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思维模式影响下的戏剧叙事结构分析

2018-10-19王凯

戏剧之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戏剧

王凯

【摘 要】本文从分析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差别中探索中西方戏剧叙事结构的差别,旨在通过举例对比分析中西方的叙事结构的优缺点,并从其中总结思考中国当代电影作品叙事方面的突破方向。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模式比较;叙事结构;戏剧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15-02

所谓的叙事结构,本质上就是叙事框架,是对叙事内容中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一系列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展开不同的故事架构,蕴含不同的思维模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思维冲击。

一、中国思维模式及戏剧叙事结构

(一)中国思维模式简述

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小农经济依附于自然的一种比较被动的经济,追求稳定和和谐就成为大众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农业文化催生下,封建宗法制度应运而生并占据长达两千年时光,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的国人思维受儒家思想最为深远,对祖宗顶礼膜拜,严格遵循礼法,讲求“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也就是重視道德文化;严谨的礼法制度,使人们尊卑意识强烈,习惯于压抑自己的个人意识,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使人们更有大局意识习惯于从综合考虑的整体思维。所以,追求稳定和谐道德文化和集体主义就是最基本的思想文化。

(二)中国戏剧叙事结构分析

中国戏剧的原始形式就是戏曲,有说法是源自于礼乐祭祀仪式。儒家的礼乐蕴含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它是统治者用来达到尊卑有序目的的手段。

戏剧家布莱希特曾直言不讳,若要看懂中国的戏曲,观众需要掌握一点点相应的文化知识。否则无法分辨舞台上的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就无法完全接收到戏曲的美感。不仅仅是戏曲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艺术,还有其叙事结构。

戏曲由礼乐演化而来自然带有礼乐的规范化、程式化特点。比如,元杂剧的叙事结构为起、承、转、合,相对应的就是剧本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基本顺应了古代礼乐“一本四折”的严谨体制。

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与故事精练、冲突集中的元杂剧不同,演化为叙事时间更长,空间变化频率更多的传奇故事。李渔在《闲情偶寄·格局》中将明清时期的戏曲叙事结构概括为家门、冲场、出角色、小收煞、大收煞。家门,即从与故事情节无关的故事发生背景开始,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等信息。冲场,交代事件的发生,人物、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出角色,即男女主角或主要人物亮相,或有旁白加以辅助说明人物关系和情节。以上部分力求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小收煞,起承上启下作用,既作为故事上半部分的结点又同时为下半部分埋伏笔。大收煞,即大结局,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人物的线索结局都一一交代,体现了中国式思维的和谐,整体。

戏曲大多是线性时空,在剧中基本是一条时间线,其中的分节事件发生在一条时间线中多个不同的空间。即便是有不同空间的事件发生在同一时间,作者也会运用艺术手法将事件分解融合再次实现线性排列。

这种情节叙事结构更加强调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流畅性和情节叙述的完整统一。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大局意识。譬如《窦娥冤》张驴儿父子进入蔡家的情节应该是故事开始的部分,但是作者却选择从窦娥到蔡家做童养媳的部分开始着手铺垫。

戏曲大多是线性时空,在剧中基本是一条时间线,其中的分节事件发生在一条时间线中多个不同的空间。即便是有不同空间的事件发生在同一时间,作者也会运用艺术手法将事件分解融合再次实现线性排列。这种情节叙事结构更加强调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流畅性和情节叙述的完整统一。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大局意识。

中国的戏曲叙事结构这种程式化、线性化的特点,使观众更易于摸清故事脉络,更有效地欣赏故事情节。线性化、程式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审美。但是,物极必反,这种程式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它限制了剧作家的创作,导致有些作品情节构造相似。并且,强调故事时间流畅性需要做充足铺垫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使某些故事情节显得冗长、赘余。

二、西方思维模式及戏剧叙事结构

(一)西方思维模式

宗教是西方文明的精髓,而宗教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有意识脱离,所以,也有人说,西方文明是一种强调个人实现的文明。宗教的实质是一种人的自我否定,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放弃信心屈从非人的鬼神心理效应。宗教是人和非人的对立,也体现了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思维体系——二元理论。

二元理论决定了西方文化的本质具有辩论性,辩论性促使西方的思维方式趋于分析式思维。与中式的整体思维相反,西方习惯于解剖整体分析部分,追求突破、提升、多变。

(二)西方戏剧叙事结构分析

据说古希腊祭祀歌舞表演是西方古代戏剧的雏形。内容大多是对某些神明的歌功颂德,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西方戏剧剧本的源头是古希腊史诗,一种叙事诗。锁闭式戏剧结构是其最大的特点。与中国戏剧着重理顺来龙去脉的特点不同,它总是更强调挣扎冲突,选取关键情节,集中表现故事最精彩部分的戏剧冲突,从高潮着笔。而表现事件发生的前因以及事件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关系等重要信息则会利用人物的回忆或者对话交代。譬如《俄狄浦斯王》,故事从已经统治国家多年受人民爱戴的俄狄浦斯收到神明启开始,前因以回忆形式展开。戏剧一开始主要人物的命运就已经趋于末路了。亚里士多德曾表示情节不宜过长,能让人容易记住最好不过。所以,古希腊的戏剧节奏是非常紧凑的,每个情节都要经过反复斟酌,最终会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达主题思想感情的故事节点去表现危机和冲突。

