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霞客游记》:壮游山川十万里,静听石语伴水流

2018-10-10雅言

小演奏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恒山徐霞客游记

雅言

2015年,河南一名中学女教师在辞职信上写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她花费两年时间去大理、重庆等六座城市旅行的事迹广受热议。而在四百年前,有位少年在读到《晋书·陶渊明》后,也立下了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誓言,他就是徐霞客。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

明朝末年,南方江阴的一个村子里出了位奇人,这位奇人就是徐霞客。徐霞客本名徐弘祖,号霞客,他的父亲不爱慕权势,在父亲的影响下,徐霞客将余生倾注于读书和记游中。

“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是徐霞客从小立下的志向,意思是早晨还在传说中遥远的碧海边观看日出,傍晚就已到了广西苍梧欣赏漓江的日落。此等日行千里的壮举绝非明朝末年的社会主流,这是徐霞客的个人理想,亦是他一生的浪漫情怀。

依照古代传统思想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对于古人而言,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考取功名。但徐霞客无意于科考,他在十五岁那年参加过一次童子试未中后,就再也没有上过考场,这相当于拒绝了现在的高考。万历三十六年,22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此后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和考察中度过的。

出游在外,除非遇到婚丧、生子等事宜,徐霞客鲜有回家的时候,但每次回家,他一定会给母亲带来远方的奇花异草、鲜果良品,并将旅游历险的事如实相告。为梦想前行,徐霞客从不觉得累,他涉过三千道水、问过十万回路,足迹遍布三山五岳、长江大河。不管旅途有多艰难,徐霞客都会燃起篝火,在昏暗的火光中写下旅途中的所有见闻,年复一年,不曾间断,最终著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以旅行为毕生事业,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描绘出一幅辽阔的江山画卷。

徐霞客在游历过程中曾多次遭遇险情,这已经远远超越了游玩的境界,而是彻彻底底的探险,而他这种执着的精神也被现代旅行家们称为“徐霞客精神”。徐霞客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布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等全国各地。在漫长的旅途中,徐霞客为了考察得更准确细致,全程基本靠步行,纵使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徐霞客都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

《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徐霞客的旅途经历、考察情况以及心得体会,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书中那壮阔的风景和高峻雄伟的山峰,似乎正在催动着人们渴望冒险的心,激发人们在攀登中获得乐趣,在探索中寻觅真知。

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游记》自崇祯十五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荣的校注本已出版38次,相关的研究论文达139篇,它开辟了地理学科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的旅游巨著,更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游圣”。

《徐霞客游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是实地调查的真实记录。徐霞客调查的对象遍及各行各业,有樵夫、牧童、农民、商人、行脚僧、旅客等,他认为亲闻还必亲见,有的内容虽听别人介绍,若未亲见,他便仍不放心,必须加注说明。于是,徐霞客在游记中根据自己落实的程度,用“即”、“疑”、“闻”等字眼严格区分出哪些亲游过、哪些过而未登、哪些闻而未至,没有到过的地方则注明“惜未至”。徐霞客对各种地记及前代的地理著作十分重视,但又不轻信文献资料,他总是随身携带《大明一统志》,又沿途广泛搜访地记、方志,将实地观察和文献记录认真核对,同时订正了文献中的一些错误。

徐霞客在明朝灭亡前的社会大动荡中举步遐征,在深入接触社会各阶层后,他了解到了许多国史、邸报中不会提及的社会底层生活状态。徐霞客对朝政的不满以及他对社会底层群众的同情,促使他把当时的社会实际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

《徐霞客游记》重视写实,力求准确生动地再现祖国山河,将多姿的山光水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它还是用文学笔调写就科学著作的典范,它避免说教和空洞的阐述理论,使读者不觉得枯燥乏味,而是在文学欣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自然和科学知识,它把科学著作和文学著作融为一体,并将准确的科学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描写有机结合了起来。

《游恒山日记》(节选)

十一日,風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

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西关外。

《游恒山日记》写于崇祯六年八月十二日,记述的是游北岳恒山所观。《游恒山日记》按游览进程逐步深入,用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北岳的全貌,突显出《徐霞客游记》的风格特点。

