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对伴有脑血管狭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效果分析

2018-10-19刘鑫爱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7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半胱氨酸阿托

刘鑫爱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山西 长治 046011)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的缺血性疾病,该病易反复发作,且极易诱发脑卒中。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和降脂药对其进行治疗,但是以往采取单一药物治疗该病的效果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需要对药物的联用进行研究。抗血小板聚集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必要措施。临床上某些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临床,部分研究者认为长期用药会使出血倾向增加,老年患者尤甚。有研究发现,脑动脉硬化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信号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和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1]。稳定粥样斑块、降低微栓子脱落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效果。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效果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凝血功能效果比较(

组别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 凝血酶原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6.67±1.92 32.86±1.24 10.64±0.57 15.56±0.48 2.38±0.32 1.65±0.36对照组 26.71±1.76 30.50±1.33 10.68±0.49 12.91±0.56 2.41±0.34 1.41±0.2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伴有脑血管狭窄的12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为(72.5±6.5)岁。纳入标准:患者需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脑梗死以及脑缺血发作的诊断的标准,并且经过颅脑部的CT血管造影的检查后发现单独或合并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中重度狭窄(其狭窄率>50%),不宜用支架植入或者患者拒用支架治疗。排除标准:①发生大面积的脑梗死或(和)出现出血性的脑梗死;②由风湿疾病或者动脉炎所引起的脑梗死;③相关药物有禁忌证者;④肝肾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类出血性疾病;⑤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等;⑥有较重的全身性疾病;⑦近期手术或者计划手术;⑧胃肠功能障碍或吞咽困难,难以口服给药;⑨未完成试验或无法判断疗效的患者。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均随访7个月。

1.2 分组与方法:将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基础治疗(降压、降脂及戒烟等),此外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次/天)以及阿托伐他汀钙(20 mg/d,1次/天)治疗,观察组较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75 mg/d,1次/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史及烟酒等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观察指标:脑梗死的复发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此外,需要抽静脉血,对血样3000 r/min离心后取上清液,然后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统计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脑梗死复发率及颈动脉的内膜中层的厚度:对照组与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后,其厚度均有明显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的复发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组别 复发率(%) 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1.67 1.31±0.17 1.07±0.33对照组 23.33 1.31±0.24 1.11±0.29

2.2 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使用药物治疗后凝血酶原的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所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都显著地降低,并且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对照组与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明显降低,并且和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幅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比(

组别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c反应蛋白(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0.53±1.12 4.52±1.07 18.89±1.32 13.54±1.27对照组 10.57±1.09 6.37±1.05 18.94±1.33 15.91±1.24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与观察组恶心(4例、5例)、腹胀和腹痛(各6例)、消化道发生出血(2例、1例)、牙龈和颅内发生出血(1例、2例),不良反应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临床实践中,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症状严重、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老年人时患该病的高危人群。该病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如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等,而药物的干预治疗在该病的预防取得较好了的效果。临床上,阿司匹林作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其具有使血小板环氧合酶失活的作用,并可阻滞TXA2的合成,来阻断血小板聚集,以达到预防该病的效果。但部分患者有阿司匹林抵抗的现象,即阿司匹林对其无效。

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是:该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阻滞了纤维蛋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受体结合,血小板聚集受阻,氯吡格雷阻断ADP引起的血小板的活化进程,并降低其他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激动剂的活性,联合用药可增强抗凝效果[2]。

阿托伐他汀可增加血管舒张、降低血流黏度、血脂、稳定斑块、抗凝血。阿托伐他汀在该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发现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地对该病进行预防,且大剂量应用无严重不良反应;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与多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者发展有关;C反应蛋白则与多种脑血管的病理过程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用其表征[3]。

在本研究中患者的血脂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及临床相关性的研究中可知高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是诱发患者脑梗死发作的重要因素,对该物质进行监测对预防以及诊断脑血管病极其重要。在对阿托伐他汀对该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阿托伐他汀主要通过调节该病患者的上述指标来起作用,不良反应和原有疗法相当[4]。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以及阿托伐他汀联用可抗感染及稳定斑块。氯吡格雷可增加对本研究所涉及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但限于研究样本数及调查实践,相关数据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半胱氨酸阿托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