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义之魂长存:宋六陵冬青树文化意义之演进

2018-10-08

关键词:贞节冬青树忠义

廖 寅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

南宋时期,皇帝皆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先后有: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合称宋六陵。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灭南宋20年后,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率人盗掘宋六陵,“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1]卷4,43,其中以理宗遗体最惨,理宗颅骨巨大,“胡俗以得帝王顶骨为钵盂,则吉祥如意”,故“胡僧窃之制为饮器”[2]卷17,144。其时,义士唐珏、林景熙、郑朴翁、王英孙等,独怀痛忿,不忍见陵骨暴旷荒野,冒死秘密收拾诸陵遗骨,瘗葬于兰亭山南,并从宋常朝殿掘冬青树植于其上[1]卷4,44,以为标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陵冬青之役[注]关于冬青之役的时间和参与者,欧阳光先生有详尽考述,可参其所著《六陵冬青之役考述》,《文史》第三十四辑,第201-209页。。

自冬青之役发生直至清朝,历代诗人、学者关于宋六陵、收拾六陵遗骨的义士、作为六陵遗冢标志的冬青树多有感慨和考论,但对于唐珏、林景熙等当初为何选择冬青树作为标志,以及冬青树在此后的文化意义,古今学者尚未有明确论述,故本文对此稍作申论。

一、贞节:宋六陵遗冢选植冬青树之由

冬青,以“冬月青翠”[3]卷12,361,故名;又名冻青,“贵其有岁寒不改之节”[4]卷29,239;又名女贞木、女贞树、贞女树,以其“寒凉守节,险不能倾”,“负霜葱翠,振柯凌风”[5]卷89,1543,“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正节[注]“正节”,当作“贞节”,避宋仁宗赵祯讳改。,故以为名”[6]卷10,218;又云万年枝,或万年树[注]此称呼或有地域差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8《万年枝》曰:“万年枝,江左谓之冬青,惟禁中则否。”(中华书局,1960年,第216页);[嘉靖]《常德府志》卷8亦记载:“江浙所谓冬青树,宋宫中呼为万年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长不凋谢,即万年之谓”[7]卷11,“从其不凋而标之美名”[6]卷10,218。

冬青树(女贞木)象征女性贞节,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周朝鲁国有一女子,年纪大了尚未嫁人,常常倚柱悲吟长叹,为鲁国前途担忧,却被邻人怀疑着急嫁人,于是躲入深山,见到女贞木,喟然叹息,援琴而歌《处女吟》,并自缢而死,所以这首诗又名《女贞木歌》,其词如下:

菁菁茂木,隐独荣兮。变化垂枝,含蕤英兮。修身养志,建令名兮。厥道不同,善恶并兮。屈身身独,去微清兮。怀忠见疑,何贪生兮。[8]卷58,843—844

约千年之后,南朝时期,沈约(441—513)和梁简文帝(503—551)又先后作《贞女行》,进一步赞美了鲁国处女“传芳托嘉树(女贞树)”以保贞节的事迹。其词如下:

贞心信无矫,傍邻也见疑。轻生本非惜,贱躯良足悲。传芳托嘉树,弦歌寄好词。(沈约)

借问怀春台,百尺凌云雾。此有岁寒松,南临女贞树。庭花对帷满,隙月依枝度。但使明妾心,无嗟坐迟莫。(梁简文帝)[8]卷58,844

自此之后,冬青树(女贞木)象征女性贞节的观念便深入人心,并成为女性坟头最喜欢栽植的树种,直至清朝中国古代社会终结。历代以冬青树赞美女性贞节的诗文不计其数,兹略举三首如下:

杨维桢(桢一作“祯”)堂妹杨宜,许嫁陆氏子,娶前一夕,陆氏卒,其后,有达官聘之,杨宜誓死不嫁,其母逼之,遂闭户自尽。杨维桢表其墓曰“女贞”,并作《女贞木杨氏》诗:

守死重关志不暌,九泉不负陆郎妻。至今坟上女贞木,不受商陵怨鸟栖。[9]卷4

明朝末年,清兵破扬州,有李玉润妾饶氏者,“衣寸寸缝,沉水死,抱母尸不脱”,刘城特为写《饶烈妇歌》:

