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室到舞台的征程

2018-10-18施恒

音乐爱好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歌剧学生

施恒

巴黎求学带来的启示

我于199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2003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深造。2004年考入巴黎市立高等音乐学院,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2008年,我以满分成绩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高级演唱家文凭”,成为该院建院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籍歌唱家。2009年,我获得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任教。

在法国求学期间,我深深地受到了法国歌剧教育的熏陶,也更加坚定了歌剧这条道路。回国这些年,我仍旧怀着满腔热忱和对歌剧教育事业的敬仰,走在实践和教育的道路上,架起通往学生梦想的桥梁。

法国歌剧教育一直把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艺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极其注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歌剧专业学生的成绩并非只是通过演唱几首咏叹调或者写几篇论文来决定,而是结合他们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做出综合评判,其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毕业前,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两至三部完整的歌剧演出,学校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其服装、舞美、道具都与正规歌剧院演出一致,这为学生提供了出色的实践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入学考试一样,毕业考试会邀请著名歌剧院的当红演员、歌剧经纪人和剧院经理组成评审团队,本院的教授不参与打分,以示公正。

我在巴黎最大的收获,是明确了这么多年学习的目标——成为一名真正的歌剧演员。“演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懂的歌剧”一直是埋藏在我心中的梦想。歌剧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它绝对不是单纯的演唱,而是涵盖了文学、戏剧、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

2010年,我创办了歌剧普及音乐会形式“疯狂歌剧”(Crazy Opera)系列,成功地将歌剧搬上大银幕,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一系列将不同的歌剧人物和咏叹调穿插成一个故事,历史穿越的剧本构思让听众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欣赏歌剧文化。借鉴“疯狂歌剧”的成功经验,我于2017年在“喜马拉雅”APP创办了《歌剧恒有趣》节目,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普及歌剧知识,短短半年时间点击量已经达到十八万次。从听众的热爱程度看,歌剧有很大的潜力在国内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普及程度。

让经典歌剧更接地气

回国执教以来,我在歌剧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通过多样的课程设置、深度广泛的艺术实践、广泛密切的国内外艺术交流等模式,使歌剧人才的培养更具有效性,让学生在本科期间得到全面立体式的体验。从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技能,到提出“以剧促教”的理念,通过多部歌剧的排演来提升声歌专业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每一年都有新的突破,培养了不少既有唱功又善表演、既有个人能力又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演出的平台,帮助学生积累舞台实践经验。2011年,我和歌剧导演李卫一起创办了上海喜歌剧节。2014年,我开始亲自担任导演和制作工作,排演了多部经典歌剧。其中,2013年演出了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2015年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2016年演出了莫扎特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美丽的海伦》,2017年上演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根据《地狱里的奥菲欧》改编)和《骗婚记》(根据《唐·帕斯夸莱》改编)。2018年,我计划导演和制作儿童版的《唐璜》和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并在法国和中国巡回演出。

在这些演出中,除了个别主要演员是外聘的专业演员或者教师外,主要参与者都是我的本科学生,甚至有一些是准备报考音乐学院的优秀高中生。在此之前,他们几乎完全没有接触过歌剧这一体裁。这一平台可以让他们尽早开始体验歌剧排练的过程,实践这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一点一滴地提高他们的歌剧演唱、外语学习和舞台表演的能力。

为了让中国的观众看懂歌剧,我和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艺术指导吴越老师做了大胆的尝试:在保留意大利语演唱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中文对白,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表演,再结合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和地方方言等“接地气”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这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让我意想不到的结果,演出场场爆满,甚至一票难求,许多观众反映“施老师的歌剧从头笑到尾,在欣赏到原版唱段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快乐”。

2014年,我在法国南部的旅游胜地阿尔日莱斯创办了阿尔日莱斯国际歌剧节。由来自中国的音乐家在欧洲举办歌剧节,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在法国历史上也从未听闻。可想而知,我们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创办的第一年,我们虽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没有知名度,第一场音乐会观众很少。虽然沉重的“雾霭”阻挡了前行的道路,但是我们仍义无反顾地一往直前。我带领学生在小镇各处免费演出,慢慢吸引了观众,到了第一届歌剧节的最后一场演出,竟然座无虚席。很多观众为了能够看到歌剧,不得不提前一个小时排队购票,反应极其热烈。

2015年,我在巴黎进行歌剧角色选拔,招收了几位来自各国的优秀青年演员,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相比之前,此次演出阵容更加强大,专业演员在歌唱、表演和语言方面也给了学生很多帮助。学生们跳出了课本的框架,在实践与交流中学到了真正的知识,深刻理解了歌剧表演的方方面面,体味到了“原汁原味”的歌剧。

