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翡翠项链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2018-10-09

安徽园林 2018年3期
关键词:巢湖总体规划翡翠

上世纪八十年的合肥老城区,园城相融

上世纪在改革开放带头人万里同志倡议下,合肥市曾在八十年代中期,结合旧城改造掀起敞开式的环城公园建设热潮,并以带串块联结起老城四角的公园与绿地,被喻为城市中的“翡翠项链”。“翡翠”为东方瑰宝中一种玉石,合肥借鉴享誉世界的美国波士顿“宝石项链”公园系统而誉之,与国际接轨并形成全国园林界的共识。因此,合肥市以“翡翠项链”为内环,结合风扇型城市总体规划的楔形绿地,在世纪之交被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园林经典案例,收入国家高中地理教课书。

一、合肥园林是世纪之交城市发展的模式

2000年全国高中地理的教课书,在“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一文中,阐述:“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古代‘山水城市’是一种着眼于环境、强调自然条件的选择和应用的早期生态城市的模型。古代的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的例子”,指出:“杭州古城利用其东临大江、西依湖泊、群山的自然条件,将城市有机地组织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使城市处在美丽风景之中、成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而“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己成为城市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该文特别强调:“1996年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两个主题之一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己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对生态城市作了阐述,教课书认为:“生态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多级别的子系统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系统以城市空间地域为核心,以近农业区、自然景观区和卫星城镇为外围地域,组成相对独立、工作和生活居住相互平衡、各类设施完善、具有生态效应的地域综合体。”认为:“在城市这个特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城市绿地尤显重要。城市绿地系统并无定式。有人提出比较理想化的模式——‘环状+楔形’城市绿地系统”,这里指的就是合肥市,认为“这样的系统首先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拥有大片连续的城郊绿地。既保护了城市环境,又将郊野的绿地引入城市;其次,楔形绿地还可以将清凉的风,新鲜的空气,甚至远山近水都借入城市;再次,环状绿地的优点是便于市民到达,而且对城市景观有一定的装饰性。”接着进一步肯定“合肥市环城公园是我国目前优秀的城市绿地系统之一。它宛如一条丝带,连着城市内逍遥津、包河、稻香楼及杏花村等几块块状绿地。初步形成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的一系列开敞式公园。”认为:“这种开敞式布局打破了一般公园被围墙禁锢的常规,很好地发挥了地势起伏、水面开阔,宜于接近的优势。环城公园全面铺开的绿色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进一步给予肯定“由于绿地城市布置依山就势,夏季能将东南风引入市区,利于形成舒适的环境,真正收到了效果。”此教课书,对当代城市科学发展和理想模式仅举了合肥一例,无疑是对上世纪合肥城市园林经验的充分肯定。难怪合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内陆城市园林建设的代表,与首都北京和沿海开放城市珠海,一同被命名为我国首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合肥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源于好的城市规划

上世纪,合肥“环状+楔形”绿地系统,符合当时的城市规模。合肥是一座古老而新型的城市,虽有2000多年历史,但新中国成立时仅5.2平方公里、5万余人口,1万3千多株树木,园林几乎是空白。无疑今日的合肥,完全是由一座古老的小城迅速成长为我国大都市的典型。

根据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合肥市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是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采用“风扇形”开敞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典范,在我国首创楔形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市向东、北、西南发展三个工业区和利用蜀山湖和大蜀山自然风景形成田园结合的西郊风景区,以及沿南淝河至巢湖低洼地带的农田林网和东北角丘陵地带的片林,构成三大片绿色扇翼楔入城市。老城区作为“风扇”的轴心,结合护城河和城墙基形成绿化带的基础,建设敞开式的带状公园和连结老城四角的人文景点和公园绿地,被喻为“翡翠项链”,形象地表达出合肥的园林特色。

翡翠项链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成,源于对清新、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追求,将传统园林艺术应用于现代的公园建设之中,让公园景色通过敞开式布局呈现街头,再通过道路绿化与街头游园连接,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公园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城园交融和生态、文化、审美、游憩、防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园林绿地,展现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相融、园城一体”的城市风貌。同时,又借助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依靠全社会力量,进行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追求人与自然更好的和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发展之路。

三、新世纪伴随合肥发展打造更大的“翡翠项链”

