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年人的视角发现可以托付梦想的城市
——合肥

2018-10-09

安徽园林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肥人才

封面主要呈现了合肥环城公园串联块状绿地,形成的“翡翠项链”特色,营造出的公园城市景观。

当今家是立身之处,城是奋斗之基。青年,想要有个家,更想有座城。从青年人的视角如何去发现那些可以托付梦想的城市。

专刊倡导: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人都应当来合肥看看,每一个有思考的人,都应当研究一下这个城市究竟做对了什么——感受一下这里的态度,这里的味道。

合肥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秦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史称“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但从现代化城市布局角度来看,她的腹地虽不广阔,但今天合肥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已排名第九,并且成为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十大科研城市之一。合肥在全国又是最适合居住、最幸福城市,排名多次居于全国前列,足以令人侧目!

改革开放后,以中科大为中心的合肥科学秉赋开始发威,原创性研究开始爆发性增长。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把合肥称作是“一个低调的城市”,质朴、务实、敢闯。一九七八年中国农村最早搞起“包产到户”改革的,也正是合肥市肥西县。

合肥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继2017年推出人才新政20条之后,于2018年4月再次推出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合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承诺未来七年将拿出百亿元资金“养人”。

城市如人,她的所作所为必有一种深层的胸怀品格。现在,合肥花大力气吸引科研大院大所落户合肥,不是简单追求科学技术快速产业化带来多少GDP,而是看重这些科研机构能够为合肥培育大量人才,涵养这个新兴城市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实干的现代城市气质。

能够造就一代平视世界的青年人,造就一代愿意为美好生活奋斗的青年人,造就一代追求卓越品质的青年人。

合肥天鹅湖畔的公园城市景观

关于合肥,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合肥不错,为皖之中。”

地理上,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而得名。合肥本地人则习惯用“古老而年轻”的说法向外地来的客人介绍这座城市。

它位于长三角独特的地缘环境,使得自古以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皆在此交融辉映,赋予了合肥独特、多面的文化特征。“合肥”的概念已经是一个“双城”的概念:本地人心目中的合肥,与外地人眼中的合肥;纸上的合肥,与现实中的合肥——无论我们站在哪个角度、作何观感,事实上我们所看见的,是自己眼中的合肥。

合肥又名庐州,究其实,一方水土在养一方人的同时,一方人士又在成就着一方水土。中国地理幅员辽阔,文化渊薮源格外复杂深沉,而合肥正是在其独特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景里,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养作息范式。这种宜人之美,最为合肥人所看重并引以为傲!

怎么认识合肥?合肥的“养人”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先进制造业中,合肥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城,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突破6000万台,居全国首位。从家电到汽车,从笔记本电脑到平板显示,甚至洗发水和保温杯,这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大小商品,都有“合肥造”的因子。40年间,合肥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了近400倍。2017年,合肥被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20强城市,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在26个省会城市的GDP排名中,合肥超过济南位居第九。时间再往前看一些,从1995年到2017年的22年间,合肥的GDP在全国城市排名从97位上升到24位,进了73位,是“进步”最大的城市。事实上“高端思维+高端科技”已成为合肥稳行致远的坚实护翼。

合肥做对了什么?

安徽省委常、合肥市委书记 宋国权:

人才既要“一见钟情”,又要“日久生情”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这是合肥人才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

当前,围绕人才引进的新一轮城市激烈竞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愿望,是一件令合肥人欣喜的事情。“抢”来的人能留得住吗?“留”下的人又能各展其才吗?人才的成长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离不开完备的生存要素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引进人才也是这样,既要“一见钟情”,又要“日久生情”。合肥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和鞭策,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城市发展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长远的眼光、“舍得”的境界、开放的胸怀、开明的态度,努力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推动从“抢人”向“养人”转变,真正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倾情打造“养人”之城。

抢抓机遇“考验决策智慧”

以交通为支撑,建设好城市整个的硬环境,进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合肥肩负着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国家使命”,是为国内唯一同时获批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的城市,可以说左手“科技创新”,右手“先进制造”,考验着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智慧和相关部门的执行能力。

既要有卓越的科学家,也要有优秀的企业家

合肥共有50多所高校,60多万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十,还有一大批科研院所是有名的科教之城。例如“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这几年就累计孵化了200多家企业。

巨大的产业需求让更多人才集聚

现已占全省11.9%的工业用电量贡献了全省20.9%的工业增加值。还有一些新兴产业,近些年从无到有。去年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10.5代线正式投产,引领全球电视面板业快速进入8K时代;晶合12英寸晶圆项目成功量产,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实现了“中国芯”合肥造……前者集聚人才2万多人,后者已经引进海内外产业人才1400多人。

城市建得好还要管得好

城市更美好、群众更幸福,这是最朴素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追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我们不仅加大投入,还非常注重“提质、提速、提品、提效”,紧紧围绕市民的需求,下足绣花功夫,精准高效服务。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环境、关心空气质量。过去一年,合肥完成植树造林3.45万亩、城市绿化1534万平方米,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成为全省唯一PM2.5和PM10双下降的城市。合肥还建设了一批集阅读、活动、展示、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阅读空间,满足了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因为交通方便,环境又好,非常受欢迎。

