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校精准资助新思路

2018-10-16胡江涛张巍李勃含李诗雨杨佩萱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29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资助精准

胡江涛 张巍 李勃含 李诗雨 杨佩萱

当今时代,“精准化理念”已成为了各行各业流行的关键词,医疗行业的精准医学,教育工作的精准资助,以及社会脱贫攻坚战中的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本文主要着手于教育行业的“精准资助”,要做好高校的“精准资助”,应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着手,推动资助工作精准化的新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大社会背景下,教育行业的精准资助自然成为高校的资助工作研究重点。这种新型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资助模式,由传统的大水漫灌改变为精准滴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需要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识别,深入了解,根据学生需求对其进行点对点的精准帮扶,并且通过监督反馈,大数据的应用来对受助学生实现动态和精准管理。

精准识别,这是精准资助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贫困学生识别出来,识别方式应以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明确相应的识别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基本流程是学生本人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递交家庭所在地乡镇及乡镇以上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然后经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查学校审查三级共同审核。而在这个认定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校缺乏对学生情况的深人了解,各生源地的民政部門对于学生家庭困难情况确认责任不明晰,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感恩意识淡泊,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违背了学生贫困资助的初衷。那么该如何进行精准识别呢?

1.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确定本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指导标准,高校等培养单位要根据指导标准确定具体的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目前对认定困难额度的标准、认定小组产生办法、认定的程序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细则,造成各高校在具体操作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尽快确定具体全面的认定标准是关键。

2.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网络扶贫行动”如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为决胜全面小康增添助力。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利用“智慧助困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自动生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议名单,并智能匹配个性化的资助方案。而中科大的“隐形资助”则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学生打生活补助。

大数据实现了资助对象的精准、资金发放的精准,因此成为高校精准扶贫的利器。

精准帮扶,这是精准资助的关键

贫困学生群体识别后,要讲方法、讲原则、讲细节,从经济,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多维度的确保资助措施和效果落实到人。

1、在数据指导下进行精准的经济帮扶

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根据研究需要,对山西医科大学2009-2013级不同专业(临床、影像、麻醉、法医、护理、口腔、预防等)的大学生消费状况和勤工助学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正式调研阶段共回收消费问卷6204份,勤工助学问卷6066份。

以下为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于学生对生活费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18.7%认为每月拥有的生活费勉强满足需要。62.6%认为刚好适合。24.6%认为绰绰有余。3.7%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我校贫困资助的学生覆盖率在20%-25%间较为合理,其中3%-5%的同学需要特别资助。学生对于大学勤工助学的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66.4%认为勤工助学非常有必要;35.7%认为可有可无;4.4%认为没有必要;3.1%认为其他。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关注点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28.9%关注工作时间;42.3%关注工作性质;21.2%关注工作报酬;4.8%关注工作地点;1.8%关注其他。学生做兼职的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40.9%在假期兼职;28.3%在平常课余时间;29.2%不确定。学生理想的工资(每天)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6.4%认为30-40元23%认为40-60元;34.2%认为50-60元;36.2%认为更多。学生得知工作讯息的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27.3%学生得知工作讯息通过校内小广告;41%通过同学介绍;12.4%通过从网络得知;18.9%通过其他方式。学生最想做哪种勤工助学工作(校内)的调查结果显示:65.7%选择图书馆;16.3%选择部门助岗;7.7%选择后勤工作;9.9%选择其他。学生最想做哪种勤工助学工作(校外)的调查结果显示:7.1%学生选择促销;9.7%选择服务生;34.2%选择家教;41.8%选择公司实践;6.8%选择其他。对于校内勤工助学不足的调查结果显示:25.4%学生认为薪酬太低;30%认为真正实践过少;23.5%认为自主决定权太小工作枯燥;11.1%认为没有不足处;9.5%认为其他。对于学校勤工助学市场健全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4.9%学生认为很安全;49.4%认为大体情况较好;35.6%认为很不健全;9%学生认为其他。

综上研究数据发现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很有必要,60%左右同学都参加过勤工助学,对于勤工助学学生更关注工作性质和时间。就工作性质而言,校内工作60%~70%学生愿意选择图书馆,校外工作40%左右学生愿意选择公司实践,30%~0%学生愿意选择家教。就工作时间而言40%学生在假期兼职,近30%学生在课余时间。学生得知工作讯息41%经同学介绍,27%通过校内小广告。理想工资90%以上学生认为40元以上每小时。除此之外勤工助学也有不足之处,如真正实践过少,学生自主决定权小,薪酬低……另外有30-34%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市场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学校可以以数据为依据,科学的指导勤工助学这一实践工作的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状态等都可以体现在数据上并被保存下来,如课程学习情况、校园卡使用情况、网购消费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定期生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画像,得到每个学生的贫困指数,然后据此分类评估,分析出他们的日常消费等行为习惯。教育管理者可以根据得到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开展临时困难补助或勤工助学,因材施教、服务其成长成才。

大数据分析法是对传统的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重要补充,通过大数据对贫困进行多维度的描述,对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将精神帮扶同经济帮扶相结合

扶贫先扶志,习近平强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的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

3、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高校办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资助工作同样要坚持德育为先,经济资助只是手段,德育才是目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态度:61.9%的同学认为“勤俭节约”完全是一币璞德,永远不会过时。2.7%的同学认为现在已经过时。32.4%的同学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提倡。2.6%的同学没想过。由此可见,30%~40%的同学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故高校必须坚持不懈的抓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诚信感恩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高校文化素质软实力的提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精准资助工作的现在和未来,这种文化的渗透会体现在精准资助的方方面面。

精准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对资助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对重大资助项目实现阳光管理,工作高效、管理高效。

1、加强资助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校辅导员作为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主要操作人员,应全面掌握资助政策、明确资助流程,将资助政策讲透,让受助学生了解资助要求,让资助资金真正发揮实际的效用,确保资助的育人效果;另外在选择民主评议小组人员时,要本着严谨的态度,明确对于评议小组人员的要求,界定评议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施加一定的压力,确保公平公正[5]

2、建立长效机制,进行后续教育。

针对资助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进行后续教育即感恩诚信教育。一方面,通过宣讲先进受助学生感恩回报典型事迹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建立诚信考核制度,资助管理部门制定严格规程,设置专人指导和监督学生资助申报的全过程,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的不诚信行为。

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和资助数字化平台。

管理人员要更新学生最新情况,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资助数字化平台可以提高资助工作的运转效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个人用户端提交各类资助申请,辅导员院系学校逐级审核。同时也可以在资助平台进行资助名单的公示,确保各环节的透明公平公正。

精准化理念是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基本理念,无论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还是精准考核,其核心就是精准化,应该体现在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应将育人渗透到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