古希腊戏剧对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铺垫叙述后,就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这也是西方分析思维与中国整体思维的差异体现。

西方的思维是趋于个人的实现,在古希腊戏剧中体现为强调个人与其命运的冲突对抗。出于宗教影响,题材大多取自于宗教神话故事,表现了人对抗命运主题思想。比如,古希腊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俄底浦斯王》,俄狄浦斯天资聪慧、忧国忧民又深明大义。在命运面前,他没有噤如寒蝉或是自暴自弃,抑或是逆来顺受,而是抗争到底,相信自己可以打破所谓的“神启”。然而,最终他在命运的漩涡败落,所有的预言都成现实。

时间推移,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冲击。西方现代派戲剧以反传统戏剧的叙事模式的势态营运而生,出现了明暗叙事相交、具象与非具象叙事共生的现象。主要特点在于观念性、哲理性,以及主题先行。显示出故事情节与作者的个人思想两条线索并行的势态。

三、对当代电影作品叙事的思考

学者罗慧生谈到“戏剧化电影是电影艺术着重掌握戏剧性因素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电影从原始综合时期转入分支深入时期的开端,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电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戏剧与文学的沃土。

戏剧与电影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同时兼顾受众视听感官的一门叙事性综合艺术;其次,由演员作为表现故事主题以及思想情感的载体;第三,二者叙事结构特征颇为相似,或者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模式,或者是讲究情节冲突,或是重视情节的峰回路转;又或者是通俗易懂。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叙事方面的也是各有千秋:

时空综合艺术,是戏剧和电影的共同属性。但是,两者的时空表达方式却是它们的本质不同点。在戏剧表演中,舞台上的时间与现实时间是同一维度时空。对于受众来讲舞台的一切剧情都是不可控的、即时的,不以受众的意志为转移。舞台自身固有的空间局限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故事的空间性和受众的观看视角。而电影不同,它通过镜头的剪辑艺术等其他艺术语言创造出非现实的变幻莫测的时空。所以,相较于受客观因素局限的戏剧,电影实现了时空的解放与融合。

线性结构是传统戏剧最常见的形式,故事沿时间线层层推进,也是由于舞台本身的局限性,不方便表现时空的变换,大多数作品以此起彼伏的矛盾冲突情节来博得观众眼球。其中不乏有穿插回忆的情节,但本质仍在于逻辑性、因果性和连续性。

而电影在时空上是不受限制的,因为镜头时间赋予了电影叙事极大的自由。因为电影可以任意使用蒙太奇手法切换时空,极大地解放了电影的叙事手法,它就可以不再一如既往地采用事件与事件环环紧扣的线性叙事,它的叙事结构是无限开放的。如影片《劳拉快跑》中的叙事结构是属于并列结构的,它有三次时空回溯,三种不同故事结局。

例如在西方动画电影《汽车总动员》中,西方的自我实现思维体现在了影片的主题中,影片以“闪电麦昆”突破自我领悟人生真谛,并为小镇居民谋福祉为结局,“闪电麦昆”实现了自我突破,获得了“生活就像旅程一样,应该注重的是其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目的地”这样的人生感悟。

故事是按照简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展开的。开端仍是以主要情节着笔,先以气氛紧张的赛车场景开端,而后以言简意赅的解说式语言迅速交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故事前因。故事的发展部分是,高傲自大的赛车“闪电麦昆”在通往比赛的路上,毁坏了一个陌生小镇道路,在修补公路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直到最后他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结局就是“闪电麦昆”虽然未赢得比赛,心灵却得到了极大满足,实现了自我升华。这也是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

而在取材自中国民间故事—沉香救母的中国动画电影《宝莲灯》中,叙事结构是起承转合,穿插人界天界两个时空。讲的是沉香为了救出自己的母亲经历困难挫折,最终达成目的,并且实现个人成长的故事。开端便具有戏剧冲突,二郎神将三圣母掳走,致使母子分离。而后沉香四处寻找帮助,在路途经历雨雪风霜,是故事发展部分。高潮部分是沉香与二郎神正面冲突。结局是三圣母获救。

沉香一心救母在整部影片中一直意志坚定,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去到母亲被关押的地方。相对而言,人物个人成长个性塑造不是很成功。

总结而言,在叙事结构方面,中国动画电影与西方动画电影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主题表现方面,西式的个人英雄重在自我突破,个人实现;中国主要表现的是阶级斗争;角色塑造方面,西式的英雄更加平民化,有优点有缺点,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而中国的英雄是圣人化的,脸谱化的,性格较单一,不够“接地气”;在叙事结构上,西式的在线性结构基础上更加复杂化,高潮迭起;中国延续起承转合的基本叙事结构模式,模式比较单一,对观众吸引力不足。成熟的戏剧叙事模式是要不断创新的,中国的电影剧本叙事应当符合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任军莉.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2.

[2]孟艳.中西古典叙事传统中的时空艺术比较[D].青海师范大学,2014.

[3]刘睿.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文教资料,2010.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