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工艺美术教育中多元化的技艺传承

2018-10-20李彦华

躬耕·文化精粹 2018年5期
关键词:陶器器物雕刻

李彦华

西藏工艺源远流长、品类丰富、方法独特、技术精湛。工艺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其中技艺传承在工艺美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而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主要是指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技艺。西藏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有关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艺也变的丰富和多元化。依照传统的工艺美术分类方法。本文将工艺美术分为金属铸造工艺、编制染织工艺、雕刻工艺、陶器工艺和其他。并从制作材料、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来论述。

一、金属铸造工艺

西藏金属铸造工艺历史悠久。根据记载西藏石丘墓遗迹中出土的青铜三柃镞、叶形铁镞。考古工作者将其列为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遗物。至今西藏金属铸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西藏金属铸造种类繁多,如铸造、浇铸、鎏金、雕刻、镶嵌、等。铸造时用的金属材料有金、银、铜(黄铜、紫铜、以铜、)为主,因为里面含锡合金。除此之外,还使用青铜(藏语称作绰)。这种青铜分为两类:黑和白。黑青铜是用卡瓦和铁制成的合金,白青铜则是用黄铜和紫铜制成的杂铜。

铸造时使用的方法有两种:失蜡法和模具法,相对而言模具法的使用比较广泛。熔炼和浇铸过程是,先把鲁贡(熔炼金属的器皿,呈半圆形,由胶泥制成)架在火上烧热,然后把将要熔炼的金属放入其中,直至熔化。待沸腾时立即用特制的钳子夹起鲁贡,并将已经熔化了的金属从浇铸口浇入磨具内,直到浇铸口溢出金属液为止。制作过程中,应一气呵成,中间不要停顿。最后凝固在泥柸模心的金属块状物就是铸成的金属铸件。把铸件取出,加以修饰,即成铸造成品。

二、编制染织工艺

西藏新石器时期纺轮的发现说明了这一纺织材料的毛线,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现。另外卡若遗址中发现有骨针。它说明西藏古人类此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在曲贡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上有纹绳的印痕,这说明在远古生产力及其底下的情况下,藏族先民经过漫长的实践,逐渐懂得了简单的纺织技能。至今主要有氆氇、邦典、藏被、藏毯等。

氆氇和邦典的工艺过程:每年春秋人们剪羊毛两次,当羊毛积累到相当数量时,便洗净羊毛,首先去污去油。再将羊毛进行冲泡。渗入黄土揉搓后再在清水中漂洗。晒干后就可以进行梳毛了。梳毛是将洗净的羊毛用梳毛工具进行梳毛,梳松后,毛质松软,类似棉花,做成卷状便于捻线。捻线后,用手摇木制卷线机,把线卷到若干个20厘米长的线轴上备用纺织。纺织时先将经线上下交叉。用梭子时手脚配合制成氆氇。织出氆氇后进行染色。染完并洗好的氆氇,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将氆氇两边拉动,使氆氇恢复平整。

藏被是西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产。相传在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藏被独特的编织方法。一般是平纹组织起绒的,总数经124根,2根为一组,经纬纱都比较粗,每隔6根经纬线织进一根绒线。柔软而温暖,便于携带。