2016年,我把上海馨田交响乐团带到了法国,和当地的交响乐团合并成为歌剧节的专职乐团。观众从开始的一年四百多人次,增加到上千人次。后来,我还带领学生搞过几次歌剧“快闪”活动,吸引了很多法国媒体的关注。欧洲其他音乐节和歌剧节的组织方闻讯后纷纷和我联系,让我带团参加他们当地的歌剧节和音乐节。带学生到歌剧发源地的欧洲,用原汁原味的本土语言演绎欧洲的经典歌剧,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当地语言,还对他们理解欧洲歌剧的音乐风格和戏剧文化有很大帮助。在演出之余,我要求学生不要待在酒店里,而应穿行于法国的街头小巷,深入了解城市的风情,体味他们的社会风俗、审美情趣、生活细节,特别是要揣摩他们的性格、表情、体态和肢体语言,这样才能从骨子里学会法国人的腔调,演绎出有独特风格的法国歌剧。

除了让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演出活动以外,2014年我还在阿尔日莱斯歌剧节中同时创办了“青年歌唱家夏季学院”,带领国内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师和学子,接受世界一流歌剧大师的指点。之后的每一年,我都在国内外举办大师班。国外的大师班是和我的阿尔日莱斯国际歌剧节同步的,取名为“青年歌剧学院”,请富有歌剧演出经验的教授和演员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片段化的辅导,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音乐、语言和表演的能力。青年歌剧学院每年都有三十多位学生参加。在教学观念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与乐队合作能力的训练。歌剧实践采取两步走的排演方式,首先进行钢琴版演练,随后是与乐队合作,教学生如何看指挥的手势,如何在乐队面前调整自己的声音,增强自信心并迅速进入状态,以及如何让自己的声音穿过乐队,将最有质量的音色送达观众耳中,并邀请欧洲著名的歌剧导演为我们排练演出。作为上海馨田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我创造了很多机会让我的学生与管弦乐团合作,并在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保利剧院和贺绿汀音乐厅演出了多场音乐会,获得了大量好评。

从学生到演员的蜕变

学歌剧表演与学体育有一点很相似——年龄越小机会越多。我不希望学生走我的弯路,对有志于报考声乐专业的学生,我都会问:“你为什么唱歌?”学生们大部分的回答是“因为喜欢”。然而,没有更长远的目标往往难以为继,没过几年,他们就开始犹豫,有的甚至谋划转行。除了热爱,任何学习都需要有毅力恒心和长久的目标。

我们没有专业的剧务团队,诸如设计节目单和海报、歌词的翻译整理、服装、道具、灯光、舞美等工作,都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来分担。我国歌剧事业在很多方面尚待完善,唯有通过声乐教学和歌剧实践相结合的点滴探索,才能够真正提高青年歌剧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幸而,经过不懈努力,很多学生正在渐渐蜕变为一位真正的歌剧演员。

李澜韬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位本科生,如今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他在《乡村骑士》《丑角》等意大利歌剧的角色选拔中得到了意大利导演的赏识,成功参与了主要角色的演出。其实刚入学时他的基础较弱,在我的鼓励下,他开始参与排练演出《唐璜》。在演出中,他如海绵般吸收学习,每天从中午开始排练直到学校熄灯,回到家已是午夜,还要自己再练习两三个小时巩固白天学习的知识。有人说,演一部歌剧胜过读一年书,这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第一次去法国演出,李澜韬担任主角,在舞台上获得了很大的锻炼。后来回国演出时掌声如雷,他谢幕时热泪盈眶。与我当初在法国的经历相似,舞台上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让李澜韬坚定了歌剧的道路,在不断的演出和比赛中,他快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缺点,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

还有一位五年级本科生陈知远,从入学起我就鼓励他把目光放远,确立人生的目标。每年我都安排他参加不同的歌剧排演,到现在他已经演了六七部歌剧并扮演主要角色。他将不同的角色演绎得恰到好处,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知远第一次演歌剧时,只知道把谱子学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表演。在我手把手的指教下,他慢慢开窍了,在舞台上懂得如何用声音和肢体语言与观众交流。

还需要提及的是有几位高中生也参加了我的歌剧排练,这对明确树立他们的人生目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星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刘可嘉,十六岁那年跟我到法国参加歌剧节并扮演《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多情少年凯鲁比诺。虽然她只是一个替补演员(A角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专业女中音),但她非常认真刻苦,每天都在琴房抱着总谱练习,很快就背会了全部的台词和咏叹调。她还跟着视频,不断揣摩歌剧人物的心理,并努力在舞台上把剧中人物的特征发挥到极致。通过排练和演出她收获丰富,成熟了很多,对从事歌剧这条道路充满自信。在成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后,刘可嘉连续两年在贺绿汀音乐厅以及保利大剧院成功演绎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这个重要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合格的獨唱演员,但我希望他们在毕业时面临就业的时候,至少可以成为较为合格的歌剧演唱者,有能力进入专业歌剧领域,开始属于自己的舞台事业。

2017年,我与艺道网合作成立了“歌剧节”,并联合国际各大歌剧节,如意大利普契尼歌剧节、德国罗西尼歌剧节以及我自己创办的法国阿尔日莱斯歌剧节,每年都在中国推出不同的歌剧作品,选拔年轻演员,为更多年轻的歌剧演唱者提供梦想出发的舞台。

猜你喜欢

歌剧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走进歌剧厅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