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渔故事转化应用维度的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休闲渔业发展研究

2018-10-18顺,宁

海洋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渔村海鲜渔民

刘 顺,宁 波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引 言

在海洋经济方兴未艾之际,由渔区百姓口头创作、传播的渔故事,作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审美意蕴,在一定条件下,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休闲放松和精神愉悦的需求越来越高。休闲渔业的创新升级与文化资源的挖掘、转化与应用日益迫切。渔故事作为休闲渔业的潜在应用资源,其挖掘、转化与应用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亟待研究探讨的课题。

1 中国休闲渔业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世界休闲渔业兴起。当时欧美成立区域性或国际性钓鱼运动协会、联合会,大力发展垂钓竞技比赛运动以及休闲垂钓,以垂钓带动餐饮、娱乐、住宿和观光旅游等服务业延伸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休闲渔业”一词最早在中国台湾出现,并迅速被认可,成为渔业旅游的代名词。近几年来中国的休闲渔业更是蓬勃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休闲渔业产值从2012年的297.88亿元到2016年的664.54亿元,增加了366.66亿元,同比增长达123.08%。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中国休闲渔业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虽然不高,但是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说明中国的休闲渔业在良性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 2012—2016年中国休闲渔业产值Tab.1 The output value of leisure fishery in China in 2012—2016

目前,中国休闲渔业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本文将其概括为四个阶段,即渔业转型阶段、模仿探索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和文化挖掘阶段。

1.1 渔业转型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沿岸近海渔业资源呈现减少、下降趋势,远洋渔业面临公海捕捞配额日益萎缩等困境。对此,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渔民将渔船改为休闲海钓娱乐船,以减少沿海、近海的“过渔”现象,鼓励发展海洋休闲游憩渔业[2]。由于渔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渔业资源开始衰竭的问题出现,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也逐步开始渔业转型发展,此时是中国传统渔业开始向休闲渔业转型的阶段。

1.2 模仿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休闲渔业开始蓬勃发展。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所以中国休闲渔业此时主要依靠模仿借鉴,以垂钓、观光、海鲜为中心的简单型休闲渔业纷纷兴起。

1.3 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休闲渔业发展速度加快,浙江、广东、辽宁、福建、山东、台湾等省份的休闲渔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创造了可观经济和社会效益。此时中国休闲渔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各地区依托自身特色进行多产业融合发展,如依托象山港发展的象山县休闲渔业,在淡水河畔建设“淡水码头”的台湾休闲渔业。此阶段的休闲渔业,已成为集购物、住宿、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产业。

1.4 文化挖掘阶段

2011年和2012年,中国相继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海洋休闲产业中的文化要素已被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海洋文化成为海洋休闲产业发展的灵魂[3]。海洋休闲渔业中,旅游和休闲是区别于传统渔业的两个显著特征,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追求高品质的精神放松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在休闲渔业中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说明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挖掘阶段。这一阶段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各类海洋文化资源并融合于休闲渔业发展。

2 渔故事的概念

中国渔文化历史悠久,渔文化是人类在进行渔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慢慢积累衍生出的一种文化,是渔民在渔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渔文化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内生驱动因素,为我国的休闲渔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渔故事作为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渔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休闲渔业提供了丰富的发展路径。

关于渔故事的概念,学者刘守华[5]认为:“渔故事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的口头创作”。学者谢秀琼[1]认为:“渔故事是由渔区百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各类口头传说和表达,包括故事、传说、歌谣、渔谚等。”这类渔故事通常源自于渔民生活本身,处处透露着渔民的生活习惯、观念、心态等,是一代代渔民的生活写照。是渔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本文认为,除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之外,渔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种渔业作业手段和渔村习俗等也是渔故事的重要资源,例如赶海作业、各种渔具作业法以及渔村风俗等都是渔区文化的重要体现。

3 金山嘴渔村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金山嘴渔村简介

金山嘴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历史上海洋渔业十分兴旺。金山嘴渔村位于上海市西南部的金山区,南濒东海杭州湾,是上海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20世纪80年代,金山嘴渔村达到顶峰,有出海渔民1 00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条,1 650吨位,年产渔货116万担[6],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工业化企业的发展,大量工厂污水排放杭州湾,另外渔民的过度捕捞,也使渔业资源呈现逐步下降和衰竭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3年渔获物产量和产值都在逐年减少,从1997年到2003年金山嘴渔村渔获物产量下降高达1 095吨,同比下降54.9%。于是很多渔民不得不告别赖以为生的海洋,转产转业,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务农务工,有些渔民还在坚持近海捕鱼,同时在陆上进行养殖和渔获加工,还有些渔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海产资源在沪杭公路一侧开起了海鲜饭店酒楼,形成了金山嘴颇具特色的海鲜一条街。渔民的转产转业为金山嘴渔村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图1 1997—2003年金山嘴渔业村渔获物产量和产值Fig.1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catches in the Jinshanzui fishing village in 1997—2003

