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猜想奠定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

2018-10-13王瑜

甘肃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猜想数学教学思维

王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猜想;思维;发展;“三角形的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3—0125—01

构建高效课堂,是推进教学方式转变、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举措。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努力落实 “知识、方法、能力”的高效课堂构建思路,在课堂中通过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率和探究深度,通过高阶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构建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同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疑惑、困难,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猜想、验证等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

教学思考: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学习,学生将面临几个困难:首先,在小学阶段,学生是第一次面临数学猜想,如果让他们盲目进行,那么猜想的价值就会降低;其次,让学生主动想到通过撕拼学具进行研究学习是有困难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方式;第三,由于操作活动产生的误差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结论产生怀疑,教师需要用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结论,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一、操作拼摆,产生“有效猜想”

从最熟悉的三角板入手,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板拼成新的三角形,借助交互式白板的探照灯功能进行展示(课件播放视频),通过计算这几个比较特殊的三角形内角和(课件、板书),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三角形形状不同,每个内角的度数也不同,可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从而引发学生的两次猜想:

1.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会不会也都一样呢?(课件)

2.如果一样,可能会是多少度?

评析:如果直接让学生针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猜想,学生会感到茫然,没有方向。为了进行有效的数学猜想,那就必须为猜想提供依据。因此,让学生分两步进行猜想。

二、多重验证,突破常规

“验证猜想”是学习活动的重、难点,因为需要学生打破常规,通过进行“破坏性学习”推进思维。为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并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准确的结论,笔者将此环节分为三步:

第一步:量角求和,初步验证。

在学生产生猜想之后,笔者将课堂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明确目标的数学探究活动——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板书:?)

紧接着,学生利用学具中的各类三角形,进行小组合作、操作验证。

评析:从“内角和”的含义入手,学生很自然地想到量角求和,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也是他们内心最认可的验证方法,从这里入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步:动手撕拼,再次验证。

通过大量数据的对比,让学生感觉到:虽然三角形的形状不同,但内角和都接近我们的猜想——180°。可是因为测量有误差,导致数据结果并不统一,所以“180°”的结论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引出“撕、拼”的验证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用破坏学具的方式进行问题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在这里由笔者进行“撕、拼”方法的操作演示,并通过用量角器测量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着提问:“你认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求和的本质:把三个角合并也就是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随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感受 “撕、拼”方法的便捷、直观。

评析:这个环节以验证猜想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感知“量角求和”这个“数”的方法与“动手撕拼” “形”的方法相结合,实现了验证过程的“数形统一”,这样为学生在初中深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奠定了基础,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随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很容易产生误差,所以为了形成比较准确、肯定的結论,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第三步。

第三步:准确测量,形成结论。

为了消除误差带给我们对于结论的不确定性,在课堂中笔者引入了几何画板。通过随机测量、快速求和,并利用白板的交互性,让学生随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得到一个准确而且肯定的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评析:利用几何画板,一方面增强了结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实现了师板互动、生板互动,体现了交互式白板的强互动性优势,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研究态度。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猜想数学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