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科研谨防九种错误的价值观

2018-10-16娄小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育科研误区价值观

娄小明

[摘 要]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对科研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要防止崇洋媚外论、大学科研论、科研无用论、理性研究无用论、研究范围论、选题泛化论、名人效应论、理论高低论、科研无时间论等九种错误的价值观。

[关键词] 教育科研;价值观;误区

经常听到某些媒体、部门、教师发出针对教育科研的负面言论,产生了較大影响。究其根本,是不正确的价值观造成的。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国外中小学教师不做课题(国外的就是合理的吗)

某领导谈到我国当前教育科研的现状,认为国外中小学教师并不做课题研究研究,得出国内教室也不需要做科研,上好课才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并举例道,美国“最美教师”获得者雷夫在我国举行的巡回讲座中,针对一位教师的提问回答道,在美国教师一般不做课题研究。顿时,台下掌声一片,并爆发出一片饱含无限憧憬的惊叹声……很显然这些论断的前提是,国外的教育就是合理的。诚然,西方某些国家拥有先进的教育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成果,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然而学习并不是一味地模仿,甚至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做课题研究(教研活动)是我们国家的特色,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根据报道,上海连续两年取得pisa考试第一名后,一些国外教育团体来学习经验,发现中国教师与众不同之处,是经常聚集在一起研讨课堂教学。由此可见,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而且,国外教师也并不是不做研究,新加坡学校也会组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也研究课堂教学模式,设置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当然,教师们为什么怕做课题?那是因为某些学校要求教师人人做课题,使课题脱离了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很大的工作负担。所以,因为国外教师不做课题,推导出中国教师不应该做课题是不合理的,那是某些人消极学习国外教育经验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思想作用下的产物。

二、教育科研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工作),不是小学教师的事情(小学教师做不了研究吗)

的确在我国存在着课题一统天下的现象,课题研究被拔高到至上无比的地位:职称晋升需要课题,骨干评比需要课题,学校考核需要课题。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每年立项的省级课题就有数千项,但是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却寥寥无几。于是有些专家疾呼,教师不需要做课题,安安心心教好书就可以了。然而这又是一个悖论。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小学教师课题出不了成果?是因为大部分课题缺少理论指导,成为一些经验的碎片而零落消散。为什么那么多的高校专家组织的基础教育研究出不了成果?那是因为大多数研究缺乏实践依据,成为一些空洞的理论,而难以运用再生。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是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存在的较大问题。再来看看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题,什么翻转课堂、大数据分析、生态教育等概念满天飞,课堂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没人关注。科研现场会、微信推送、成果发布等活动轰轰烈烈,但是课堂教学、学生问题、作业批改却被扫出课题研究的大门……这样的科研状态,成就了教育的名利场,而告别了师生的象牙塔。试问,这样的课题教师会做吗,能够做出成果来吗?其实,教师做课题是焉?教师不做课题非焉?这不需要某些行政部门去强行规定。让想做课题研究的教师做研究,让不想做课题研究的不做研究,都是一种合理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吗?

三、会写论文与好教师无关(充分条件就是必要条件吗)

经常听到某些媒体报道,某地降低论文在教师职称考评中的分量。听到某些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拍着胸脯宣告,“本人从不写论文!”或者某些人指着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大声说,“你看,他也不会写论文。”他们的论点归结为,“好教师不一定会写论文!”然而,当这种论调日趋高涨的时候,这个论点渐渐被转化为“好教师与会写论文无关”。诚然,这样的观点有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之嫌。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好教师,有些教师能够教出“高分”学生,但是如果不能反思,不能超越学科界限,不能抓住教学本质,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因此他的宣言不具有说服力。某些深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可能已经把握了教育的真谛,或者对教育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或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用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如果这样的优秀教师能够通过论文提升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经验,岂不更好。毕竟教育世界是包罗万象的,存在会写论文的好老师,也存在着会写论文的差老师,有不会写论文的好老师,也有不会写论文的差老师。但是论文能够把一名差老师变成一名好老师,把一名好老师变得更加优秀,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笔者认同好教师不一定会写论文的观点,但是不认同好教师与会写论文无关的观点。

四、一线教师不适合写理论性文章(实践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截然两分吗)

这样的论点表面上看来很合理,但是现实非常“骨感”。如果课题题目没有扯上“适合教育”“学科素养”“后现代思想”等有深度的理论,很可能会名落孙山。如果论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很可能会落选。然而,理论的确不是中小学教师的强项,这为大家所纠结。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文章就是以实践为主的,但是并没有停留在具体经验的层面上,而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检验这些实践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所以他的很多做法都是“正确”的,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缺少深度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难以成立的。教师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去运用理论,创新理论,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一线教师适合写怎样的文章,不需要别人来说,适合教师的能力就行。相反,我们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太注重“务虚”,我们的科研评价权太倾向于高校专家,我们的论文太注重“规范”……这些现象左右了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表达形式。很显然,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放到当前的论文评比中,是很难获奖的,甚至会被专家斥之为“格式不规范”。这难道不是专家的问题,反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问题不成?

