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的实现难点分析

2018-10-19赵映雪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赵映雪

【摘 要】产业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要求联盟成员间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利用,达到整体效果优于各组织独立创新效果加总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遇到的难点。

【关键词】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难点

一、产业技术联盟的特点

产业技术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其它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因此,除具有一般技术联盟的共性之外,产业技术联盟还具有一些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创新具有开拓性

传统的以单个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所进行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速度优势,先开始的往往先成功,可能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而在产业技术联盟中,由于其目标主要是在以往的技术空白领域进行开拓式创新,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就可能取得势如破竹般的效果,该联盟中的主导企业就能率先掌握新技术而成为行业领头羊,其他企业也有机会获得显著的技术进步,学研机构也能获取充足的科研资金,同时扩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当然,这样的技术创新成功难度也比传统创新大,创新周期长、创新投入大、创新的不确定也较高。

2.多主体协同式创新

传统技术创新多由企——企联合进行,即使有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之间也是简单合作、具体项目上的合作,并未实现实质的协同创新。而产业技术联盟实现了成员间的高度融合,其协同创新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且协同创新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多个子系统间实现交互和协同。产业技术联盟技术创新的重点,多是交叉技术与融合产品,难以由单一的科技单位或企业独立完成,需要各模块之间的协同,因此,需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与中介、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参与及协同。

3.企业起主导作用

传统技术创新一般是线性行为,而产业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需要对多种资源进行集成,需要集合企业内外部的多种技术力量,在此进程中,学研机构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学研机构在基础研发领域的独特优势,能够更为准确的掌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效帮助企业缩短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与中试的周期,同时还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持。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能力偏弱,进行完全独立的的基础研发效率不高,不能直接与市场需求接轨,这些问题需要靠企业来弥补。产业技术联盟多是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难度大,创新周期长,学研机构难以承担,因此,产业技术联盟的主导者应当是企业,企业在联盟中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研机构发挥自身特长和参与积极性,对联盟的协同创新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二、联盟协同创新的过程

联盟成员组建或加入产业技术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因此,联盟存续期的长度和质量是联盟所有成员都关注的问题。产业技术联盟的各类成员通过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合作的深入,成员投入各自拥有的创新要素,实现联盟系统内外的物质、信息以及能量交换,最终达成联盟目标。各类主体的特征决定了学研机构更为擅长基础性研究和前沿领域研究,在联盟前期任务中具备优势,而企业在商业化和对市场的把握上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联盟后期任务中具有优势。如何让这两类性质不同的组织在同一联盟系统中实现全方位对接?目标的一致和优势的互补是重要前提。企业与学研机构在产业技术联盟运行的各阶段都应以联盟目标作为前进方向,实现创新活动的协同和资源的整合。

联盟的成立可能是自发性的,也可能是在政府倡导下成立。不论是哪一种方式,产业技术联盟在正式组建之前大多会经历酝酿期。联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联盟发起单位对市场机会进行辨别,对于联盟目标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如果联盟发起单位认为组建联盟是可行的,联盟就进入了组建期。实践表明多数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交叉技术、高新技术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或独立解决需消耗过高的成本和过长的研发周期,此时就需要向其他企业、学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寻求帮助,联盟就此产生。在确定了联盟成员之后,成员间即会围绕着联盟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机制的设计等相关内容进行沟通、交流,最后订立相关制度与契约,因此,联盟组建期的任务主要是联盟成员的加入、联盟软硬件设施建设以及联盟各类治理机制的设计等工作。联盟成立之后,得到的投资增加、联盟成员拥有了更多共同利益,成员间知识共享增多,关联变得更加紧密。联盟成员会投入有形及无形资源,各方成员在联盟的统一安排调度下,完成创新任务的细化分解、资源的配置以及具体的研发活动和市场化活动,达成联盟事先预定的目标。而当联盟实现预期目标后,可能按原计划解体,也可能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但遇到不可解决的困难也需要解体时,联盟管理机构需要对成本和利益等进行核算,完成成本共担或利益分配等工作。

三、联盟协同创新实现的难点

根据对产业技术联盟各阶段协同创新过程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在联盟协同创新的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如下难点。

1.创新资源难以实现真正共享

产业技术联盟不同种类的成员间创新资源具有较强异质性,通过资源共享能产生优势互补效果,这成为成员间形成协同创新效应的基础。在实践中,联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选择相关开放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对联盟成员实行优惠或免费使用,实现联盟内资源共享,但是由于企业和学研机构的性质不同,在观念上存在差别,加之技术外溢和利益分配的分歧问题,对于供给方提供的创新资源到底如何定价,由于缺乏市场价格的类比,或者市场价格本身不合理,导致双方对创新资源定价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对于利益分配问题,虽然联盟初期已订立了协议,但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协议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联盟成员间无法有效溝通解决冲突,就会直接影响合作关系的深度、广度和稳定性,导致联盟协同创新效应的下降。

2.成果转化率不理想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进行合作创新,学研机构在技术领域的优势和企业在市场领域的优势得以发挥,能够提高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降低成果转化风险。但从实践来看,由于学研机构的非营利性属性以及远离市场的特征,采用的评价方式侧重点与企业侧重点不同,致使其创新研究内容多与企业需求有偏差,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理想。

3.联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有多数产业技术联盟的管理机构多是承担收费、发放通知通告等事务性工作,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应提高联盟管理水平,管理机构努力构建联盟沟通交流平台,提升联盟成员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联盟各类成员在各阶段的具体分工,促进学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向广度、纵深度和长期性发展;建立协同活动运行管理平台,化解成员间矛盾冲突,促进成员间相互配合程度的提升;在联盟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形成合理的风险分担及利益分配制度。

综上,联盟成员间想要真正实现深度协同,应当对这些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思考,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新波,刘博等.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联盟激励协同运作机理[J].管理学报,2013,10(5).

[2]邬备民,李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3]吴婷,李德勇等.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学研联盟冲突管理研究[J].学术论坛,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