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由功用性向自娱性的转变

2018-10-20孔鸽

炎黄地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画

摘 要:秦汉以前,中国绘画大都是以政治教化功能和社会准则为主;魏晋到宋,以状物绘境为主;元以后,功用性慢慢淡化,对绘画自娱性的追求开始更为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画功用性和自娱性的简单分析,阐述了中国画由早期功用性向后期自娱性的转变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中国画;功用性;自娱性

1 明劝诫著升沉——中国绘画的功用性

翻开美术史,隋唐之前,中国绘画基本都是注重實用与功用性的,它们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绘画主流,也为中国文化史甚至是其他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类纹样、图腾,到春秋战国时期随葬所用最早的绘画《人物龙凤图》,再到秦汉时的画像石、画像砖,然后魏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甚至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都带有强烈的功用性色彩,它们在拥有自己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还是突出了其鲜明的目的性。或为导引墓主人灵魂升天,或为劝诫教化,或为记录史实,或为歌颂都市繁华。其明确的功用目的性都很强烈的将作者的思想禁锢起来,以致使唐以前很少有为画痴狂,用灵魂来作画的人。更多的都是一些画师,甚至是画匠。像顾恺之阎立本之类既能做到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又能做到传神写照不为画工的人少之又少。

然而功用性成为当时的主流也确实有它的原因所在。先说原始社会,那些花饰纹样虽然起到了一个很美的装饰作用,但大多数绘画还是用在了巫术及图腾崇拜上以维持落后部族人们的生计。春秋战国时期也大部分都是为墓室所绘,作画为引魂升天,以求得安息。在人们物质生活都无法满足的情形下,艺术也只能是一种谋生或者说是谋求心理安慰的工具。到秦汉魏晋,统治者为了加强政权统治,教化臣民,绘画的教育性就被提升了上来,用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再以后国家富强,人民生活也渐富足,统治者在加强政权统治的同时,开始想要歌功颂德,想要名垂千史,想要后人看到其统治下的繁华,绘画的记录性便渐渐占了主要地位,更多的出现了对人物、时间及风俗民风的记录。

2 画以之娱——中国画的自娱性

中国的绘画,从魏晋南北朝便露出了两种分崭,一种是士人之画,另一种是画工之画。我们看士人之画或者说是文人画,大多以自娱为主,抒胸中逸气,写心中蟠郁。而画工之画多为功利性或功用性,是为画而画,只可谓画工。

2.1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山林只求自清

或许跟朝代有关,每个朝代更替都会更多的出现一批隐士,特别是在元朝,蒙古族统治,诸多画家对政治不满,只愿隐居山林,忘却凡尘。其中最有代表的便是元季四大家。隐士的恬淡心态,从他们的画里便表现出来,画中所透露的那种松洒飘逸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实在是太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每笔都透着作者作画时之娱心悦性,赏者也不自觉被其带入画中,享受他作画时的心境。倪云林《渔庄秋霁图》,那一眼便识的清秀简练,一木一石皆有千岩万壑之趣也,简简单单几株瘦树,些许枯枝,几点干叶,几笔沙渚,几处远山……简单清幽,一如其心境,简之少之洒脱之。

2.2 酒后见真性——酒后作画以求本性之真心之乐

明代花鸟画家徐渭,精神一度失常,尝以巨锥刺耳深数寸,正是这样一位画家,开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之先河。又或者西方绘画大师文森特梵高,这是巨匠的通病吗?还是若不精神失常就难达到高峰呢?似乎用醉酒来的比精神失常好些,单毕竟还是有些许差距罢。据说醉酒后大脑就简单了,此时脑子里就只有了画,只有了色彩,所以才会达到这样的高峰吧!拿过徐渭的画,看那墨葡萄,怎能称得上是葡萄,不但不会然人流口水,却让人顿生敬意,草草几笔,可谓疯癫之作,只见洒脱,不求形似但求意在,其笔之松洒,墨之干练。似乎听到微风,见到乐符,不知怎的形容。郑板桥曾刻印章为“青藤门下走狗”,他与齐白石都如此痴狂的崇拜着徐渭,可见其画之精深……

2.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中题跋表达画家之心趣及情绪

自唐起,画中题跋渐渐成为文人画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王维始更多的文人墨客将诗融入画中,以此更明确的表达作者的心性。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将画幅的绘画美及其笔情,画境同诗文的节奏相互融合、渗透,诗情画意更精微,也能使欣赏者更加容易明白作者的所思所想。同样又是徐渭的《墨葡萄图》,单看其画,我们深知其用笔洒脱,用墨野逸,性情爽朗。再看其右上角那歪歪扭扭一首诗,字亦写的放松又不乏夹带感情,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写出了其心境及作画情境,让读者带着作者的背景去欣赏这幅画,便更明了清晰。

王冕一幅《墨梅图》,老梅一枝,清秀冷逸,淡雅幽香。题小楷“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一首诗读过,顿时觉得这梅花一身清气,俨如作者写照,方知作者欲借物言志,言自己清正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及博大的情怀。

3 自娱性渐成绘画主流取代功用性

中国画的功用性在唐以前是绘画主流,一直到了宋元,甚至是到了元,自娱性才兴盛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另一方面便在画者自身了。

如前文所提及,朝代的更替使更多文人雅士甘为隐居山林,造就了他们不问世事的心性,那么绘画以自娱便成了其乐趣。这些画家作画并不再为生计,也不为任何功利,只求自得其乐,故绘画的功用性渐渐只留在了朝廷之中,乡野平民们只顾得抒自己胸中逸气,自讨墨趣,功用性的绘画便成为宫廷画师的专利,而那些常年只呆在珠光宝气里的画师画匠画工们,哪里还有几个留得灵气,所以很容易就被乡野里的隐士们的才气所掩盖了。

参考文献

[1]潘运告.中国历代画选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作者简介:

孔鸽,女,汉族,1987--,山东曲阜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技法。现就职于齐鲁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