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耶的碰撞与交融

2018-10-20孙岩岩

炎黄地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信仰

孙岩岩

摘 要:处于时代巨变之际的陆徵祥作为晚清和民国外交届的风云人物,他作为外交官,为国家而四处奔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他不得不面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陆徵祥的思想与信仰的转变体现了他整个人生的经历。

关键词:陆徵祥;外交家;信仰

《回忆与随想》是曾经作为外交家及天主教司铎的陆徵祥晚年通过在比利时圣安德鲁修道院的几次演讲,而对自己生平重要经历的回忆以及心路历程的思考。

1 陆徵祥其人

陆徵祥的名字,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的身份。他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是新教徒,母亲在陆徵祥八岁时病逝,父亲陆云峰是传教士。陆徵祥从小深受虔诚的父亲的影响,父亲作为他的启蒙老师,以《新约福音》作为课本。后进广方言馆学习法文,之后进入北京同文馆继续学习。毕业后开始在外交部门工作。

陆徵祥八任外交总长,两任国务总理,在此期间签订了令他痛心的《二十一条》,拒绝了巴黎会议上政府施压让他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要求。他在任期间为中国外交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创建了外交人才的培养体系。

陆徵祥在圣彼得堡工作期间,结识了比利时天主教女子培德·博婓,并娶她为妻,他称他们俩人的结合是心与神的交融。陆徵祥在其夫人去世后辞去了瑞士公使的职务,于1927年进入天主教本笃会圣安德鲁隐修院,易名天士比德。他在成为修士之后,学习拉丁文和神学,之后成为神父、晋升为司铎并在1945年被罗马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荣誉院长。1949年病逝,葬于圣安德鲁修道院。

2 陆徵祥从新教徒到天主教徒的转变

陆徵祥遵循孔孟之道并始终不断地汲取儒家的智慧与教义,包括对上天的祭礼、孝顺父母和行善举。他独特的成长坏境及其深刻的思想渊源,使得他能以儒家的思想去看待基督教的优势。而他本身从一个新教徒到天主教徒的转变则因两个方面的缘由。其中,先是源于他恩师许景澄的影响,其后由于他太太培德的原因。

综观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无独有偶中都有那么一位贤师深刻影响着他们,这其中就包括陆徵祥。他深受恩师许景澄的影响,并由恩师引导步入外交殿堂,成为职业外交官,更是在宗教理念与晚年的人生选择上深受其影响。当年许景澄曾教导陆徵祥说:“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武力,亦不在于它的科学,而在于它的宗教。在你的外交官生涯中,你将有机会观察天主教。料将来有朝一日,你结束了外交生涯后,可能有机会进入这教会,成为这教会的入门弟子,遵守教会的内心生活,从而掌握其中的奥秘。当你掌握天主教会的核心力量后,你要带回给中国。”因而,陆徵祥发现天主教信仰的一个中心内容是一种决心奉献给神的仪式,并说明信徒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即是基督之死。

陆徵祥对天主教信仰的关注与取向,可以说是源于师从许景澄的外交时期。而他后来改为对天主教的信奉,异国婚恋则成为这一改变的直接动因。陆徵祥与培德按天主教的礼仪举行结婚,但是婚后培德从没有直接劝说陆徵祥改变为天主教信仰。1911年陆徵祥受洗加入天主教,他由原本对新教的信仰转为天主教信仰的这一改变,他说自己的思想在日益亲近教会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他认为宗教行为的性质决定了选择何种宗教信仰是出于完全的自愿与自由。所以他说:“我的转变是一种信念”。

在书中,陆徵祥剖析了自己信奉天主教的心路历程。他说“当我妻子去世后,我立刻感到孤独,我一生只在此时寻求一件东西,我求一退省时机。在退省中,我有意寻路走入仁慈天主的家中。”

3 从世俗到神圣

在陆徵祥35年的外交与政治生涯中,仕途应是一帆风顺的,然而对于身为外交官与政治家的他来说,个人的荣辱与国家强弱紧密相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力虚弱、政治紊乱,因而陆徵祥说“弱国无外交”。在面对国内政争与外交困局的情况下,陆徵祥决定退出政坛,这一退出,则为其进入隐修会准备了条件。

陆徵祥在书中描述自己为一位儒夫子,在儒家道德哲学中成长的人。儒学影响了他对造物主、父母和同类的所作所为。同时,他也是一个基督徒,一个天主教徒。他将基督、天主教会和罗马神圣的教会看作是神圣、美妙和不可替代的补充。因而,在陆徵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性,在他看来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有关人的精神道德的教义无比深刻和良善,其所蕴含的人文和永恒精神在基督教的启示录和教会的日常生活之中都得到了清晰明白的印证,而在基督教中发现的新的光明和精神力量,则可以用来解决儒学未能解决的难题。”陆徵祥以儒者和基督徒的双重身份,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契合之道,他深入天主教最古老的派别,亲身体验并研究其教义、教规和精神体系,寻求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自强之路。

他对家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洞察力,他认为不了解一个国家最优秀的家庭,则完全看不清这个国家的真面目。因而他在书中写到:“孔孟之道的家庭教育较为平衡,它避免操之过急,是一种现实的,基于对自然和人性的观察,建立在家长权威基础上的教育。这个权威逐渐上升至一切权威,直至我们的造物主——贬斥骄傲,褒扬谦卑的上帝。在寻求智慧的道路上,首先完成国家使命,做当做的;要富有远见卓识,心明眼亮,力求看得更远;避免一切卑微的心思和意念,努力成为对他人有用之人;身居庙堂高位而不耽于逸乐,汲汲探求智慧之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和高超智慧!怎样不朽的人类灵魂的尊严”!

他将自己的使命线索归结为:先是一个基督徒,从一个简单的信徒转变成一名修士,再成为神父,年届七旬之时,又从神父进入传教者的行列。他的隐修生活保持着一种面向人生和社会的入世精神,凝聚有自身特色的对整体生命的终极关怀。

综而观之,《回忆与随想》一书详细论述了陆徵祥一生的思想转变历程,向读者清晰地展示了他的思想与实践轨迹。

参考文献

[1]陆徵祥,《回忆与随想》[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

猜你喜欢

信仰
信仰
信仰
漫画
信仰是一种力量
信仰
信仰是什么
自由与信仰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