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

2018-10-19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7期
关键词:预见性溶栓心肌梗死

伍 焱

(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心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

临床护理是医疗服务的构成要素,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各大医院均十分重视护理干预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随着新医疗模式的推广,医疗改革势在必行,方可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1]。本文以102例患者为对象,分为两组,采取不同方式护理后,评价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共收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1)与实验组(n=51)。对照组,29例男性,22例女性,34~69(42.8±3.74)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31~70(43.9±4.03)岁。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即对症护理。实验组,在对症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严重,患者容易出现负面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临床治疗。对此,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谈,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说明静脉溶栓的目的及意义,缓解患者消极情绪,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程度,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确保临床疗效。同时,护士借助成功案例,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身心状态,主动配合治疗。护士与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态度诚恳,语言亲切,面带微笑,以尊重患者为前提,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确保患者实际问题得到解决。②饮食指导:饮食方面,多吃粗纤维食物,缓解胃肠负担,预防便秘。晚饭少吃,饭后不吃食物,预防夜间引发左心衰。另外,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严禁高脂肪及刺激性食物,不抽烟,忌酒。③溶栓观察:静脉溶栓后,护士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以免造成严重后果。第一,出血,临床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临床表现存在差异,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对此,护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加强巡视。溶栓后,减少穿刺与注射次数,使用留置针控制出血量。与此同时,护士保护好患者,避免发生意外事件,如坠床、摔倒等,预防出血。第二,低血压,基于溶栓作用,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症状,对此,护士应持续监测血压水平并记录,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对症处理。第三,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过程中,持续观察心电图,如果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立即告知医师,尽快抢救,以免危及患者生命。为此,护士需动态监测患者病情,熟练掌握疾病知识,提前准备好抢救药品,主动协助医师,完成抢救,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第四,溶栓后再梗死,溶栓治疗后,仍伴有焦躁不安、胸痛等症状,说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之疾病易反复发作,增加梗死面积,加重病情,对此,护士需及时报告给医师,持续监测病情,做好抢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1.3.1 观察指标: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并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施行百分制,评分越高,表示越满意。

1.3.2 疗效评定:①显效:心绞痛等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基本消失,K-B峰值提前出现,ST-T下移至等电位线。②有效:心绞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与发作次数有所改善,ST-T有所下移。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加重的倾向[2]。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χ2)检查,(±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护理效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并发症:统计并发症,实验组3例出现并发症,1例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8%(3/51),对照组8例出现并发症,4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发生率15.6%(8/5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025,P=0.024)

表1 分析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2.3 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满意度(

表2 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满意度(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护理满意度(分)实验组 51 31.8±5.39 93.2±5.83对照组 51 40.7±7.14 88.9±4.07 t-7.104 4.318 P-0.000 0.000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其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密切相关,且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是常见诱因[3]。其中,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而护理是疗效的保障。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根据疾病发展规律及变化特点,预见性分析潜在问题,基于预见性理念的引导,制定一系列预见性措施,为患者提供细致、高效、全面的护理服务,积极控制病情[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考虑静脉溶栓因素,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溶栓观察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预见性干预,提高护理质量,确保临床疗效,预防并发症。本研究中,对照组接受普通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1% vs 80.3%,P=0.015),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8% vs 15.6% ,P=0.024)。

预见性护理以预见性护理程序为整体框架,为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护理服务,强调患者个体差异,及时评估患者现存与潜在问题,以患者实际问题为导向,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预见性护理模式下,转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充分体现护士价值,激发护士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护士主动学习、进修,提升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护士在遵医护理的基础上,主动评估患者病情,判断病情,采取可行措施,做好溶栓护理,缩减住院时间,改善预后,增加护理满意度[5]。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应用价值高,可推广。

猜你喜欢

预见性溶栓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