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活得更长

2018-10-18田地

百科知识 2018年20期
关键词:总费用预期死亡率

田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三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9月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

追根溯源,经济是基础,科技是手段,制度是保障,文化是向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夯实了中国人日益长寿和健康的基础,表现为:中国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借助科技的动力和翅膀,中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疫苗研发步伐加快;环保理念和健康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上海、北京等地的人均预期寿命均已超过80岁。2016年,上海和北京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82.51岁和82.03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80.8岁的水平。此外,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有26个省(市、区)。

从总体水平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人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前的15年内平均增长了5岁;2015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为71.4岁。但中国人早在2010年就达到了这一预期寿命值,这同样证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上面提到的人均预期寿命,并非指现在的人的寿命,而是预计现在出生的人在保有目前的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下有可能活到的年龄。

影响健康和寿命的因素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医疗因素占到8%,气候因素占7%,社会因素占10%,遗传因素占15%,占比最大的因素是生活方式,为60%。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调查,人的预期寿命与遗传、医疗管理、医疗技术、较好的生活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优质的环境都有关。也就是说,人们要活得更长,除了需要有家族长寿基因,还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充足的饮食和营养,心理压力小,先进的医疗管理、技术水平,以及优质的自然环境(包括森林覆盖率高,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少等)。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逐年提高说明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全球最大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得以建立

卫生政策和医疗(医学)管理的科学、合理和公平,保证了人们能及时享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从而能治愈疾病,挽救生命,促进健康,并提升人的寿命。

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相伴的是,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

这些指标反映出卫生政策保障和全民保健的提升。1998年,国家开始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200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随后,国家颁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6年10月,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随着上述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中国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为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110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700万张。有了这些保障,才使得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

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减少可以大大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200‰降低到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降低到2015年的20.1/10万,均提前实现了中国“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评估中,75个参加评估的国家中只有25个国家实现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2/3的MDG4目标,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此外,仅有中国和少数几个国家实现了孕产妇死亡率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3/4的MDG5目标。

上述目标的达成,除了有医疗条件和水平的提升作为保证外,国家免费提供疫苗及接种服务也保护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避免婴儿夭折。不仅如此,疫苗的保护对象还从儿童扩展到成人。截至2015年底,中国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总体保持在90%以上。

医疗保险的全面覆盖和重大传染病得到有力控制也延长了人们的寿命。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换句话说,就是人人能看得起病,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够得到医治。现在,中国早就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6.5%,基本保险+大病保险的政策报销水平已经超过80%。同时,中国的艾滋病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2000年在中国已经没有脊髓灰质炎等。这些情况也使得中国公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卫生费用得到充分保障

经济是健康和長寿的基础。2017年中国人均GDP超8800美元,排在全球第70位,而且有望在2022年进入高收入国家。在这种经济水平之上,中国人不仅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而且获得了疾病防治和增进健康寿命的相应保障。

人口学家萨缪尔·普勒斯顿提出,经济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出生在富裕国家的个体要比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个体活得更长,这可以用普勒斯顿曲线来表示。还有一个理论假说认为,人均GDP差异对国家间预期寿命差异高低的影响率超过70%。世界银行提供的117个国家1980~2011年间的人均GDP和预期寿命的数据也说明了这种关系。

卫生费用的提高是决定人们健康和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卫生费用体现在卫生总费用上,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这个总金额又由三部分组成: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国际通行标准是,卫生总费用是了解一个国家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卫生总费用不应低于国家GDP总量的5%。

根据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46344.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3910.3亿元(占30.0%),社会卫生支出19096.7亿元(占41.2%),个人卫生支出13337.9亿元(占28.8%)。人均卫生总费用3351.7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2%。

从2011年起,中国卫生总费用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即总费用占GDP总量不少于5%,此后逐年增长。同时,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在逐年增长,而个人支付的卫生费用占比在逐年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看不起病的问题,从而也增进了健康,提高了寿命。

医疗质量指数大幅提升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更与医疗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2017年5月,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公布了全球195个国家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简称医疗质量指数)排名。医疗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用0~100分来打分,分数高低取决于32种可防可治疾病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如癌症、心脏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则医疗质量指数分值高,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好。

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指数为74.2,全球排名第61位,而在1990年,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只有49.5,排名第113位。中国是在此方面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在32种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国在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等乙类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医疗质量指数得分最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内的5大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全球儿童死亡或残疾的第一大杀手。全球每年约有1300万儿童因感染性疾病而死亡,主要是由上述疾病造成。中国在这些疾病的防治方面已经和发达国家比肩,从而在大幅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同时提升了人均预期寿命。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将“白百破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计划。数据显示,通过接种疫苗已挽救了300万儿童的生命和减少了75万儿童残疾。中国于1965年开始对儿童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1988年加入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1994年中国消灭本土最后一例野生型脊髓灰质炎感染,2000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被消灭。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在中国还属于二类疫苗(自费疫苗),下一步将会逐步扩大到一类疫苗。

中国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在传染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防控和反应迅速;在攻克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同样是利用计划免疫,大大降低乙肝发病和死亡率。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乙肝的计划免疫率为10%,现在全面免疫接种后,乙肝的预期感染率已降至3%。

针对32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中国也有一些出色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从而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死亡率曾高达70%,中国原创的治疗方法使该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而且推广到世界,成为一线治疗方法。2018年3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首份《八年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报告》,显示该院的乳腺癌治疗5年无病生存率达85.5%,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

虽然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得分迅速提高并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从排名上看,还只是位居全球中游水平。在32种可防可治疾病中,中国医疗质量指数得分最低的5项分别是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疾病、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如果能提高這5类疾病的诊疗水平和其他重大疾病,如癌症等的诊疗水平,不仅中国的医疗质量指数排名能进一步提高,同时能再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和普及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除了有较大的经济支撑、较高的医疗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卫生保健网络外,还主要缘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普及,因为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延长起到重要作用。

从2007年开始,国家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居民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到2016年底,全国已有81.87%的县(区)开展了此项行动。

猜你喜欢

总费用预期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卫生总费用的比较研究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21世纪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首次低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