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尔登湖》中梭罗叙述者的双重角色及意识的两难困境

2018-10-09徐玉红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叙述者

徐玉红

摘要: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叙事中发生了分化,具有了双重角色,即“叙述者的我”和“旁观者的我”。作品文本中两种相驳斥的语气并存,两种立场和两种思维同在,意识活动处于两难的困境。这些皆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写作风格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叙述者 双重角色 意识困境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99-02

《瓦尔登湖》,由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著,是一部充滿哲学思考的伟大作品。梭罗于1845年搬到瓦尔登湖去住,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那期间,梭罗开始着手写作《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后来经历了七稿的修改,于1854年最终出版。一般认为,《瓦尔登湖》是对梭罗两年多的湖边生活的记述。

一、梭罗叙述者的双重角色

一部作品中,叙事人的人称问题是作品叙事视点上的首要问题,即叙事人在作品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以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1]p256茨维坦·托多洛夫(1939—)将叙事人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分为三种。[2]p245

在《瓦尔登湖》作品的一开始,梭罗就说:“许多书,避而不用第一人称的‘我字;在这本书中,‘我却要保留始终;‘我字当头,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3]《瓦尔登湖》作品的叙事人是第一人称“我”。然而,第一人称“我”的叙事人并不等同于梭罗本人,而是梭罗“有意创造的一个讲话人”, 这个人“比梭罗本人更坚决,更有利,更富有开拓性”。[4]p99我们称其为梭罗的叙述者。 “梭罗通过设想这样一个人物使他能够对世界施以影响,这不仅能使其行为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有了它真实存在的要求。”[5]p99

然而,在《瓦尔登湖》作品的叙述过程中,我们发现梭罗叙述者“我”自身发生了分化,具有了双重的形象,在两种角色之间不断转换,即在“叙述者的我”和“旁观者的我”之间不断转换。

在《瓦尔登湖》的第五章“隐居(Solitude)”中,关于梭罗叙述者“我”自身的分化,梭罗有最为直接的论述:我只知道我自己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可以说,我就是思想和情感发生的场所;同时,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多少有些是双重的,借此我能够远离我自己就如同我能够远离别人一样。不论我的经验有多么的强烈,我都能意识到我的一部分在场并对我进行批评,好像它又不是我的一部分,只是一个旁观者,不分担我的经验,而只是对其冷眼旁观。正如他不是你一样,他也不是我。等到人生的戏演完了,很可能是场悲剧,那位旁观者就自己走了。[6]p137

梭罗的叙述者自身发生分化,“旁观者的我”从叙述者“我”中分离出来,两个自我形象同时存在。描写得最为生动典型之处应在“种豆”一章,“我所种的不是豆子,也不是我在种豆”[7]p139这个段落。此时,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主体和其客体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我所种的不是豆子,也不是我在种豆”,“叙事者的我”处于清醒状态下达到了忘我的日常经验,“如果我确实记起来的话,我记起了……”,而这一刻另一个“我” 似乎站在半空中作为旁观者在观察自我的经验。由此,紧接着便有另一段忘我的文字,“有时我看着一对鹞鹰在高空中盘旋,一上一下,一近一远,好像他们是我自己的思想的化身。”[8]p140

从《瓦尔登湖》的开篇到结束语梭罗的叙述者“我”时常用两种语气讲话。他说,“我乐意诉说的事物,未必是关于中国人和桑威奇岛人,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读者,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居民……”[9]p2这段文字,字面上“未必”意为“一点也不”,而言下之意又是“有几分可能”;“乐意”字面上“热切地想要”,而又谐音“假意”;“生活”字面上又有“据说”的质疑。由此,从《瓦尔登湖》的开篇,梭罗的叙述者便不知不觉地用两种语气讲话,时而热情,时而含蓄,时而诚挚,时而又变得尖锐讥讽。同时,梭罗的叙述者“我”又持有两种相悖的立场,随处表达两种不同的思维。在“我在哪里生活;我为什么生活”一章中,他说,“如果它证明是卑微的,那末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做出一个真实的报道。”[10]p79显然,对于“生活是卑微的,还是崇高的”这个问题,梭罗的叙述者“我”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对于人们所相信的答案,“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不是在这一次,梭罗的叙述者“我”似乎要坚决颠覆,但却又不全盘否定。同样,关于“生活是属于魔鬼的,还是属于上帝的”,梭罗的叙述者“我”避免否定多数人轻率的判断,但也不肯定它。在“‘冬天的湖一章‘做黎明的工作这一段中,‘我拿了一把斧子和桶找水去,如果那不是在做梦。”[11]p282梭罗的叙述者似乎不想明晰现实,让感觉与现实并行,于是“分辨不出是湖还是平地” [12]p283,然后,“叙述者的我”开始飘移,渐行渐远,“旁观者的我”的思维倾向渐近,此时,水平的冰转换成竖直的“窗”,湖幻成“琥珀色曙光的天空”,最后,“天空在我们脚下,正如它又在我们头上”[13]p283,“旁观者的我”便也自己走了。叙述者从对“我”的描述转为对“我”的思考。由此,叙述者的双重角色便在读者面前转换登场。