进入新世纪,合肥市围绕国务院批复的第二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明确城市作为省会和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于2002年开始编制、2004年整合完成的“合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城市空间布局为“141”结构形式,既1个主城区、4个组团(东部、北部、西部、西南部),1个滨湖新区,使城市从单一中心发展为多中心。因此,合肥城乡绿化进入新一轮大发展期,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开展的“大拆违”活动要求与绿化无缝对接,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2006年合肥市又编制新一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经专家评审,由省建设厅报建设部审查,进一步明确城市性质为省会外,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中心城市。接着,2009年编制完成了《滨湖新区生态建设试点规划》,成为城市“141”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框架迅速拉开,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为配合规划实施,2008年还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又一轮规划,明确将合肥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构筑“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楔入、珠落玉盘”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和树立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2011年,随着国务院批准的区划调整,合肥市新增巢湖和庐江两县,扩大为辖4县4区和巢湖市,面积从7,776平方公里扩大到11,433平方公里;城市从濒临巢湖发展到环抱整个巢湖,地域越来越大。因此,禀赋这独特的地域资源、历史人文和特色优势,以及未来的城市形象,在141空间格局基础上,又编制了《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环巢湖生态保护及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新的“1331”城市空间格局,即1个主城区(141整体)、3个副中心区(巢湖、庐江、长丰)、3个产业新区(合巢、庐南、空港)、1个环巢湖示范区。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使上述规划得到进一步明确。其中2014至2020年《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布局为:既能传承“环城公园形成的环状和绿楔嵌入”的经典模式,又能结合合肥市市区不断扩大的用地布局,“环状+楔形”城市绿地系统仍然是合肥主要模式,体现新时期合肥“大湖名城”园林绿化布局新特色。环巢湖绿化带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项链,它串起环湖12个特色乡镇和10个湿地公园,以及历史人文,客观上必将形成合肥一个新的更大“翡翠项链”。它与老城区“翡翠项链”正好处于合肥母亲河——南淝河的上下游,使南淝河景观带的打造更能突显出合肥生态与绿地系统的自然环境特色和“乡愁”的展现。

新一轮绿地系统是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的防护绿地为纽带,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了“绿环+绿楔”的特色绿地系统,主要空间格局为“三环、四脉、四楔、多园、多廊道”。

“三环”:即环城公园绿带;外部结合铁路、高速公路、防护绿地等人工和自然要素形成的绿化隔离带;中部结合城市二环路的防护绿地和高压线走廊形成的特色绿带。

“四脉”:即贯穿城市的四条绿色脉络。既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店埠河等及其支流,这些河流成为城市中的特色滨水绿脉。

“四楔”:即在城市外围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方向保留的绿楔嵌入城市,一直深入到城市二环路,并与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带连成一片。

“多园”:即结合三带、四楔、四脉的节点形成多个城市公园。

“多廊道”:即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在各片区组团之间形成多条生态廊道。

四、让“翡翠项链”突显合肥特色更好服务美丽中国

今天,为了呼应中央新要求、省委新部署、城市新目标、群众新期待,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喜闻合肥市又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组建了“国家队+地方队”的编制团队,正开展1个总体规划、12个专题研究支撑、5个专题重点规划的“1+12+5”的编制。规划中坚持“创新+生态”理念,突出功能先导、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精明增长〔编者注:指综合应对“城市蔓延”的发展策略,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发展已有基础设施效能,使交通更好地结合土地综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合肥打造成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载体、创新之都的展示窗口、融入G60科创走廊的重要空间。

新规划将通过《合肥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合肥市生态网络规划》,构建市域、市区范围内的生态网络体系,留住绿水青山。同时,在滨湖卓越城、骆岗机场等片区尊重自然,落实好绿线蓝线,突出绿色发展,将传承田园楔入空间格局和功能片区与城市双修紧密结合,推出一批示范项目,留住绿水青山。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另一特点是:聚焦民生,围绕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科学编制综合交通规划,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缓解拥堵。同时,注重规划的公众参与,让社区规划师进入社区,实施一批“城市微更新”项目,打造多元化、人性化、精致化的社区公共空间,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合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是按照这新时代精神,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谋划,突显生态环境第一要素,引领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园林作为人造自然,户外环境空间的营造,更应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同时,园林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更不能忘掉初心,继续前进更需要继承与创新。

今天的合肥己环抱巢湖,由上世纪中等规模进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特大城市和快速发展期,从“环城时代”迈入更具现代内涵的“环湖时代”,更大的环巢湖“翡翠项链”展现在我们眼前。继续弘扬传统特色,既能记得住“乡愁”,又可充分发挥自然水系在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态网络体系、绿地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合肥作为国家首批园林城市可以通过更大环巢湖“翡翠项链”的营造,进一步呈现出“环状+楔形”的园林特色,事半功倍地使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更好托起美丽中国。让“翡翠项链”更好成为新世代的特色进一步名扬天下,更多地张显出合肥在生态、景观、文化和旅游等多方面的城市个性,成为美丽中国在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中继承创新的典型范例之一,全面快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更快发展,更好为实现中国梦和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注:本文参阅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多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巢湖总体规划翡翠
翡翠湖
巢湖流域2020年洪水分析
一只翡翠手镯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莲界——翡翠系列之一》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省级教育数字认证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