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腋成裘终有时(简评)

2018-10-20南志刚

文学港 2018年7期
关键词:异乡人马路排队

南志刚

滕刚的小小说系列《异乡人》集合《过马路》《排队》《投宿》等二十余篇小小说,从“异乡人”寻找斑马线过马路、试图进入酆城开始,到“异乡人”进入酆城的种种遭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每一篇既有相对独立性,也能够成为全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类似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章法结构。作者的意图在于揭示当下社会之“怪现状”,涉及面广,举凡现代城市所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有所涉及:精神境界问题、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官员品德问题、住房问题、求知问题、城市环境问题、老人问题、休闲娱乐问题等等,在不足4万字的篇幅里,集中这么多问题予以讨论,并且要用小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是相当有难度的,作者对自己要求很高,社会责任感也很强。揭示多方面社会问题的创作意图,和“小小说”文体限制之间的矛盾,让作者不得不采用“片段式”连缀的书写方式,同时不得不采用一些荒诞、魔幻、寓言、漫画化的方式,勾勒酆城众生相,达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的目的。表面看起来,《异乡人》的结构方式和艺术手法选择是“被迫”的,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是一种自觉的成功选择。

卡夫卡式的荒诞是《异乡人》给我的最初感觉。“异乡人”作为一个没有明显肖像特征和性格特征的主人公,来到陌生的酆城,一切不适应、不习惯、不会做,都显示出“异乡人”是一个无根的漂浮的存在,我们既不知道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来到酆城的目的,更不能观察他的生活理想,只能看到他在酆城的各行各业、角角落落穿过时,留下的无奈和尴尬。酆城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很容易让人想到酆都鬼城,在一个鬼城里,还有什么不能发生?异乡人和酆城结合起来,构成《异乡人》的总体性象征,把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故事和场景,“荒诞”化地写进了酆城,可以更加直接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过马路》中异乡人所寻找的“斑马线”,很容易让人想起“K”所需要的“进城许可证”,而眼睛看着马路,却始终不能穿过马路,犹如“K”无法进入城堡,主人公“异乡人”和“K”一样无奈、郁闷,这种“不得其门”的无奈感和荒诞感,笼罩着全篇。在《排队》中,排队的动机被“挖空”了,结果也没有出现,仅仅剩下排队的“现象”,一种秩序而理性的排队,被作者瞬间赋予了非理性的内涵,其间还有金钱交易导致的“位移”,在无目的、无结果、忙碌而紧张的“排队”中,传达出一种无助、无奈、无聊、无趣等难以言明的情绪。《落户》中梅湘亭有七个儿子,四个是以罚款为业,三个以举报为生,七个儿媳妇均为浴都、休闲中心、游泳中心、桑拿中心、水疗养生中心的经理或领班,用荒诞写法将社会乱象集中到一个家庭,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过度阐释”,却似乎有线索可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深深的忧虑情绪和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是《异乡人》的突出特点。在二十余篇小小说里,每一篇都触及当下社会的负面现象,有些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触及社会道德底线和法治制度建设等问题,作者或直言批判,或辛辣讽刺,或轻谩嘲讽,或无奈叹息,表现出义无反顾的批判意识和决然的否定倾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满街晃着大盖帽》触及社会治理和公共秩序问题,《现场》、《抢救》等篇,书写交通事故后“酆城”司机、路人、医生的态度,所揭示的绝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制度缺陷也一目了然。《投宿》中,“异乡人”碰到理发店不理发,茶楼里不卖茶,饭店里不卖饭,舞厅里不跳舞,浴室不洗澡,旅馆里不住宿,所有这些“怪”现象都让“异乡人”碰上了,你奇怪吗?有些篇目,可能受到近年来发生的新闻事件启发,直接写成新闻式小说。《流放》中,异乡人因为没有携带身份证而被抓,《严禁》通过“刷标语”这一动作,集中了许多新闻事件的影子,《秀》中跳楼与讨薪的奇异关系,读者也不会陌生吧。关于“老人问题”的几篇小说,读后让人心酸。《第二次陪聊》中,孤独的老人仅仅要求“你只要握着我的手就行”,与四儿四女的全家照形成鲜明对比。《第四次陪聊》中孤独的老太太,让异乡人用巧克力和果冻吸引小孩子到楼下。作者把这些现象集中书写出来,许多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似乎缺乏新奇大胆的“创造”,我觉得这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他将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负面现象集中在一起,给我们以全方位的警示,其深深的忧患情绪和鲜明的批判意识,表现了一位文化人的良知和情怀。

对话体是《异乡人》显在的文体特征。小说一般由叙述人的叙述推进,适当采用一些人物对话,也发挥描写的功能。人物对话在小说叙述中属于“引叙”,不是由叙述人面向读者进行叙述,而是让人物直接登场,由人物“自我表演”,就像戏剧舞台上一样,不受叙述视角的限制,当然也不能享受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充分自由,所以,大多数小说不能全靠人物对话完成。初读《异乡人》,看到全篇基本是对话,感觉非常奇怪,很担心作者能否完成这个系列小小说。读完之后,我释然了,觉得自己多虑了,作者不仅凭借“引叙”完成了系列小说,而且,“活儿”干得不错。也许,是因为小小说这种文体更加自由吧,至少不用追求长篇巨制的“丰富性”,不需要枝繁叶茂,反而成全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异乡人》二十余篇,每一篇都是人物对话贯穿始终,叙述人很少直接出来讲述故事,几乎全由人物登台自我表现,也极少发挥描写的功能。这样一来,整个文本显得很干净、很简练,也很直接,没有旁逸之笔,没有节外生枝,每一篇选择一条线索,直线而下,倒也显得痛快淋漓。这种结构上的“干净”,表现出作者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的操控能力。

读完《异乡人》,突然想起“集腋成裘”,這个成语的原意是说积少成多。是的,《异乡人》旨在揭示社会问题,文本不长,涉及的问题不少,有集腋成裘的意味。但我以为,集腋成裘不仅仅是积少成多,要将“腋”集为“裘”,还需要工匠精神和缝纫技能,将优质的材料缝合起来。就此而言,《异乡人》成功了,它用一条直线,干净利落地“集腋成裘”。

猜你喜欢

异乡人马路排队
过马路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异乡人
致异乡人
异乡人
过马路
排队做操
过马路
现场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