回首莲花不染泥,彩鸳已自共双栖。人间只少冬青树,特赴清流待品题。[10]卷10

清代有杜稼轩者,其一女从小许嫁给同乡张以均,未嫁而以均亡,稼轩欲循常例改嫁,女断指自誓,卒归张氏,词人徐虔复特为写《杜贞女行仿忠雅堂体》:

东海涛,白如雪。女贞木,坚如铁。罡风吹,天柱折。灵为愁,鬼为泣。贞女操,凌霄节。未同衾,愿同穴。薝蔔花,蟾蜍魄。女对兹,共芳洁。……稽山石,贞烈铭。我作诗,汗简馨。冬青树,长青青。[11]卷41

在中国古代的人格品质中,女性最重贞节,男性最重忠义,贞节与忠义主要针对不同人群而言,本身并无二致,因此,冬青树得到了男性、女性的共同欣赏,“清士钦其质,而贞女慕其名”[5]卷89,1543。这即是唐珏、林景熙等义士选择冬青树作为六陵遗冢标志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其一,传统上,陵墓周围多栽植松柏,原六陵即如此[注]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四部丛刊本)卷9《穆陵行》有“六陵松柏悲风来”;[万历]《会稽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卷14,季本诗有“六陵松柏五峰前”。,如果唐珏、林景熙等义士沿袭传统栽植松柏,时间久了就会难以辨认,起不到标识的功能。其二,南宋皇宫流行栽植冬青树。《邵氏闻见后录》记载:“谓万年枝者,冬青也。玉树者,槐也。宫苑中多此二木。”[4]卷29,239但称呼有地区差异,“江、浙所谓冬青树,宋宫中呼为万年枝”,所以,当徽宗以《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考试画院诸生时,画院诸生无能识其何木者[7]卷11。唐珏、林景熙等义士特于宋常朝殿移植冬青树于六陵遗冢,还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即象征着赵宋统治和华夏文明如冬青树般凌隆冬而不凋[注]王人恩在研究蒋士铨《冬青树》后认为,宋帝陵上树冬青应该包括象征汉族政权长青久远的寓意,参其所著《蒋士铨和他的〈冬青树〉》,《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丛刊》,第二辑,第188页。。事实上,冬青树在江浙一带相当普遍,所在有之,“陈墓村落间为盛”[12]卷14,204,如果仅仅为了标识功能,随处皆可取之,完全没有必要长途跋涉五十多公里、冒着生死危险去杭州常朝殿盗掘[注]史书并未点明唐珏、林景熙等义士盗掘冬青树,但考虑到常朝殿的特殊地位,元朝当派有官员和士兵把守。。

二、“从此冬青增颜色”:冬青树所代表之新精神

六陵冬青之役是完全秘密的行动,不为当时社会所知,但主要参与者唐珏、林景熙及挚友谢翱都留下了诗作以“暗记”[13]卷5《跋谢翱冬青树引后》)此次忠义行动。这些诗作成为后来历代学者不断诠释、赞美、纪念冬青义役的基础。兹略述三人及录三人诗作如下:

唐珏(1247—?),字玉潜,号菊山,会稽山阴人,事迹见于张丁《唐珏传》[14]卷下、罗灵卿《唐义士传》[15]卷355,546-548。唐珏为冬青义役的倡议者,时年32岁,“闻之痛愤”,“邀里中少年若干辈”,“收遗骸共瘗之”。事后,“山阴人始有藉藉传唐事者,由是唐之义风震动吴越”[15]卷355,546-548。唐珏有《冬青行》二首:

马箠问髐行,南面欲起语。野麕尚屯束,何物敢盗取。余花拾飘荡,白日哀后土。六合忽怪事,蜕龙挂茅宇。老天鉴区区,千载护风雨。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浙江平阳人。林景熙为唐珏旧友,“当宋亡时,忠义耿耿”[16]附录三,422,冬青义役的同谋者和共同参与者[17]206。林景熙有《冬青花》一首: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清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18]卷3,277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子,福建福安人,南宋遗民、爱国诗人。谢翱曾为文天祥门客,虽未直接参与冬青义役,但冬青义役甫成,谢翱即到了会稽,结识了唐珏、林景熙等人,并为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17]208。为纪念和表彰护陵义举,谢翱特以冬青树为题撰诗一首――《冬青树引别玉潜》:

冬青树,山南陲,九日灵禽居上枝。知君种年星在尾,根到九泉护龙髓。恒星昼陨夜不见,七度山南与鬼战。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山南金粟见离离,白衣人拜树下起,灵禽啄粟枝上飞。[19]卷4

六陵冬青之役时,宋已灭亡20年,尽管是秘密行动,但唐珏、林景熙等义士“无所为而为”的“高义卓行”[20]附录三,426注定将彪炳史册。然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三人的诗作,尤其是谢翱的《冬青树引》只是“暗记”,即隐讳地写出了冬青之役的过程和心情。正因为如此,读者往往“未易通其词旨”[14]卷下《释冬青树引别玉潜后跋》,历来为之作注者甚多,传世至今的就有张丁《冬青树引注》(又名《释冬青树引别玉潜》)[14]卷下、黄宗羲《冬青树引重注》[21]。在张丁之前已有很多学者作注,张丁正是因为“旧注颇有异同”[14]卷下《释冬青树引别玉潜后跋》,才决定重新作注。

综合谢翱原诗及张丁、黄宗羲注,《冬青树引》大意是说:宋六陵被盗掘之后,唐珏、林景熙等义士怀着痛愤的心情,冒着赴死的危险,历尽艰辛,收拾六陵遗骸,葬于兰亭山下,并种冬青树以为标志,这既是对光复华夏的期待,也充分彰显了忠君爱国之义。

因为唐珏、林景熙等人的“高义卓行”,《冬青树引》问世之后,“读者莫不洒泪”[14]卷下《唐珏传》,代有学者为之作注题跋,仅元代“自马相[注]“马相”,当为马廷鸾,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至八年(1272)曾为右丞相。而下,题其后者十数公”,但多“隐其名”[13]卷5《跋谢翱冬青树引后》,传世至今者计有:赵汸《跋谢翱冬青树引后》、张丁《释冬青树引别玉潜后跋》、孔希普《冬青树引跋》[16]附录三,422、黄景仁《冬青树引和谢皋羽别唐珏韵》[22]卷22,514。

作注题跋之外,借冬青树来纪念和赞美冬青义役的诗作更是不胜枚举。杨维桢《冬青冢篇》有云:“江南石马久不嘶,冢上冬青今已拱。百年父老愤填胸,不知巧手夺天工。”李东阳《冬青行》有云:“玉鱼金粟俱尘沙,何须更问冬青花。”[23]卷2李昌祺《续冬青行》有云:“复恐后人迷此处,识以常朝殿前树。”[24]卷2何乔新《读西台恸哭记》有云:“冬青树下频往还,泪眼摩挲望天目。……浮云倏忽风中烛,忠义千年有余馥。”[25]卷23应德成《题冬青树》有云:“只今剩有冬青树,瑛玉山头几度寻。”[26]附录四,445孙枝蔚《冬青行》有云:“从此冬青增颜色,却使后人长叹息。”[27]卷3唐梦鹏《六陵冬青篇》有云:“冬青树,长青青,雪压霜欺不改形。对此忆我先义士,万年挺特留菁英。”[28]卷36彭孙贻《会稽杂咏七首》有云:“百年忠义心,天地留韦布。……幽梓已消亡,千古冬青树。”[29]卷2

诗歌之外,至明代,冬青树的故事开始向传奇(戏曲)和小说发展。卜世臣《冬青记》以《南村辍耕录》卷4《发宋陵寝》为蓝本,以传奇的形式演绎冬青义役。[注]《冬青记》原有2卷36出,现已残缺,残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沈自征《冬青树》剧,“声情激楚”[30]卷14,“不减燕市悲歌”[31]卷6《沈文学传》,“殆演唐、林义士事”[32]卷6,351,可惜已佚。周清原《西湖二集》卷26《会稽道中义士》则以平话小说的形式演绎冬青义役,其中写到:“话说杨秃驴等死了,除了一方大害,人人向空作礼,举酒庆贺。唐玉潜见杨秃驴受报而死,方才了完报国之心,又同前日众少年到陵上祭奠告道:‘臣等犬马之意尽矣。’那时冬青树分外生发,青青可爱,众人无不喜悦。唐玉潜遂赋《冬青树行》。”[33]425

