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

2018-10-16王玲

学周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农村教学对策建议学困生

王玲

摘 要:教育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学科都存在着“学困生”这一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识字、认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社交能力的关键时期,文字和语句的掌握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十分关键。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其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产生了一批“学困生”,学校在教学中有着不能推卸的责任。笔者将结合调研及教学经验,从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学;小学语文;学困生;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0-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0.031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个人成长不能脱离的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影响也十分重要,不同家庭对学生认知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有不同的方向。在上小学之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对学生启蒙时期。在笔者观察走访中发现,“学困生”家庭往往存在这几点共性:第一,家庭结构因素影响。很多“学困生”父母都是长期打工在外,或者经营较忙,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隔辈人带孩子。这种情况会造成两点问题,农村年长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幼儿的教育能力有限,并且,学生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教育沟通方式欠缺;第二,家庭观念因素。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对学生学习状况不了解,对学生期盼过高,给学生带来较重的压力或者负担,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对学生学习要求较低,,学生自然对自己要求降低;第三,家长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学生学习完全托付给学校,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依赖,学生回家后的巩固学习属于空白。

(二)学校教学因素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应试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过渡阶段,依旧存在重成绩、轻素质的问题。农村学校压力较大,更希望能够培养出高分学生,忽视了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课堂上对优秀学生的重视度高于“学困生”,“学困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教育鼓励方式不针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除此之外,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和能力及教师教学方式与城市学校依旧存在差距,学生本身因素受限,再加之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形式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吸收的内容不多,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实质。

(三)学生能力因素

农村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其他学生,久而久之,漏洞越来越大。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名语文“学困生”,就是因为在学拼音的阶段耽误几堂课,没有学好,基础没有打扎实,导致现在识字过程困难,识字量少,阅读能力较差,如果再不进行补救,高年级阶段,就会更加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很多“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气,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写字潦草,做作业应付了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

(一)增强学生自信,脱掉“学困生”帽子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其实本课题中的“学困生”很明显就是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特殊划分,这种划分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失去自信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会被受打击。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学习成绩相似的两组学生,一组加以鼓励教学,一组按照往常形式教学,鼓励教学的学生成绩有所提升,学习热情增加。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哪个学生是“学困生”,哪个学生受老师喜欢。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采取鼓励手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潜力。例如,教师注意到学生识字能力较弱,可以针对的分析学生哪一环节出现问题,是对拼音记忆能力较差还是对生字的记忆能力较弱,对这些学生加以鼓励,帮助他们记忆,并且在确定学生掌握的情况下,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构建家长沟通平台,及时与家长信息共享

家庭教育对教师教学很重要,家长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着影响作用,教师应当与家长建立起及时、有效的沟通平台。由于农村务工与城市工作存在区别,家长很多都外出务工或没有时间。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互联网等方式多与家长沟通,首先让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普及一些教育方式,学生回到家后,虽然没有父母陪伴,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护。并且可以适当定期不定期对家庭进行走访,送给家长一些读物或者学习工具,使孩子在家也同样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丰富教学内容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教学局限性性对于城市较大,在硬件设施配置、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事物和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或多或少不及城市教学。因此,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潜能,把学习形式和内容进行突破。首先,教师应当拥有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及时的教学咨询,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语文教学关乎时事热点,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也可以将生活内容与教学联系。例如,学习古诗,就可以将古诗中描绘的景象利用多媒体展现,如果没有多媒体,利用地域优势,农村自然风土较浓,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周边事物,当学习贺知章的《咏柳》,就可以让学生观察春天柳树的样子,学到《咏鹅》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周边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样,教师既可以借助周边事物增强教学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困生”而言,结合生活的学习,能够让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一步一步地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困境,起到彻底的转化。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影響很大,父母再忙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校教师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学习自信,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文字的学习要从起步阶段打扎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重成绩、轻素质,让学生在兴趣的催动下,从生活细节学习语文,对语文产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周小华,马华.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以甘肃省G县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8(1).

[2] 张洁.学科教学知识视角下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

[责任编辑 万淑蕊]

猜你喜欢

农村教学对策建议学困生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