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2018-10-20耿志华

炎黄地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黄河

耿志华

摘 要: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由于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水色尚黄,因此有“浊河”、“黄河”之称,其下游河道以善决、善淤、善徙著称。在文中就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进行论述。

关键词:黄河;河道变迁;改道

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经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等的改道。据史料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共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三年就有2次决口,100年即有一次大的改道[1]。远古的黄河下游是一直在渤海湾西岸区和江苏北部平原之间游荡入海的,现在的黄河下游河道是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改道后逐渐稳定下来的[2]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到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到处都留下了变迁的轨迹。本文仅综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情况作一下梳理,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黄河的变迁主要指的是黄河下游河段的变动。

全新世以来,随着气候转暖,降水增加,黄河在黄淮海平原上自由摆动,前期流向东北,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入渤海。在距今1000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黄河还是取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据此我们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刀新石器时代初期,黄河下游一直是走渤海湾西岸注入渤海的[3]。地质、考古资料证明,距今4600年前后,黄河下游河道发生了一次大的南北改道,从河北平原改走淮北平原入海,而此时正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向山东龙山文化过渡时期,也是其向淮北平原渗透扩张最剧烈的时期[4]。距今4600—4000年,黄河下游一直走淮北平原入海。根据众多的地质、考古资料分析可知,在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南北改道,黄河不走淮北平原入海,而改走河北平原入渤海。可以肯定,这种南北改道的规模是很大的,给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5]。关于这次南北改道,历史文献资料也有记载。王青、徐旭生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滕文公上.》、《淮南子·本经》、《禹贡》考证认为距今4000年前后发生了大洪水,与大禹治水事件相吻合。

从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黄河下游河道虽曾有多次变迁,其中除某一时期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流经今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6]。据谭其骧教授的考证,春秋战国时期有文献记载的共有三条河流,即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山经河经太行山东麓向北流,东北流至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经今大清河北至天津入渤海(山海经);禹贡河在今河北深县南与《山经》大河别流,大体穿过今冀中平原,在今天津市区南部入海(禹贡);汉志河下游流经今卫河、南运河与今黄河之间,在沧州西、黄骅县北入海[7]。

战国筑堤之前,常走东股即汉志河;,有时走西股,即山经河、禹贡河;西股自今深县以下有时走南支禹贡河,有时走北支山经河。筑堤以后,西股断流,专走东股,一直沿袭到汉代[8]。战国中期黄河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后,河道基本上稳定下来。当时河北平原中部是一大片人烟稀少荒芜寥落的地图上的空白区域,黄河在这里决溢改道,河道又具有游荡性的特点,堤防距河床很远。这条河道维持了接近400年,其间曾有多次决口改道,最著名的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在东郡决口的一次?洪水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见于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入淮[9]。此次黄河改道,共历时二十多年,公元前109年才堵住决口。另外也有其他多次决口,但大部分决口经过几年的时间,黄河都会恢复之前的河道。到了西汉末年,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巨大,泥沙在河道不断堆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古淇水口至遮害亭的十八里河段,黄河已经变成地上河,因此黄河在这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一次大改道。

王莽史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水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洪水泛滥了近六十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经过王景治河后,出现了一条新河道,即《水经注》以及唐代《元和郡县志》里的黄河。这条黄河已较西汉大河偏东,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海。这条大河稳定了六百多年,其间当然也有多次决口,但无大的改流。直到唐朝末年开始在河口段有部分河段改道。[10](邹逸麟,1980,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宋朝初年,棣州(今山东惠民、滨县一带)境内“河势高民屋殆逾丈”。

综合以上论述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先秦时期曾改道多次,在10000aB.P.~221aB.P.之间,黄河下游大部分时间在流经河北平原中部入渤海的;9.6kaB.P.~8.5kaB.P.之间,黄河曾经改道苏北入黄海;8.5kaB.P.~4.6kaB.P.之间,黄河经河北平原入海;4.6kaB.P.~4.0kaB.P.之间,黄河经苏北北部入海;4.0kaB.P.至战国中期筑堤以前,黄河流经河北平原至天津或黄骅附近入渤海。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有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河道,即汉志河、禹贡河、山经河。其中汉志河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河道;山经河与禹贡河的早晚无法确证。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万里行》,第24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王青,《环境考古与鹽业考古探索》,第二章,第37页,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王青,《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第三章,第124页,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4]王青,《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第三章,第129页,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王青,《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第二章,第37—38页,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6]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7]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2009。

[8]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10]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猜你喜欢

黄河
母亲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荷风秋月》《黄河九天上》
宁夏黄河清凌凌
黄河
前腳放生 後腳撈魚
领袖心系黄河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