“从此冬青增颜色”,冬青树因六陵冬青之役而超越了此前所特有的象征女性贞节的文化意义,被赋予了忠与义这一新的文化涵义。丁瓒在给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写的跋语中说:

古今扶纲常立人极者,忠与义而已。昔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孔子贤之,贤其义也。张巡、许远致身于国,百世祀之,祀其忠也。……冬青树事,为所难为,于戏!宋亡久矣,此人此心,果何为哉?忠义激之也。观斯集者,厥有感于斯欤?厥有取于斯欤?[34]附录一,389

“观斯集(《霁山先生集》)者,厥有感于斯欤?厥有取于斯欤?”这一设问不仅适合于《霁山先生集》,同样适合于冬青树,“观冬青树者,厥有感于斯欤?厥有取于斯欤?”

三、“留取丹心照汗青”:冬青树之永恒意义

从忠义涵义的角度而言,有关冬青树的诗作,如谢翱《冬青树引》,最初主要是为了记述冬青之役本身,纪念和表彰护陵义举,但正如上文所言,“观冬青树者,厥有感于斯欤?厥有取于斯欤?”在“感与取”的过程中,冬青树逐渐与忠义精神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不再单单象征护陵之义,而是上延下伸,逐渐扩展到其他忠义之人和忠义之事,向上如文天祥、张世杰、岳飞,向下如史可法。正如洪亮吉在《蒋青容先生冬青树乐府序》中所言:“慨六叶之承华,冬青一树”,“一二士之心,犹回天地”,“忠义之忱,亦于今为烈者焉”[35]317。下面依次略述冬青树与其他忠义之士之联系。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官至宰相,抗元英雄,以忠烈名传后世,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董元度《廿三日赣州启行舟中杂咏》云:“当年文信国,桑梓此江浔。……常卫冬青树,谁能恋故林。”[36]卷4张埙《宋文丞相墓》有云:“公视死生如脱屣,天地无情长已矣。……玉鱼金碗出人间,凄凉别有冬青树。”[37]卷1韦谦恒《谒文信国祠二首》有云:“许国何曾更有身,雪霜历尽后凋真。……冬青树下忠魂在,肠断年年杜宇春。”[38]卷3华长卿《谒文丞相祠》有云:“大漠几人歌正气,小楼终古剩残阳。东南望断冬青树,魂魄惟知拜宋皇。”[39]卷63

以冬青树歌咏文天祥最充分者当数蒋士铨所写传奇《冬青树》[注]参见钱静方:《冬青树传奇考》,载其《小说丛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29-133页。。蒋士铨(1725—1784),字心馀,又字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上饶人,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冬青树》是蒋士铨的戏曲代表作,全剧分上、下两卷,共38出,“以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为经,以赵王孙、汪水云幕府诸参军及一切遗民为纬,采掇既广,感激亦切,振笔而书”,“此书除《勘狱》一剧,余皆实录”[40]附录一,245-246。剧情主要为:主人公文天祥于国难当头之时,起兵勤王,出使谈判,被扣又侥幸逃脱,几经磨难,其志不改,坚持抗元,最后战败被俘,押往大都;面对威逼利诱,文天祥义正词严,宁死不屈,并作《正气歌》以明心志,最终于柴市慷慨就义,以身殉国。该剧的主旨在于表彰忠义,蒋士铨在《自序》中言:

窃观往代孤忠,当国步已移,尚间关忍死于万无可为之时,志存恢复,耿耿丹衷,卒完大节,以结国家数百年养士之局。如吾乡文、谢两公者,呜呼难矣哉!秋夜萧然,不能成寐,剪灯谱《冬青树》院本三十八首,三日而毕。摭拾附会,连缀成文,慷慨歌呼,不能自已。庾信之赋《哀江南》曰:“惟以悲哀为主。”殆或似之。《经》曰:“岁寒然后知松柏。”若两公者,即以为冬青之树,谁曰不宜?[41]246

