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北方言词语文化心理研究

2018-10-13赵越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

【摘要】分析辽北方言中词语的贬词褒化现象和中性词贬化现象分别举例加以阐释,并分析其特征规律和产生原因,以探求辽北方言词语色彩的独特文化心理。

【关键词】辽北方言 语义色彩 文化心理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辽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语言表达能力提升”(JG17DB285);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方言和普通话双言者语言认知机制与优势研究(L17CYY006);辽宁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自创大连旅游信息公众号同对外汉语微课推广研究(201710165000204);辽宁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山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汉语方言词汇的保护与传承——以辽西方言词汇为例(201710165000377);辽宁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外汉语微信课堂与语伴互助平台的开发与研究(201710165000112);辽宁师范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辽宁师范大学耐思对外汉语文化传播平台的构建推广。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汉语史视角下的东北方言语法研究”(项目编号:15YJC740133)。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41-01

辽宁北部方言接近普通话,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本文研究的是以辽北为中心,通行于周边地区的方言。辽北方言词语与普通话的色彩差异现象也比较显著。

一、贬词褒化现象

所谓贬词褒化,是指普通话中的贬义词,在辽北方言使用中开始向褒义词或中性词转化,或者是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褒义色彩或中性色彩。这类词中比较典型的有:邪乎、妖道、不善、没治、贱、贼、奸等。如:邪乎[?揶i?着35xu0]一词,“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不正当”、“不正常”、“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等意思,都是贬义色彩。但在辽北方言中,在“邪”后加上词缀“乎”,构成“邪乎”一词,却可以用于褒义。常用来形容厉害,可用于对事情或对人的评价。例如“现在相信了,因为我的油耗下来了,但没那么邪乎!”这是易车网一条标题。在此处是指汽车的性能很厉害。再如:贼[tsei35]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 “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等均为贬义色彩。但在辽北方言中,“贼”做副词表示“很,非常”意思使用时,经常在后面加褒义词语,构成令人满意或很好的情况的意思。具有褒义色彩。例如:“贼厉害”指“最棒,有水平。”

二、中性词贬化现象

普通话中的一些词汇并没有明确的褒贬色彩,属于中性词,但在辽北方言中却有明显的贬义感情色彩倾向。这种现象称中性词贬化现象。

第一类是身体器官词语。辽北方言有一些身体器官词语具有贬义色彩。这些词往往是用身体某部分特征明显器官来借代某一类人。如“大鼻子”指俄国人。例如“四十年前,闺女,你没摊上那个世道,城里尽大鼻子、小鬼子打腰啊。”(《北方曲艺》1983年第3期)“小鼻子”指日本人。“囊囊膪”原指“猪胸腹部肥而松的肉”,在辽北方言中形容懦弱无能的人。如“张云霞也不是囊囊膪,头一招儿就来揭关大脚的隐痛,单刀直剜关大脚的心肺……”。(《春风》小说月刊1984年第1期)第二类是表示性格词语。辽北方言中描写人性格词语,在普通话中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但在辽北方言中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冲[t?鬤 ‘u?耷51]”、“更更儿[k?藜?耷51k?藜?耷r51]”都有蛮横的意思。如“哼,原来是一个吃生葱生蒜的人,说话这么冲。”(《小白玫》,载《鸭绿江》1963年第10期)再如“隔眼[k?奕35?覬i?着n214]”、“隔路[k?奕35lu51]”、“隔色[k?奕35sai214]”均有贬义“个性强、不合群”的意思。如“这个人真隔路。”第三类是表示行为动作词语。有些表示行为动作的词语在普通话中没有贬义色彩,但在辽北方言中这些词语或语素组合成新词语后有了贬义色彩。如“拿”这个语素在普通话中属于中性,但在辽北方言中含有贬义。以“拿”组成“拿大”意为摆架子抬高自己,可以说“赵玉生的二老爹娘,倒会拿大,推起合络车来。”(《草帽歌》,载《绿野》1982年第1期)

三、词语色彩变化规律分析

辽北方言中的贬词褒化现象和中性词贬化现象有语素褒贬化、词类集中化、词型词缀化与儿化等几个特点。

首先,语素褒贬化。是指贬词褒化和中性词贬化现象的辽北方言词语的够词语素呈现出贬义语素和褒义语素两种倾向。由褒贬语素构成词语呈现出义类系列化。贬义语素包括:隔、拔、大、急、拿等。褒义语素有尿、贼等。如贬义语素“隔”引导的词语“隔眼”、“隔路”、“隔色”等。“拔”构成词语“拔尖儿”、“拔犟眼子”等。再如褒义语素“尿”构成“尿性”、“有尿”等。其次,詞类集中化。贬词褒化和中性词贬化现象的辽北方言词语在词类分布上体现出集中化的特点,即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语。名词如大鼻子、小鼻子、滚刀肉、过节儿、胡子等。动词如沾包儿、急眼、出菜、倒粪、刷等。形容词如妖道、贼、奸、生性、隔路等。再次,词型词缀化与儿化。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前缀主要有“贼”、“隔”、“拔”等在上文已经分析,此处不再赘述。后缀主要有“子”、“乎(乎乎)”、“性”等。如后缀“子”构成胡子、哨子、牛子、老猪腰子等。“乎(乎乎)”构成“大乎乎”、“邪乎”等。“性”构成“生性”、“尿性”等。儿化现象在这类词中表现也很明显,体现了辽北方言口语化的特点,在语言交际中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如走道儿、过节儿、嘚儿、烧包儿、沾包儿、梗梗儿等。

四、辽北方言语义色彩文化历史原因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造成了东北地区人们在社会心理和审美标准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辽北方言中上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所以有一些由于战争原因而产生的词语,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如“大鼻子”、“小鼻子”分别指俄国人和日本人。另外,在东北地区历史上有土匪出没,人们采用回避策略,用“胡子”代替。

第二,社会发展变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导致一些词感情色彩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过去“奸”一词为贬义。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商业活动快速发展,经商之人很多越来越富有,商人地位大大提高。“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奸”渐渐由“狡猾”的意思变为“聪明、有本事、能挣钱养家”的代名词。感情色彩由贬义生出褒义。

以上简略分析了辽北方言词语的贬词褒化现象和中性词贬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规律和原因。在辽北方言中还有一些褒词贬化和中性词褒化现象,但并不明显。这些词语色彩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表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丰富了语言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

[3]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刁晏斌.当代汉语中的贬词褒化和中性化现象[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2).

作者简介:

赵越(198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
论路遥笔下人物的别样人生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