五、教师课题选题范围应该小一些(课题该大还是小)

当前一些教师的课题的确太“大”了。有这样一件事情,某位老师立项了一个全省重点课题,到中期汇报的时候他“焦虑”了,对学校教育现象进行大数据分析,没有资金、技术、平台、理论……这个课题怎么都做不下去。其实,这样的课题有很多,题目太大,超过了主持人的能力和条件。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课题能够立项呢?是专家喜欢,能够解决教育的重大问题。是教师喜欢,先立项再说。于是,大量的课题只是给专家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便中途夭折了。于是乎,问题还是问题,难点依然是难点。有些专家于是建议老师选题范围“小”一些,推出了“微研究”这种方式?笔者也曾经担任过评委,发现很多教师的课题太“小”了,甚至是自己的一孔之见而难免错误。这样的研究难有推广价值,也缺少了研究意义。因此,教师课题应该是大还是小,应该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打妖怪就好。要能大能小,既需要大中见小,也需要小中见大。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是大还是小?根据李老师的研究经历,可能起点是低的,但是延续了一辈子。可能研究范围是小的,但是研究的境界是大的。大小不是问题,能否研究才是大问题。

六、好的选题一定会产生好的成果(一切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吗)

这个论点没有在媒体明确宣讲,但是在实际却是存在的。很多课题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缺少了一个美好的结果。看看我们多少项课题立项,但是出了多少研究成果,为什么效率这么低呢?看看我们的选拔程序:首先是区选一批,然后是大市一批,最后是省一批……能够确保好课题都选进来了吗?重点学校要课题,骨干教师要课题、重大项目要课题……课题的范围被限制了。专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比“高大全”,谁的题目高深、宏观、全面,谁就有可能入选。其实,这些课题可行吗?有用吗?合理吗……专家不一定看得出来……再加上,我们的课题结题成功率居高不下,但是却难以推广。造成了教师们的价值取向,只要课题立项,就成功了一半……其实,并非一切教育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某些选题正确的课题并不一定适合研究。而教育科研管理远没有这样复杂。只要把课题研究的评比顺序倒过来就可以。教师可以先自己做,然后根据成果确定课题是否立项,是否结题。也许,课题研究的过程本来就是这样的。哲学家胡塞尔毕业后一直为自己的教职担忧,后来出版了专著《纯粹现象学导论》,才奠定了自己的研究地位。这难道不说明问题吗?

七、名家说的就是对的(教育理念谁说了算)

某位名家在博客中写道,班主任都是培养“汉奸”的元凶。于是,某些教师就在论文中表示赞同。某位教授在媒体中说,课程内容比课程方法更重要。于是,教育界就开展了课程内容唯上的研讨。某位教育家曾经写道,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于是,某些地区就出台了向教师问责的制度……我们在教育研究中存在“名家至上”的习惯性思维。其实,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种观点是一时之气话,明白人一眼就能看清。在第二种论点中,该教授举例,只有先确定旅行目标,才能选择相应的旅行方式。然而,反例也是充分的,即拥有怎样的旅行方式,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旅行目标。第三种论点,我们要联系作者的论述的语境,而不能拘于一隅,以偏概全,甚至拉虎皮扯大旗,歪曲教育事实。由此可见,名家的言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唯名家是从,只能造成我们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失。这是不符合教育科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

八、理论先找国外再找国内,先找古代再找现代(理论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育专家的论文写作讲座,谈到理论引用的以上诀窍。我再翻看某些重量级的杂志引文,果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的确,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育理论比国内丰富。再加上我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历史,是在参照西方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国家的一些教育论文,也是按照西方的格式进行撰写的。然而这并不表明,中国的教育理論就不如西方。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的教育,本应该带有中国特色。然而在我们的理论界存在着这种自卑的现象,一会儿套搬某某课程,一会儿借鉴翻转课堂,而忽视我国的传统和当代的现实。教育理论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适合我们的教育现实,都可以进行借鉴。如果违反了教育的原则,也需要勇敢抛弃。

九、中小学教师没有时间做研究(研究不是日常工作吗)

有些老师常常向我抱怨,工作量太大,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做研究。我会说,这的确是个问题,你可以研究一下。其实,有些教师没有把研究的方向找准,什么研究剖宫产孩子的智力,什么研究教育的生态,什么研究某个教学流派……挖空心思,另辟蹊径,当然会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有些管理者没有正确引导,既要网络发布,又要论文发表,还要开设公开课……让老师们凭空多做了很多事情。其实,研究就是一种工作的方式,备课、上课、辅导学生、课后娱乐,等等,只要教师运用得到,都可以成就一种有意义的研究方式。管建刚老师自身爱写作,引导孩子创办班级小报,并组织学生向报社投稿……最后学生教育质量提高了,写作活动丰富了,班级小报数量变多了……自然而然,管老师的教学理论也见长了,影响力也变大了。这样的研究很轻松、很快乐、很有用。管老师乐此不疲,感觉并没有白花时间。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虚不是,实也不是;大不是,小也不是;多不是,少也不是……唯有“适合”才是,适合的科研需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去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科研误区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浅析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中的不正之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