在我看来,国际化程度高,不是要把城市建得多么“洋气”,而是要把城市建设得有品位、有特色,要让城市管理对接国际一流标准。

比如在上海,保持了国际化的原貌和气质,这与其科学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对一个城市来说,干净整洁很重要。整治美化城市的立面环境,也实施了一批夜景亮化工程,大家都说合肥的“颜值”更高了,更加靓丽“养眼”了。

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社 党委书记、社长《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皮钧:

合肥是一个“隐形的领跑者”

当很多城市在大张旗鼓地“抢人”的时候,合肥市在静静地“养人”。无论与决策者交流,还是与普通青年沟通;无论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学院,还是在科学岛、先进技术研究院;无论是在芯片、高端显示、新能源等企业调研,都深深地感到合肥是一个“隐形的领跑者”——持续十多年,

城区每年净流入常住人口10万以上。这里的创新环境、就业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已经构成了“创新之都”的坚实基础。任何有梦想的青年人都应当来合肥看看,每一个有思考的人都应当研究一下这个城市究竟做对了什么。

让强国时代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按照党的十九大“分两步走”的战略要求,中国将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将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建设者,都是强国时代的青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深圳已经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那么在新时代,合肥能否成为另一个基础样本?

盘古智库创始人、理事长《中国青年》“强国时代青年”系列活动特约专家、导师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 易鹏:

在夹缝中求生存,需要点风险偏好

40年前,发端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一直以来小岗村也被公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但事实上,合肥市西南部肥西县小井庄农民包产到户,比小岗村更早。所以这片土壤在骨子里就充满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要想弯道超车,要想进站超越,不能守在家里,需要点风险偏好。40多年前很多城市不愿接纳中科大,而合肥人始终把它当作宝,现在合肥又花大力气引进了很多大院大所落户。所有新技术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包含着不确定性。京东方当年还没名气没规模,政府却咬牙承担了90亿元投资风险。合肥就是这样在夹缝中求生存,实现了“舍得”式发展。

合肥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又将在哪里?

这十年来合肥GDP的排名不断“超车”,确实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城市。接下来的五年十年,合肥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又将在哪里,更值得探究。

事实上,论综合排名,中国科大不是国内最高的;论底蕴,合肥不如旁边的南京。那么合肥发展的动力究竟是源自城镇化,还是工业化?是来自于创新型组织结构的动力,还是以前没有包袱的动力,或者是科技、青春、创新三者融合的动力?

未来究竟会怎样?合肥的“高新区”在打造“芯屏器合”战略,“芯”如何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不同的方向?“屏”如何引导技术趋势潮流?“器”又怎么智能升级?在合肥榜样“哈佛八剑客”回来之后,是不断发展、越来越好,还是逐渐被置于边缘的角落?把巢湖划进来以后,对合肥这个城市版图的扩展又能产生什么价值?

科学为魂的宜居城市 集聚发挥人才的潜能

尊重科学,尊重创新,尊重实干的城市气质,使合肥改变了城市的命运,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气质。以“科学”为魂,这样的城市,其爆发力当然不可估量。合肥又是一座水城,除去淝河的滋养,共有大大小小湖泊二十余处,城湖相拥、湖城相绕,山水一体,“坐拥繁华、又寄情山水”,自然环境优越,使得合肥与北京、珠海一起,荣膺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宜居度名列全国城市前茅。

张辽威名远扬的“逍遥津”,如今是一座极具汉代特色的开放式公园,张辽塑像和衣冠冢会将您的思维拉回到豪杰并起、群雄争霸的三国。(本刊注:为环城公园项链上的一块靓丽“翡翠”)

同样源于战争的“三国新城”,有俊逸潇洒、才智过人的周瑜墓园,包公的铁面无私、廉洁自律,为这块土地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和传说,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高度。

合肥人保留下绕城一周的环城河,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以环城河和古城墙根基为中心的环城公园成为合肥人引以为豪的绿色项链(即串起逍遥津公园、稻香楼和杏花公园块状绿地形成闻名于世的“翡翠项链”特色),为合肥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11年,合肥开始独自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因为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唯一的。

巢湖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77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空气清新,风光秀美。“巢湖夜月”曾经是“庐阳八景”之一:“当其月夕,微风不生,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而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惚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合肥四周丘陵环绕,城中却只有一座不高的大蜀山,但它是世界上距城市中心最近的死火山,林木葱茏,游人如织。合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当今创新与发展成为现代合肥人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吃得苦、耐得糙,成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城市品质。新的文化环境,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使合肥能像磁石一样把大家紧紧的吸引住。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所以当代青年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惜时如金、抓住机遇,推动自己,更好更快的成才成功。

新时代的经济转型最关键的在于创造和创新,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更应成为创造工作岗位的人。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我们非常需要年轻人有创业的激情去创造更多的社会岗位,推动社会财富的增长。尤其是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走向世界、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和多元选择性,在整个社会上产生一种友好的机制,人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潜能。合肥正是“以识人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合肥这座城市有生命力,像磁石一样把大家都紧紧的吸引住,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追求人的潜能,发挥和对每个人价值的认可,这正是合肥当下人才工作大力去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合肥人才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井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合肥的春节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