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汉语言文学功底对新闻写作的作用

2018-10-15刘新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功底汉语言文学

刘新

摘要:本文以新闻写作为研究视角,针对汉语言文学功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展开分析讨论,期待为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写作能力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功底;新闻写作

汉语言文学是一种文化,是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形成的,是以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为群众基础产生并发展的。新闻的作用就是对群众中的事件进行还原,将真实发生在群众中的事情以文字的方式传递给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各类事情。所以,汉语言文学功底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丰富新闻稿件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夯实自身的汉语言文学功底,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基础功底对于新闻写作的作用

(一)生活化汉语言提升新闻传播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影响着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闻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汉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果,同时可以提高新闻事件的分析功能,进而使得群众更加深入的理解新闻事件的本真,从而达到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所以在确保新闻写作对生活化汉语言应用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汉语言的精准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新闻内容严谨准确的要求,同时可以更加理性而客观的反映事件的真相,进而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引发受众的深思与讨论。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是新时期新闻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新闻影响力与传播率的重要条件。

(二)精准化汉语言提升新闻严谨性

新闻生产要贴近新闻现实,其与文学创作不同,不能过分的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要客观真实的反映新闻事件。这就要求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新闻内容具备科学性与严谨性,从而也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去精准的使用汉语言。新闻是汉语言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形式之一,通过对精准化汉语言的应用,可以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简洁客观,同时还可以有效汲取汉语言文化的精髓,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真实、可靠。实际上,在复杂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严格把关,进而提高语言应用的严谨性,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所传达出的思想更加明确,不会对受众产生误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新闻的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主要载体,所以在网络中过激评论、网络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新闻平台以及新闻工作者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开始使用不规范、不严谨的网络词汇,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融入诸多夸张与渲染的成分,虽然可以博得受众的眼球,但是却在无形当中误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与分析,这是极大的社会危害。通过对精准性汉语言的应用,可以使得新闻工作者笔下的新闻报道真实客观,这符合新闻的属性与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阅读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是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的过程,通过对精准化语言的运用,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规范语言习惯,进而实现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对于提高全体人民文化素质以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都都发挥重要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一)准确应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从汉语言应用这一角度来看,应该切实保证语言的敏感性,从而满足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需要,进而有效规避一些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低级错误,如基础的语法错误等等。汉语言文化从汉民族诞生之日开始就已经存在,所以汉语言文化是源远流长、流芳百世的,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语言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与语法规则。尽管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复杂,但是其中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如果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不注意对基础语法知识的应用,势必会导致一些基础错误的出现,这样就会使得新闻报道对受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举例来讲,某电视台在报道春运相关新闻的过程中,对于新闻稿的表述为:春节已经临近,XX火车站的乘客出现了迅猛增大的情况。显然,在这篇新闻稿当中,对于语言的运用是不够规范的,乘客的数量是可以增大的,但是乘客是不会出现增大的情况,所以这篇新闻稿的表述不够清晰,在其中存在着语言应用过程中的基础性错误。

再如某电视台针对气温情况的新闻稿为:XX市在当月的22号达到了该地区的历史最高的气温。在这一句新闻稿当中,明显存在着语言重复的情况,这就会使得新闻报道的严谨性缺失,容易让听众产生误解。

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习和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夯实自身的语言应用功底与能力,进而在新闻写作的时候可以做到严谨、精确,从提高新闻信息的敏感性,提升新闻信息的影响力。

(二)以汉语言文学凸显新闻的原创性

追求新闻的原创性始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在攥写新闻稿的过程中切记不可以随波逐流,应该让自己的观点融合到新闻报道当中,这也就凸显出了汉语言灵活应用的关键性。对于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来讲,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整体质量,应该尽量规避那些使用过于频繁的词汇,尽量应用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词汇,同时还要融合更加新颖的素材,使得汉语言文化在新闻稿件中得到灵活的使用,进而凸显新闻内容的原创性。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突破自身的束缚与桎梏,有针对性的去拓宽自身的词汇量,进而提高新闻写作的综合能力。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利用同义词去替代,进而凸显出新闻报道的新颖与创新特点。基于此,新形势下的新闻写作工作者,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学习,进一步夯实汉语言文学功底,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将汉语言文学元素融入到新闻写作中

新闻写作不仅要求将新闻事件客观真实的表述出来,同时要追求文字形式上的美感,达到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带入功能。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语言干瘪、词汇老套,就不能让读者或者听众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情景,进而也就失去了新闻传播的价值。夏衍曾讲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为丰富、最为优美的语言。纵观我国文学发展历程,知名作家都是在语言上千锤百炼,进而呈现出文学性、艺术性的文学佳作。作为新时期的新闻生产者,应该意识到新闻写作不仅是编辑新闻的过程,更是文学创作的过程。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中汲取精髓,在众多文学名著中吸收精华,从而实现自身新闻写作能力的升华与蜕变,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成就新闻报道的特殊魅力。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文学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如果缺少了文学的熏染,文字表达将会是苍白的、单薄的。古典文学对于新闻写作来讲,不仅仅是直接的引用,也可以适当的更改,进而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与文学艺术价值。例如,新闻标题的拟定,就可以通过古典文学去寻找灵感,还曾记得在《中国青年报》上曾经刊登过一则反映教育机构收费现象的新闻,这则新闻的标题为“开学时节费纷纷,学生家长欲断魂”,很明显作者在拟定这一标题的时候引用了著名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通过对这一名句的适当改动,快速的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使得新闻标题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非常生动的表达出了教育机构乱收费现象的严重性。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很多名篇佳句都体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這对于新时期新闻工作者来讲都具备很好的教育意义,也值得新闻工作者去借鉴,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在报道名人轶事的新闻中就可以引用,在《史记》中的诸多名句都可以应用到人物评论新闻写作当中。这就要求现代新闻工作者一定要饱读诗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更好的服务于新闻写作。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功底可以提高新闻写作的客观性、真实性,可以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情感,可以提升新闻稿件的艺术价值与感染力。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当代新闻工作者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功底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艺涵.浅谈汉语言文学基础对新闻写作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8,10 (18):32-33.

[2]谭蔚之.浅谈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写作[J].中国培训,2017 (04):264+266.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功底汉语言文学
文化传承离不开扎实深厚的“功底”
“余派”创造的成功经验
专业编辑自身“功底”彰显的作用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女性获奖者作品对英语专业新闻写作的启示
我们班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