3.2 金山嘴渔村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2011年,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金山嘴老街修缮一新,开设了渔村博物馆、渔具发展史等颇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展厅,与金山嘴海鲜城、海鲜一条街等相呼应,初步形成金山嘴渔村休闲渔人码头的格局。2013年金山嘴老街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最美乡村。金山嘴渔村成为了上海休闲渔业发展的典范,是上海新渔村改造建设的模范。现在金山嘴渔村正积极筹办申请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在2017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金山区内各景区(点)共接待游客42.42万人次。其中,金山嘴渔村(含海鲜一条街)接待游客6.73万人次,占比15.87%。由此可见,金山嘴渔村目前休闲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存在很大发展潜力。金山嘴渔村充分开发了其人文、餐饮特产、景观和娱乐休闲等资源来进行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

3.2.1 人文资源

金山嘴渔村历史文化悠久,有丰富的渔村文化积淀,渔村挖掘其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开设了以海、渔为主题的各类展馆以及反映和折射渔村文化的艺术工作室(如表2)。海·渔文化馆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保存完好的渔船、渔具,可以让游客直观了解金山嘴渔村的过去;金山嘴的妈祖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妈祖庙,金山嘴渔村将妈祖庙开发成为妈祖文化馆,让游客充分感受渔村渔民对于妈祖的信仰;民间收藏馆则向游客展示了村民胡学军自1997年收藏迄今的各种毛主席像章;渔具馆中大到十多米长、几吨重的渔船部件,小到只有无名指般窄的网箐,形象展示了渔民过去的谋生手段;渔民老宅则真实还原了渔民生活生产劳作的场景。各类展馆成为游客了解渔村历史文化以及渔民生活习俗的重要途径,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览。李山等艺术家工作室的入驻更是与金山嘴渔村深度挖掘文化特色理念相吻合,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同时也为渔村增添了文化气息,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

表2 金山嘴渔村展馆和艺术工作室Tab.2 Exhibition hall and art studio in the Jinshanzui fishing village

3.2.2 餐饮特产资源

金山嘴渔村是上海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大鱼、海蜇等产量丰富,游客络绎不绝,因此金山嘴渔村被称为上海“第一个渔村”。金山嘴渔村也是上海有名的渔港,渔民前往舟山群岛搜捕海鲜十分便捷,因此,在上海有“吃海鲜,到金山”的说法。海鲜美食是金山嘴渔村的一大特色。金山嘴海鲜街、金山嘴海鲜美食城人气兴旺,有时甚至一座难求。截至2016年金山嘴渔村海鲜一条街店铺酒家已达到31家,在2017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海上渔村酒店8天就接待食客423桌,中午要翻台2至3次。

金山嘴十大海鲜特色菜已经形成品牌,令食客赞不绝口。海鲜特色美食背后还被赋予传说故事的内涵,如俗称雪菜莲婆汤的“沧海拾贝”等,美味的海鲜被赋予生动形象的故事,提供了餐桌谈资、饮食趣味和生活想象。

渔村的海鲜、海产品特产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物产资源。金山嘴渔村的海鲜摊位多达20个。摊位的海鲜来自近海捕捞,现捉现卖。游客可以在这里买到时令海鲜,各类鱼虾蟹类。除海鲜海产品外,渔村老街小吃也是重要的餐饮资源,如海棠糕、虾饼等特色渔家小吃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尝鲜。

3.2.3 景观资源

金山嘴渔村积极推动渔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着手渔村的硬件设施建设,建造了一批优秀的渔村景观。

渔村老街景观:2008年,金山嘴渔村对全村民房进行“白化”改造,2009年配合二级政府对金山嘴老街进行仿古改造,并在老街中入驻各类型商铺,马路上配套路灯,于是金山嘴渔村老街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景区主要游览景点。

