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自由与定在

2018-10-20李雪丽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自由

【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永远是关注现实的,而人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冲突集中体现在自由与定在的关系上,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为解决这一难题给予了说明,并且这一观点成为他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条线索,延续影响到了唯物史观的建立。抓住这一线索,便可以理解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的观点了。哲学作为自由人的智慧,必须转化为行动介入到现实的定在之中才能成就其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定在 自由 偏斜 唯物史觀

马克思的思想从来都是同人类的不幸相联系的,他认识到人类的不幸完全是由于无知,这无知部分源于悲惨的物质状况,部分源于那些掌权人对真理人为地压制或歪曲。到底人们物质生活的贫困源出何处?世界的真相在哪里?自由、平等、天赋权利又是什么?马克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历了漫长的思想历程。马克思出发的地方已经被黑格尔庞大的唯心体系所占领,人们在黑格尔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沉湎于抽象的、空洞的自由意识。而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城堡里第一次向外看时,渐渐发现了真理这座悬空并且倒置的城堡,在飞离地面越来越远。于是他走出了第一步,去探索真正的自由。在他的《博士论文》里,如他自己所言:“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如果说神以前是超越尘世的,那么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尘世的中心。”①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解读

马克思在论文的第一部分说明了哲学史上的一场纷争,即人们关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否抄袭自德谟克利特而没有任何独创见地的争论,然后澄清了人们对伊壁鸠鲁哲学的一般误解,论述了二者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即他们关于知识与科学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存在差别。德谟克利特怀疑一切表象的真实性,但仍相信世界受必然性支配,而伊壁鸠鲁认为所有客观表象真实无妄,但又否认必然性,希望给自由意志保留地位。可以说,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其伦理学的一部分,他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照抄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呈现出机械必然性,没有保留人的位置。而伊壁鸠鲁则原创地把自由意志引入了原子的运动中,使得自然有了人的意志力量的,而不在是僵硬的必然。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细节上的差别,核心在于分析了原子的偏斜运动学说。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里,原子只有一种运动方式,就是由于重力而产生的直线下落运动,在这里,直线下落成为一种定在,一种必然。但是伊壁鸠鲁认为,如果只有自上而下的坠落,那么一个原子将永远无法碰击到另一个原子,于是他提出了一种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这样,就有了自由。”②可以说,德谟克利特把原料当做质料,而缺乏其自身的形式与能动性。他只看到了原子在虚空中的直线下落以及众多原子之间的冲击运动,并且把这些运动视为一种必然的,强制的运动,没有能动的意志自由在其中。而伊壁鸠鲁对此进行了重大的修正,他不仅承认了原子的上述两种运动,而且还认为原子是有能动的脱离定在直线而偏斜的运动能力,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原子自身的否定因素,即否定自身相对定在的斥力,使偏斜成为可能。

二、定在与自由的探讨

1. 定在中的自由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崭新的理解在于,他不满意于伊壁鸠鲁仅仅把人看作抽象的个别性,一味的强调要把意志与精神从物质存在中摆脱出来,马克思追求现实的关怀,理想的实现,所以他提出了把人作为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从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以往的主客二分,使主体人与客体自然成为两种绝对的分异,如今马克思追求主体能动性在客体定在中的发挥,这也是对伊壁鸠鲁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与延伸。

所谓的定在中的自由,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做两种解释。一个是从定在指向自由的角度,在这里,突出定在对自由的支配力和影响作用,自由不可脱离定在,故而必受到定在的限制,而关于这种限制,又不可作绝对讲,这是一种相对必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指从自由指向定在的角度,这里突出自由不应脱离现实,而是要积极的介入到现实中去,体现出自由的能动性、个体的积极意义。

将这种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运用到社会现实中,定在便是人所处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现实是有历史的必然与客观性的,对人有着制约力,而人在这种社会定在中又不是绝对无作为的,他有定在中的自由,他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现实条件,参与社会变革等等方式来介入定在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这样的思路延续下去,最后形成于马克思后来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样的现实基础就是前文所说的定在,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又决定影响着人的意识。人在此定在中的自由在于社会意识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得社会产生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由此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即从原始社会最终发展到至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而以此为基础,推断出一个无剥削、无对抗的未来社会。

不仅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定在必然的,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也是定在必然的,人在这定在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打破固有体制,促进社会变革,这便也是其定在中的自由。可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埋下的线索,一直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最终建立起他的唯物史观。人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探索世界的真实,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发现新的王国。在这个新王国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没有支配和统治,没有不幸的人生。

2. 关于自由的质疑

思路来自于西塞罗对偏斜运动的质疑。他说:“假如一切原子都有偏斜运动,那么就没有什么原子会结合起来,或者一些原子会做偏斜运动,而另一些则作直线运动,我们于是无法指明哪些原子是偏斜的,哪些是直线的了。伊壁鸠鲁为解决这一矛盾,将偏斜解释为并不在一定地方,也不在一定时间,而是发生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的运动。”③

我们认为西塞罗还遗漏了另一个偏斜运动的缺陷,即假如一切原子都有偏斜运动,那么这种偏斜运动不也如同之前的直线下落运动一样成为一种定在、必然了吗?如此一来直线的必然与偏斜的必然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马克思所称道的自由也许是场理想的误会。但实际上,这里自由的偏斜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定在。原子必然产生排斥,必然产生偏斜,即使他的偏斜角度是不同的,但这个方向也不是由他自己决定,而是由其他原子的排斥合力而决定,如同经典物理当中所讲的那样。原子之间没有任何约定,被动的接受了偏斜的运动结果,这时的定在显得那么绝对,原子所呈现的纷繁不同的偏斜狀态也只是自由的假象,事实上与原子自身无关,他仍旧被扬弃为一个点,只是轨迹多样而已。

概括的说,马克思关于定在与自由的探讨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本身的缺陷无关。他从中提取伊壁鸠鲁哲学中积极意义,即对物质定在中个体自由的保留与突出,并加以自己独特的阐发而成,是有其独立的合理性与意义,定在中的自由对马克思设定世界的路途设置了起点,埋下了线索。

三、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也着重探讨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在这一方面,仍旧遵循了他的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人应当积极的介入到现实中去,哲学作为人的最高智慧,不应该只是一个纯粹主观的精神存在,而是应当转化为行动,与现实生活结合为一个整体。

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马克思反对伊壁鸠鲁式的抽象的自由,追求逃避现实返归内心的精神自由以及内心里无声的消极反抗,马克思不愿做角落里的隐士,而是做偷火救世的普罗米修斯,主张定在中的自由,反对脱离现实定在的自由。人的自由只有在社会现实中才能实现,这种现实定在,发展到唯物史观,就是指人类生活的整个历史,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自由。但是他们并不是在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从直接碰到的、现实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便是定在中的自由在唯物史观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博士论文[M]. 人民出版社. 1973

【2】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M]. 人民出版社. 2007.3

【3】聂耀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李雪丽(1988.01—),女,回族,籍贯:宁夏银川。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自由
怎样形成具有开拓性的博士论文选题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博士论文贵在有创见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国家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