“若两公(文天祥、谢枋得)者,即以为冬青之树,谁曰不宜?”答案当然是“宜”。文天祥、谢枋得之气节即如冬青树,冬青树即象征着文天祥、谢枋得之“孤忠”“耿耿丹忠”。

2.张世杰

张世杰(?—1279),官至枢密副使,抗元英雄,战死于广东厓山,“宋末三杰”之一。罗天尺《张柏园司马修复宋枢密张太傅墓碑文见寄因感成歌和郭月坡》有云:“正气增培赤坎村,忠魂不用天阍诉。表忠原是男儿心,天纲共挽无古今。……海陵之海大如天,公忠岂待精卫填。……平章山又黄杨山,两处俱种冬青树。树种黄杨冬愈青,白虹气吐忠魂停。”[42]卷5

3.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谥武穆,追封为鄂王,官至枢密副使,抗金英雄,以精忠报国闻名于世。叶奕苞《岳武穆王墓》有云:“无块更吊冬青树,回首中原恨不堪。”[43]卷4何焯《岳坟》有云:“冬青树小埋雪霜,折冲岂若留忠良。”[44]卷15屈大均《泰州作》有云:“伤心一代冬青树,叶叶枝枝是大忠。”[45]卷14

4.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抗清英雄。郭起元《梅花岭谒明史阁部墓》有云:“魂归祗哭冬青树,骨冷犹缠寝庙香。可似文山漂泊苦,南枝岁晚傲寒霜。”[46]诗集卷3

到明清时期,冬青树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为保全节义,不乏有人特意选择死于冬青树之下[注]前述周朝鲁处女虽自缢于女贞木下,但其真实性大为可疑。先秦时期,两性关系比较自由,女性贞节意识尚很薄弱,仅仅因为邻居怀疑自己着急嫁人就跑去自杀,这在情理上难以讲通。。有苏瑶青者,常熟人,赠大学土嵇永仁之妾。清初,耿精忠逆叛,嵇永仁挈妾在范承谟幕,同被执,不屈,幽于监狱。嵇永仁顾苏氏在侧,掩面欷歔。苏氏毅然曰:“君无以妾为念,妾请先。”解所佩带,自经屋北冬青树下,年十七[49]卷9《嵇义士传》。苏瑶青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女性贞节,更重要的在于成全丈夫即义士嵇永仁之忠义,可以说是忠义与贞节之合体。很显然,苏瑶青熟知冬青树的特殊意义,所以特意跑到屋北冬青树下自尽,以使自己的节义行为与冬青树之精神浑然一体。为表彰苏瑶青的节义精神,诗人孙原湘特以谢翱同名作为苏瑶青赋《冬青树引》:

猛虎负隅缚虎急,范公嵇公同被执。腥风磷火黑狱中,旁有如花侍嵇立。嵇也对之掩面泣,载拜愿君无念妾。范不屈,常山舌。君不屈,侍中血。愿君报友即报国,无学儿女徒呜咽。古来多少英雄人,大半妻孥丧其节。君如念妾妾请先,幽魂自候君黄泉。解妾腰下带,断君眼前思。顷刻芙蓉花,化作冬青枝。冬青复冬青,寒暑无雕零,乃是烈妇所化之精灵。当时幸遇嵇义士,夫妇同时不屈死。夫即不死妇亦死,男儿枉识忠义字满纸。君不见,十七如花好女子。[50]卷10

苏瑶青的行为表明:冬青树的文化意义已经内化于其心,让自己的灵魂与冬青树同在成为一种内在的诉求,这是对外在规范的超越,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至元二十二年,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率人盗掘宋六陵,唐珏、林景熙等义士冒死秘密收葬诸陵遗骨,并特意从宋常朝殿掘冬青树植于冢上,以为标志,是为六陵冬青之役。唐珏等义士之所以选择冬青树作为标志,关键在于冬青树在当时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象征着女性之贞节,这与男性之忠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此冬青增颜色”,冬青义役赋予了冬青树新的、更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即忠义。元明清各代诗人、学者的不断吟诵与诠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新的文化内涵,使冬青树忠与义的文化内涵上升到了更抽象、更普世的层面。

猜你喜欢

贞节冬青树忠义
冬青树
传话游戏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这条忠义街
良奸有别
从曹赛英看徽州女性的贞节观
门前那棵冬青树
冬青树
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