祥鱼湖景观:位于金山嘴渔村中心湖的大地景观《金山嘴·祥鱼》是由上海金山嘴渔村和OMgarden首席团队共同打造的水上创意景观,占地约1公顷,它是由大地艺术家、渔村渔民、中外游客等首次创造性用创意水生植物“种”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大地祥鱼景观。大地景观《金山嘴·祥鱼》画面是由一对祥鱼和祥云组成。祥鱼艺术家们通过祥鱼放样、种植祥鱼等过程进行大地创作。这条集海文化、渔文化、妈祖文化为一体、见证从“上海最早的渔村”到“上海最后的渔村”的大地祥鱼,创作完成后成为金山嘴渔村最创意和震撼的人文景观。

码头观景台:在渔村海边码头修建的观景台,在这里游客可以远眺金山三岛,欣赏大海,感受大自然。观景台上修建的吴郡康城地域图讲述了上海在公元322年的繁华景象。游客可以一边欣赏壮阔的自然景观一边回想百年前吴郡康城的繁华。

3.2.4 娱乐休闲资源

金山嘴渔村在开发渔村特色的旅游景点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休闲元素,如在老街景区内设有酒吧、咖啡店、书吧、茶室和渔村旅游纪念品商店等。这些娱乐休闲资源吸引了各年龄层的游客在此休闲娱乐。

3.2.5 住宿资源

金山嘴渔村建造了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渔民客栈民宿,可以供游客选择。这些主题民宿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小渔村的“慢游、慢品、慢生活”。(如表3所示)

表3 金山嘴渔村特色客栈Tab.3 Featured Inn in the Jinshanzui fishing village

3.3 金山嘴渔村休闲渔业发展存在问题

3.3.1 渔文化应用层次较低

金山嘴渔村的与文化应用还停留在将文化内容展示给游客的阶段,而不是应用文化来吸引游客,形成自己的文化生态圈。如丹麦通过讲“美人鱼”故事打造滨海观光旅游,流传着“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的说法,运用美人鱼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了文化应用的层次。而游客通常是到金山嘴渔村观光的同时顺便参观其文化资源,而不是被其文化所吸引,内涵特色不够突出,发展层次依然比较低。

3.3.2 渔文化运用灵活性较弱

金山嘴渔村目前主要是依靠各类主题的小展馆向游客展示渔村文化,灵活运用性较弱。国内象山县在该方面做的比较好,象山县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浓厚的海洋文化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渔文化、象(吉祥)文化、丹(不老)文化等八大海洋特色文化[7]。象山县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海洋文化,实现了全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文化体验融合发展。将象山的传统渔民服饰、渔民号子和渔歌、渔村信仰、渔村婚嫁习俗、民间艺术竞技以及渔民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象山旅游景点中。利用象山的特色海洋文化资源举办开渔节等传统节庆活动,满足游客体验海洋文化、渔区民俗文化的愿景。金山嘴渔村在将渔文化具体运用到休闲渔业发展中的灵活性比较弱,游客了解渔村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

3.3.3 渔文化未形成独特品牌

金山嘴渔村拥有丰富的渔文化资源,但是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在游客中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像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其标志是一个金属大螃蟹雕塑,甚至其窨井盖上都有渔文化知识,形成自己强大而独特的品牌效应。金山嘴渔村也设计了自己的标志,一条跃出海面的大鱼,背上有一座山的标志,然而欠简洁明快,在标识国际化方面略显不足,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效应。

4 基于渔故事转化应用维度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

渔文化是休闲渔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渔故事是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山嘴渔村应当整合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渔故事来为当地的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动力。

4.1 以渔故事为源泉,着力提升渔村特色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文化特色,以各地特色渔故事为源泉,打造千人千面的特色渔村。从上海第一个渔村到如今上海最后一个渔村,金山嘴渔村获得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等多项称号。然而,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同质性很高,相互替代性很强。例如象山县的休闲渔村打造,对上海的休闲渔业就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和替代效应。金山嘴渔村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方面还有一定发展空间。金山嘴渔村可以以渔故事为背景,整体定位渔村的特色,以“海渔”文化为核心和灵魂,保留都市渔村,深挖海渔文化,融合文旅创意,将滨海休闲度假、海渔文化体验、海鲜餐饮美食等旅游元素有机融合,定位金山嘴渔村的特色发展。

