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2018-10-17冯宇叶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8期
关键词:心搏存活心脏

冯宇 叶镱

心搏骤停是临床的常见及多发的心脏病, 多发生在院外,患者生存率极低, 为2%~11%[1]。CPR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常用方法, 能够重新建立人工血液循环, 降低致死率, CPR成功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 以往CPR成功的评判多通过观察患者心率、脉搏、血压等体征的变化进行判定, 但易受个人经验影响, 评判价值尚无确切, 甚至有误导可能。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通过监测唯一无创而快速准确的评估手段——PETCO2来判断对成人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的CPR质量和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以评估CPR有效性[2]。本研究探讨PETCO2监测在评估心搏骤停患者CPR质量及临床预后的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0例行CPR治疗的C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60.00%), 女 28 例 (40.00%);年龄 35~80 岁 , 平均年龄 (65.6±5.6)岁;病因:风湿性心脏病18例(25.7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27例(38.5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25.71%)、脑血管疾病5例(7.14%)、肺栓塞2例(2.86%)。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心搏骤停的诊断标准, 均为院内出现心搏骤停的成人患者, 可在3 min内实施CPR;②创伤致心搏骤停的患者;③排除血液类疾病、免疫类疾病、精神类疾病、感染类疾病以及肿瘤患者。

1.3 方法 按照2015年国际CPR指南中的操作流程在发病3 min内进行CPR和高级生命支持, 即经口气管插管和人工或者机械通气,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即终止继续心外按压,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此外, 在CPR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采用谊安VG70多参数中央监护仪监测PETCO2。

1.4 观察指标 将CPR成功患者设为成功组, CPR失败患者设为未成功组, 比较成功组与未成功组患者不同复苏时间(5、15、30 min)的PETCO2;将CPR成功患者根据临床预后(存活出院或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不同复苏时间(5、15、30 min)的PETCO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功组与未成功组不同复苏时间的PETCO2比较 70例行CPR治疗的CA患者共有8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CPR成功率为11.43%。CPR成功组患者复苏15、30 min的PETCO2均明显高于未成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随时间延长PETCO2逐渐增高。见表1。

2.2 存活组与死亡组不同复苏时间的PETCO2比较 8例CPR成功患者最终存活出院3例(37.5%), 死亡5例(62.5%)。存活组患者复苏15、30 min的PETCO2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随时间延长PETCO2逐渐增高。见表2。

表1 成功组与未成功组不同复苏时间的PETCO2比较(±s, mm Hg)

表1 成功组与未成功组不同复苏时间的PETCO2比较(±s, mm Hg)

注:与未成功组比较, a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复苏5 min 复苏15 min 复苏30 min成功组 8 10.66±2.44 28.67±3.25a 31.21±2.28a未成功组 62 10.40±3.08 12.75±2.28 9.15±3.53 t 0.229 17.672 17.158 P>0.05 <0.05 <0.05

表2 存活组与死亡组不同复苏时间的PETCO2比较( ±s, mm Hg)

表2 存活组与死亡组不同复苏时间的PETCO2比较( ±s, mm Hg)

注:与死亡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复苏5 min 复苏15 min 复苏30 min存活组 3 10.70±2.20 38.08±3.53a 44.96±2.46a死亡组 5 10.42±1.63 25.48±2.76 27.68±2.70 t 0.208 5.678 9.023 P>0.05 <0.05 <0.05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难以预测性的突发性疾病, 多采用CPR进行抢救, 如何及时、准确地监测心搏骤停患者的生理状态变化是指导救治操作和评价基础生命支持的效果的关键性课题[3-6]。侵入性手段连续心排血量检测和非侵入手段多普勒心超声检测来评估CPR有效性明显不太适用于病情危重的患者, 难于在临床上开展。研究表明, 心输出量与PETCO2存在相关性, 可通过监测PETCO2水平以预测自主循环恢复情况[7,8]。PETCO2是指每次呼气末常规出现的最高二氧化碳浓度, 能真实反映出患者的肺通气状况, 同时由于其水平与心排血量、回流入右心的血流量存在相关性[9], PETCO2监测也能间接反映心排血量, 是一种无创、准确、迅速、简便的检测手段, 被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作为评估CPR有效性的检测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CPR成功组患者复苏15、30 min的PETCO2均明显高于未成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随时间延长PETCO2逐渐增高。存活组患者复苏15、30 min的PETCO2均明显高于死亡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随时间延长PETCO2逐渐增高。提示CPR过程中PETCO2水平可作为CPR成功早期评价指标, 同时在预测临床预后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 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美国心脏学会发布CPR质量共识声明, 将PETCO2>20 mm Hg 作为CPR 的目标,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将PETCO2<10 mm Hg 作为 CPR 20 min 的插管患者终止 CPR 的因素之一[10]。

综上所述, PETCO2监测在评估心搏骤停患者CPR质量及临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PR过程中PETCO2水平越高, 提示CPR质量及临床预后越好。

猜你喜欢

心搏存活心脏
10秒钟之内的决断(上)
——心搏骤停的漏诊
心脏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心电图心博识别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突然倒地怎么办?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