二、梭罗叙述者意识的两难困境

在叙事视点上,“在叙事人称之外,再涉及具体的表现意识的方式,即从什么角度叙事”。[14]p256上面提到的梭罗叙述者“我”在诸多方面的双重性在作品《瓦尔登湖》中随处可见,实际上,这可以说是反映了作者进行认识活动所具备的置身事外的洞察力。但我们不能否认梭罗在对人类基本需要的话题集中探究的同时,关注人类的认识论问题,并对认识论的困境进行了某种概述。“虚设的位置(in a false position)”[15] p326一词就是其极佳的表述。“大体说来,我们并不存在于这个地方,而是在一个虚设的位置上。只因我们天性脆弱,我们假定了一类情况,并把自己放了进去,这就同时有了两种情况,我们要从中脱身就加倍地困难了。”[16]p287这里首先表达了我们存在和生活的日常经验,即我们通常是在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而不在我们所在的位置上。这种尴尬的境地是意识成为叙述者的行为动机而发挥作用的一种形式。我们称其为意识的两难困境。它“包含许多不同种类的内容,但对规则或判断之间的冲突却保持敏锐的感觉”。[17]p36

在“我在哪里生活;我为什么生活”一章中,梭罗的叙述者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18]p79梭罗的叙述者在寻找自身的定位中,意识成为其行为的促动因素,他将自身定位在人们认为正常的经验的边缘,对人们的认识形成透视,认为人们的生活不是“谨慎地生活”,没有“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实”,而是一种“非生活的生活”。而在“结束语”中,梭罗的叙述者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好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19]p283由此,梭罗的叙述者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双重位置。一方面“我觉得也许”表达了存在于过去的“我”的生活和行为动机,“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另一方面,当下的“我”则是要肯定地讲话,“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这是作品《瓦尔登湖》中梭罗的叙述者对意识的两难困境最显而易见的表述。

关于世界的思考,梭罗的叙述者这样问:“为什么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构成了这个世界?”[20]p199一方面他似乎承认“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构成了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他又对其质疑,因而提出问题,又似乎自己已经有了答案。关于自然的思考,在“冬天的湖”一章,“睡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21]p248一段中,梭罗叙述者表述他的困惑,“仿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一方面这种困惑似乎来自于大自然,但“大自然并不发问”“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另外一方面,大自然似乎能给出答案,“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但大自然“也不作回答”“它早就有了决断了”。这种困惑是意识处于自然之中的困境,即意识在自然之中寻求如何给自身定位。大自然的“决断”便是自然规律。梭罗这样解释道:如果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一切规律,我们就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要对一个现象作忠实描写,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出一切特殊的结论来了。现在我们只知道少数的规律。我们的结论往往荒谬,自然啰,这并不是因为大自然不规则,或混乱,这是因为我们在计算之中,对于某些基本的原理,还是无知之故。[22]p254

三、叙述者角色分化的原因

针对叙述者的双重角色及意识的两难困境,我们可以从《瓦尔登湖》的创作和作品的文本中进一步探究。

首先,《瓦尔登湖》从作品开始创作到最终出版经历了十年的时间和七稿的修改,其中包含了梭罗对作品类型定位和受众读者定位的思考。《瓦尔登湖》中的“我”成为梭罗的叙述者,是梭罗有意的创造。罗伯特·米尔德认为,一再修改的《瓦尔登湖》面向的读者是文人,远不只是作品开篇第三段所称的“市民同胞”,《瓦尔登湖》有双重的读者定位,具有文学作品的双重身份,即内在故事和外在故事。[24]p119其次,是作品文本中语言的使用和叙事方式的选择对叙述者角色的分化及意识困境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1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6][11][12][13][15](美)梭罗(Thoreau,H.D.).瓦尔登湖(英文)[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5][24](美)罗·米尔德.重塑梭罗[M].马会娟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7][8][9][10][16][18][19][20][21][22](美)梭罗(Thoreau,H.D.).瓦尔登湖 [M]. 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7][23](美)哈恩.梭罗[M]. 王艳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叙述者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小瓦”三记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地狱变》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200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