4.2 以渔故事为核心,加强渔村品牌建设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文化产业的灵魂。立足长远,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是实现海洋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8]。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也要以各地特色渔故事为核心,通过建设自己的休闲渔业品牌来扩大影响力,达到吸引游客的效果。利用渔故事作为背景来增强金山嘴渔村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强金山嘴渔村的影响力。比如迪士尼乐园通过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的塑造以及围绕这些卡通人物的童话故事来打造整个迪士尼游乐园,使迪士尼品牌深入人心。在金山嘴渔村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故事与传说,如在夏朝(公元前2050年)时大禹派大将军颛雪东征,在此建立侯国——宁海国,他与其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指导先民治水开垦,农耕牧渔;到周康王前来巡视时,见到山上菊花盛开,满坡金黄,又见卧龙江绕山而过,融入茫茫海天一色中,不禁赞叹道:“大江似青龙戏水归大海,山顶上黄花满坡似金山”。这也可能是金山名字最早的来源。金山嘴渔村从古至今的悠悠历史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传说,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故事资源,并以其为核心来增强金山嘴渔村的品牌建设,扩大金山嘴渔村的辐射影响力。

4.3 以渔故事为引擎,升华消费特色内涵

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注重以渔故事为引擎,赋予景区内消费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拉动休闲渔业景区的消费,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带动景区经济发展,达到观光旅游与消费经济的双线发展。金山嘴渔村有着丰富的餐饮和特产资源,有着丰富的海鲜水产品、干货还有当地特色的各色小吃以及手工艺品,而海鲜菜品背后更是有丰富的传说故事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目前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海鲜水产品也只是在摊位售卖,手工艺品商店出现游客只看不买或者鲜有光顾的现象。所以金山嘴渔村在利用丰富的渔故事和渔村文化背景优化餐饮业和开发特产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挖掘渔故事赋予餐饮以及特产资源文化内涵与意义,将渔故事与餐饮和特产相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将会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游客购买意愿,促进景区经济发展。

4.4 以渔故事为亮点,开发体验节庆旅游

休闲渔业的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景区的特色体验活动和当地的特色旅游节庆,应当注重挖掘渔故事赋予景区活动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以达到游客对精神层面休闲的追求,提升休闲渔业的发展高度。金山嘴渔村景区面积比较小,游览项目有限,金山嘴渔村目前每年会举办一次海鲜节活动,但影响力远远不够。金山嘴渔村在今后应当努力将渔故事演变为节目,楔入旅游节庆活动中,与节庆活动相融合,将故事讲述楔入传统节日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及旅游活动等之中,“使故事传承日常化、生活化”或单独举办故事节。把讲渔故事、唱渔歌、喊渔民号子等列入常规表演目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活态地传承。同时开发一些游客亲身体验的活动,如赶海、渔具使用等,提高游客的亲身参与性,丰富景区活动内容,进而造成拉动效应,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来。同时,举办一些晚上的特色活动,以促进游客的留宿,拉动渔村餐饮业和民宿的发展。

4.5 以渔故事为素材,大力发展民间艺术

渔村丰富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绚烂的民族文化瑰宝,所以以渔故事为素材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可以加深休闲渔业的文化内涵达到吸引游客效应。金山嘴渔村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很多民间艺术家在此设有艺术工作室,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雕刻、绘画、雕塑等。将金山嘴渔村丰富的故事资源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将渔故事展现出来,一定会产生奇妙的共振。比如在景区内绘制渔故事内容的墙画,吸引游客驻足欣赏,以渔故事为素材来发展民间艺术,在传承艺术的同时,增强了游客了解渔村的兴趣。

5 结语

杭州湾畔的金山嘴渔村,是上海沿海最早,也是最后一个保留完整的渔村。金山嘴渔村景区的开发不仅将上海的历史保留了可贵的一隅,也使得上海特有的海洋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将金山嘴渔村丰富的渔故事资源充分的挖掘转化应用到休闲渔业中,金山嘴渔村可以进一步聚集人气,成为滨海旅游的高品质典范之一。从金山嘴渔村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终将步入文化挖掘阶段,渔故事的转化与应用将会是休闲渔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从渔故事的维度加深休闲渔业的文化内涵,加强休闲渔业品牌建设,营造吸引游客效应,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进行休闲渔业差异化发展。海洋文化与休闲渔业经济的互动发展必将推动中国休闲渔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猜你喜欢

渔村海鲜渔民
小渔村的变迁
西班牙海鲜饭
意大利五渔村
为什么浅海海鲜比深海多呢?
夏日小渔村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海鲜马拉松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美联社:你购买的海鲜可能来自渔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