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化课堂已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8-10-13刘志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刘志英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68-02

《道德与法治》是刚推出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它源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新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包容、平等的价值观。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体现了儿童审美需求的呈现方式,突出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力求从生活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活动教学法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在实际操作中,其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注重体验,促进交流等优势为课堂增色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我个人在这两年里伴随了这一门学科的改革,多次的网络培训,现场学习,课例观摩等,使得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新教材可以让课堂更具有生活化,趣味化;孩子们也特别感兴趣。

一、以文本为依据,提高认知能力

文本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实现对个体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新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视觉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使学生从文本的认识中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

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我们有精神”时,苏老师设计了三个文本认知活动。

活动一:情景感知活动。

播放天安门广场国旗班升国旗和星期一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以及文本中升旗时学生表现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升旗时每个人展示的精神风貌。这一活动,学生认识到升旗是庄严而肃穆的时刻,每个人都必须提起精神,并养成这一好习惯。

活动二:合作学习活动。

四人小组学习文本中读书、唱歌、作答时学生的精神风貌,还有听讲、作业、课外活动等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认知怎样做才有精神。这样,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有精神是每个人校内外学习活动时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行为。

活动三:讨论辨析活动。

学生讨论文本中上课、上学、放学时学生的表现,分辨如何做才有精神,怎样做是没精神。这样依据文本内容为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让学生尽早努力适应制度,更好更快地走向自理、自律、自觉和自主。

二、以游戏促感悟,提高辨析能力

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必须从分析他们的游戏活动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组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游戏活动,避免了枯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领悟规则,明白道理。

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我不拖拉”时,李老师设计的三个游戏领悟活动。

活动一:四人小组表演“拖拉一下没关系吗”的活动。即三分钟写15个字的游戏,3个同学抓紧时间顺利完成任务,一个同学认为拖拉一下没关系,结果不能按时完成并出现写错别字和写得不端正的情况。这样,活生生的游戏表演,使学生明白了:必须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

活动二:速背儿歌《和拖拉说再见》。教材中采用了儿歌童谣的表达方式,儿歌童谣简明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以速背儿歌把洗漱、吃饭、到校、完成作业等安排恰当,时间把握准,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活动三:辨别头像分男女。李老师在课堂出示课文中“不马虎的办法很多”的头像课件,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女生头像和个数,找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办法:办法①按顺序找,不要东找找,西找找。办法②找到一个做一个记号。办法③回头“望”,认真从头到末地检查,看有没有漏,有没有重复算。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找得又快又准,还善于总结方法,分享方法,明白了做事要认真、细致的道理。以游戏激活课堂气氛,提高了孩子们的辨析能力,真不愧是灵丹妙药。

三、以体验为目的,提高生活能力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理解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较薄弱等特点,在教学时组织开展行为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和情感提升的同时,实现道德的和谐发展。马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干点家务活”时,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二:“学做小家务”活动,马老师邀请一个学生到台前学抹桌子,并给这个学生一条湿抹布,一条干抹布。请他一边做一边说,其他同学留心观察他的动作和认真听他的描述,接着请另外一个同学到台前检查点评。一个已读一年级的孩子只会擦桌子是远远不够的,马老师旨在孩子们能在课堂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家务活,所以,又邀请两位同学到台前学着扫地。刚开始,有一个同学确实一点都不会扫,经过马老师耐心的指导,亲自手把手示范,到最后,他扫得又快又好。随后,马老师还补充视频材料:《怎样才能把地扫干净》,大大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强烈愿望。

体验三: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剥蒜头,摘豌豆亲身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后,请学生谈感受,学生由于有了体验,感受就深了,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有的说“剥蒜头是件很难的事!”有的说“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我爱他们!”有的说“我以后要经常做,减轻妈妈的负担。”马老师顺势而导,说:“所以呀,孩子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做的家务活要经常做,不会做的要学着做。这样才是爸妈的好帮手哦。”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

四、以演习为途径,提高解决能力

生活是日常的、鲜活的,它很难完全按照计划来展开。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中的现场模拟演习,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震慑作用,比说教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我趁着学校开展校车安全演习之际,向学校申请带领一年级全体师生进行观摩,并事前向孩子们提出要求:(1)认真观看大哥哥、大姐姐们在坐车时遇到突发情况是怎样做的?(2)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3)观看演习后有什么感受?

由于孩子们有了耳闻目睹的体验,他们的感受就非同一般,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读又怎能收到如此效果呢?

再如,每逢学校开展火警演习时,我都会跟负责老师沟通,特意安排一、二年级学生加入演习当中,回来后,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收获。孩子们滔滔不绝,说“遇到火警要淡定,不能慌张。”“遇到火灾时要拨打火警电话119。”“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弓着腰,不要说话,以免浓烟会呛着自己,会窒息的。”“消防叔叔还说,遇到火灾时,不能坐电梯,要走楼梯。”……你瞧,有了孩子们的总结汇报,老师们轻轻松松就能让孩子们掌握了那么多技能。

还有学校的大型防震演习,也是不错的一个学习体验机会。

我们虽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演习经历,让他们获得预备知识技能与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妥善处理,解决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切切实实地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紐带和桥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体验学中学习,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样,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刺激了他们的好学神经。对教师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