西藏的藏毯用棉经、棉纬、羊毛绒纬织造。染料是核桃、红花、皂结、红土等。西藏的地毯以用料之纯,做工之精,花样之多,色彩之美而著称。

三、雕刻工艺

西藏的雕刻工艺主要有金属雕刻、石雕、木雕等。

西藏金属雕刻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浅雕、浮雕、镂雕。其中浅雕是在金属平面上用单垂錾笔绘般雕刻,所刻的花纹图案有云纹、水纹、火焰图、草木、昆虫、连环万字符等。浮雕则是用内雕外刻结合的方法雕刻出凸起的花纹。它的制作过程是先依照草图,在所要雕刻的金属器物的外面用錾子打出轮廓线,同时在金属器物的里面形成相应的压痕线。然后,用锤子沿压痕线限定的部位从里向外敲打,使得这部分向外凸出来。最后,再在凸出的一面按照原来打出的轮廓线进行细部加工,即形成条凸起的“布尔擦”(浮雕)。镂雕即镂空雕刻,据有关藏文记载,在浮雕的空隙,用同型的小錾打眼穿孔。此种方法盛行于小型银器,例如项链、内供台座等。雕刻的工序有三道。第一道,在预雕件上勾画要雕刻的图案。首先在预雕件表面涂一层叫信石的黄色颜料,然后用铅笔或碳棒画出图案的草图。如果预雕件是青铜或金,则不能涂信石,而是要图白色或黑色的底色。或者是先把预雕件用水电(类似硫酸的溶液)进行浸泡和刷洗,最后用铅笔或碳棒在刷洗过多预雕件表面上直接勾画草图。第二道,把已经塑打成型的金属器部件粘接在藏语叫白薪的基座上。第三道,即实施雕刻,所用工具为各种型号的锤子和錾子。

西藏的石雕最早可以说是吐蕃时期出自民间艺术家之手的摩崖造像和石刻造像。雕刻在石崖上的像叫摩崖造像。在西藏摩崖造像到处可见。最为著名的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和青瓦达孜山摩崖造像。雕刻在石板或石壁上的像叫石刻造像。在西藏最为著名的时刻造像当数桑耶寺石刻造像和顶布钦寺石刻造像。

木雕工艺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器物装饰,更广泛用于宗教用品制作。例如房梁、门楼、藏桌、藏柜、压经板、模具、法器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压经板属昂仁县秋我乡鲁姑寺中的《吉东》。达居寺邦玉寺的观音像。萨迦寺的木雕《北寺》。法器磨具木雕“多玛班丹”丹德林夏寺木雕最为有名.

四、陶器工艺

在原始时期就出现了陶器,在拉萨曲贡遗址和昌都卡若遗址中可发现一些陶罐、陶盆。例如十分著名的“双兽形罐。”制作十分精美,设计也是独具匠心。也就是说西藏的陶器距今约有4000~5000年的历史。当时陶器的燒制既是卡若遗址先民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也是原始工艺美术的创作活动

制陶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羼、和料。其中黏土为塑性原料,羼和料属于脊性原料。

制陶的工具主要是放置泥料的陶罐,以及小木棍、小木板、小铁片、小竹片、转台等。

制作过程包括选土、和泥、制坯成型、打磨、施彩烧成等过程。首先将原料风干、砸碎、过筛、挑去石子、草根等杂物,然后和泥,泥要和的较软,做成大泥团,放在阴凉处腐熟几天。陶器的成型有手制(有捏塑法、磨制法、泥条盘筑法和轮制。西藏东部地区制陶基本上是手制。制陶时把泥料均匀覆盖于磨具上,稍后取出器物,然后用左手放入器物的内向外顶,用手轻轻拍打器表,再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物的颈、口、耳等部位,一手抓住器口旋转,一手用毛刷磨光。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塑而成。在中部地区轮制陶器较为普遍,技术相对先进。轮制陶器时,先将泥团多次揉搓,然后将泥料套在放置在陶轮的模具上,从上往下旋转拍打,使泥料均匀地覆盖在模具上,然后取出模具,将器物口朝上放在陶轮上,用一蘑菇形的石头从器物内向外顶,外用条木拍打,使器物的四壁不断向上延伸,厚壁也逐渐变薄而均匀,慢慢呈现器物轮廓。在轮转的同时用刮刀和毛刷蘸水对器物进行修整、磨光。然后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物的颈、口、耳、底等,制作完的陶坯要放在阴凉处晾干,耳不能暴晒,以免裂开。烧陶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火候是关键。西藏工艺的制作方法和技术都有其独到之处,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参考文献:

[1]牛治富著.西藏科学技术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2]张天锁著.西藏古代科技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3]张亚莎著.西藏美术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猜你喜欢

陶器器物雕刻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老佛爷的茶碗
雕刻树叶
器物之心
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