是“脉络”里的一个节点,传到南方又引起了省港大罢工以及沙基惨案,但是它的意义却是使得中华民族觉醒、使得国民革命运动空前高涨。紧接着冯玉祥为南方政权带来了“首都革命”,解除了当权的段祺瑞政府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然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叛乱,之后得以平定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虽然磕磕绊绊,但是我认为这也可以算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然而五卅运动将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的同时,内部争夺权利也在不断发酵。中共在全面评估革命性质的同时,也对资产阶级重新进行了认识,从一大当作革命对象,二大认为可以联合,三大认识到其两面性,再到四大明确资产阶级分为“大商买办阶级”和“新兴民族工业资产阶级”。1925年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标志着中共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不断加强,更是两党慢慢走向分裂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中共提出了争夺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口号。国民党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警惕更加明显,戴季陶主义、孙文主义学会、西山会议派、国家主义派均将矛头指向了中共,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还是握手言和了,共同的敌人就是军阀混战。先是孙传芳反奉,吴佩孚紧接着加入进来,在全国反奉运动高涨,冯玉祥联合奉军将领郭松龄组达成反奉密约,奉军岌岌可危冯玉祥的国民军控制了京津等大片地区,吴佩孚反过来与张作霖结成了“反赤”联合战线,冯玉祥下野,从八国通牒到三一八惨案。此时的国民党大权悄然的落入了蒋介石之手,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共产党的防范,可此时北伐是国民响应的大趋势,压过了一切。在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迅速的人攻占了两湖,拿下江浙,这时国民党内部争权进入白热化,宁汉分流到宁汉合流。一分一合之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血腥镇压。從四一二到七一五,这是两党长期积累的矛盾的集中体现,是旧军阀背后势力的催化,是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在胜利果实面前的分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一月第2版,第110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一月第2版,第118页。

作者简介:周峰(1990-),男,汉族,江苏泗阳人,学生,法学硕士,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现象学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南昌起义的保密工作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从谋划组织南昌起义看周恩来的务实作风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具象表现绘画方法与理论的再思考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现象学关系的历史和逻辑考量
南昌起义敌情相关问题考证
关于南昌起义时朱德职务的争议和史实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