文章开篇,在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的天气状况后,点出了登山的方向——“面东而上”,并描述了初登之时“土冈浅阜”的地貌特点和登山之初“无攀跻劳”的感受,紧接着记述了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可谓步步引人入胜。在登山游览途中,徐霞客按里程标出一个个风景点,又准确地勾画出景物或地形特征,一里转北处“山皆煤炭”,这既是地貌特点,又是科学考察的成果。又一里处是望仙亭,“土石皆赤,虬松离立”,奇特的地质特点形成了此处的独特景观。又三里处是虎风口,“崖石渐起,松影筛树”,自此开始,北岳陡峻的地形特点逐步呈现出来。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厨井俱备”,很明显,这是历代登岳游人的憩息之所。沿坊右东向而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依次而现,北岳殿是一处名迹,其特点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云级插天,穹碑森立”。由此,我们既看到了古人开辟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赏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登岳时遗留的艺术珍品,殿右的会仙台则以“石窟为室,群仙环列”呈现出道教圣地的神秘气氛。绕过北岳殿东上,顺登顶间道行二里至危崖,便见“短树蒙密,槎枒枯竹”,全然一副人迹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见,依此而叙,可见景观迷人,特征突出。在写景的同时,徐霞客又巧妙穿插进了登山所感。北岳巍峨,自虎风口至会仙台石路萦回,游人必须“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难显而易见。从北岳殿东上登顶,过断崖,走间道,游人要“解衣攀蹑”,至危崖,“仰望绝顶,犹桀然天半”,非心雄气壮之士必然望而生畏,至此却步,而满山荆棘又“钩衣刺领,攀践辄断”,叫人有劲使不出,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便会功亏一篑,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临绝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由此可见所见生所感,所感烘所见,徐霞客高超的表达技巧在字里行间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重头戏是岳顶之观,犹如现代的全景拍摄手法,徐霞客按方位、空间的远近描写了岳顶鸟瞰图景。北向而望,“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山势奇陡,树生石缝,恒山之奇生动展现于笔下。徐霞客用地理学家敏锐的视角,捕捉到恒山独特“土山无树,石山则有”的地貌特点,因为“北向俱石”,所以“樹皆在北”。北向远望,山麓是浑源州城,再远一些便是“隔山一重,苍茫无际”。由近而远,读者的目光依徐霞客文笔所指,从恒山延伸投向无限的空间。向南远望,龙泉如帷,向西远望,五台挺拔,两山清秀奇丽,与北岳相伴。近看,龙山横亘西面,其支峰往东伸展,与恒山相连,状如“比肩连袂,下扼沙漠”。徐霞客丰富的想象与比拟的方法,充分展现了北岳雄伟险要的地势特点。绝顶远眺,雄视四方,以岳顶为基点,从宏观上建立观察坐标,呈现在徐霞客笔下的是恒山的自然风貌和众多山系勾连辉映的奇形伟势,绝无虚无缥缈的不实之词,书中真切的描写也体现出徐霞客崇尚科学、尊重自然的记游态度。

文章结尾,叙写下山所见,与前文呼应,有回环往复之妙。从西峰下山,寻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却步,北岳高峻在此再现一笔,又照应了先前登山之不易。经山中识路之人指点,从东南松柏间望见寝宫后面的高崖,往南经过松柏林,见其树木异常高大。从岳顶远看,“如蒜叶草茎”,谁知到此发现这树比虎风口的树要大好多倍。从悬崖缝隙径直而下到达飞石窟,徐霞客这才结束了艰难攀蹑的登顶之行。登山难,下山亦难,不识路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横生,令人不禁为北岳的险绝惊叹不已。文章虽平实而叙,字里行间却藏玄隐密,使人叫绝!

奇文之所以赏心悦目,除了多角度叙写的结构外,还在于遣词准确、生动传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语状物绘景,叙程述感,富于节奏感。徐霞客很少选用现成词语,而是根据自己亲眼所见,以其独具智慧的构词方式来进行描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徐霞客可谓集科学家与文学家的才华于一身,他将科学考察与勘查的结果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记载下来,对地理地质的科学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典藏艺览

链接——

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

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记叙文,它的发展过程十分漫长,从先秦至明清大概可分为四个时期。

呈现时期

先秦至秦朝时期,人们的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当时,秦始皇出巡就是为了征服天下,如《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所描写的只是些表面景象,表达很简单。

到了汉代,随着疆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们出行活动的频率也逐渐增加,人们对山水、宫殿的认识也随之多了起来,而游记中对于山水的描写也开始兴起,如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宫殿的宏伟多姿,还借描写夸耀了国家的强大。

形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使得文人雅士将志趣更多地转向广阔的大自然。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多种多样的山水游记开始涌现,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水经注》,其旅游线索明晰,文字生动,写法精湛,还在描写中加入了许多历史传闻和风尚习俗,是一部其中较典型的作品。随着当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旅行,使得游记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完整,形式也更加多样,由此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的正式产生和形成。

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文化高度发展,人们的旅游意识更加成熟,也更加看重审美,不但乐于与自然亲近,而且更加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从内容上讲,此时的游记在对山水景物特征的描绘之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和谐的意境。

到了宋元时期,山水游记可谓硕果累累,在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由融情于景到融情于理,借山水进行议论,此时的文章便不再以游记为重点,而是就游山水谈感受、发议论,意在说明道理。这一时期的山水游记内容丰富,样式具备,同时增添了许多描写手法,为明清山水游记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兴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古代山水游记发展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多数文人雅士都爱好游山玩水,他们继承了唐、宋、元时期的散文山水游记,同时创作出大量风格多样的作品,为古代山水游记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这其中颇为有名的就是《徐霞客游记》。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兴盛时期,著作迭起,形式与体裁丰富多样。这时的文章注重描写个人情感,直抒胸臆,将旅游和情感融为一体,读起来更耐人寻味。将昂扬奋进的胸怀、博雅乐观的志趣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感全部融入写景当中,是古代散文游记的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恒山徐霞客游记
他是这样的恒山人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绝塞名山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恒山
超市游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