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离自然最近的地方

2018-09-29高玲

伊犁河 2018年3期
关键词:边城湘西

高玲

东经109度16分,北纬28度30分,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轻轻打开它,不过一枚硬币大小的地盘,刚好够一粒玉米破土而出。

这是茶峒的位置。

一路呼啸北去的清水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处转了一个大弯,接纳了东来的洪安河,共同冲刷出一块肥沃的盆地,刚好够武陵山区古人类生息繁衍。

这也是茶峒的位置。

不论是从方位独特的地理形态,还是从剧情多变的历史打量茶峒,亦或从各地五花八门的标签加以考较,我们都可以发现,这座近几年来声势渐起的湘西边城,它表情平静,不动声色,站在离自然、离神灵、离风雨雷电、离草木和泥土,离原始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最近的地方。

1

越过刚刚犁过的,像书页一般崭新的农田,漫山遍野高调的油菜花,在山坡和田埂上悠闲吃草的水牛,散落在山间的上了年纪的黑色木板房,看着渐渐斜下去的夕阳,淡淡的光影铺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又一次在长途奔袭之后抵达了边城茶峒,又见到它的大山葱郁,流水北去,屋舍俨然,和怡然自乐的老人,不知疲倦的孩童。

按照惯常的说法,水是生命之源,山是阳性之根,于是我便笃定地认为,茶峒就是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与生殖力的湘西边地。

且不去回忆武陵山区先民如何从大山走向沃野,在茶峒的水流两侧开垦荒地,种植五谷,驯养牲畜,生儿育女,那是一部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大书。曾经,这片仅有两户的窝地,今天早已人声鼎沸,并不断有人朝这里涌来,探寻三省边地的神秘文化和清水江水运码头当年的荣光。

只要向历史的深处再进一步,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茶峒生长的脉络,所有的巍然与壮阔,热闹与繁华,都与上天赋予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虽然一直远离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主流地带,但三省边地的自然属性,巍然的山势与水运的便利,不断有人沿着沅水、酉水逆流而来,或是顺着清水江而下,到这个叫茶峒的地方落脚生根,或开一阜小店,或谋一份生计。人和船不断出现在茶峒码头,时光的流逝中,茶峒作为武陵山区的重要商埠,清水江沿岸的重量级码头,横空出世,声名远播。于是,士兵、商人、艺人、文人、工匠和教育工作者,带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技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被众山环绕的狭窄空间,开始了碰撞与交融,边城小镇开始拥有了开阔的眼光。

与众多因水而生的集市一样,自然条件所带来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水运在公路与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竞争下节节败退,茶峒也再度恢复到热闹前的静默,曲终人散,百年繁华只留下河流两畔宽阔的泊船码头,整齐的吊脚楼,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路。当然,只要你有一颗细微而敏感的心,只要用眼睛和指尖静静地触摸茶峒,你发现的当然不止这些。繁华早已散去,却有一些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冲洗而流走,也不会因时代的激荡而被毁灭、被遗忘,它们仍然倔强地生长在茶峒的泥土里,已经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永不分割。

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使命结束之后,茶峒人潮涌动、货物堆积的场面再难重现,历史上有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埠再次陷入封闭与边缘的原始状态。而恰恰是这种自然环境上的与世隔绝,使得茶峒原有的众多古文明元素,幸运地以原形原貌完整保存下来,茶峒古街与木楼便是众多文明形态中的一种。当然,在湘西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如果单从街巷与民居等肉眼可见的景观加以考量和评价,茶峒只能算诸多湘西古镇中平常的一个。然而,若是顺着历史的根须蜿蜒前行,茶峒因为占据“川黔咽喉”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有着从繁华到沉寂独特的经历与变迁,多种文化形态曾在这片土地上激烈冲撞终至水乳相融,因而,茶峒在湘西的文化版图上又是不可替代的。

正是因为这种贴近自然,不可替代,所以在那乱世之中,从凤凰而来的沈从文先生,以茶峒为故事发生地,以清水江为背景,以茶峒的多情男女为主角,来为茶峒写真。后来,著名导演凌子风带着他的剧组来到茶峒,把翠翠与傩送的故事搬上银幕。不管是那部名为《边城》的小说,还是这部名为《边城》的电影,茶峒人都能为远道而来的游人娓娓道来,帮助每一个远来者,取道文字和故事,深入茶峒悠远而独特的历史。

2

相比与其他古镇的大红大紫,花枝招展,茶峒就像边城的翠翠,穿着粗布印染的衣裳,没有任何钗环的发髻,是一种从山水之中透出来的清亮天然。

茶峒给予每个远来者的,就是它自己的本色表达,素面朝天,而不是浓妆艳抹的忸怩作态。热闹与喧嚣好像都不适合茶峒,它就是那样静静地卧在清水江畔,不对任何一个来人挤眉弄眼。甚至每一座客栈与饭馆,也只是安守在恰当的位置,给世界一条古色古香的幌子。

这就是茶峒人的性格,不急,不争,安然自若,把信用看得比利益更重。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这样刻画茶峒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在茶峒长达一千米的街市上穿行,可以看到卖扫帚的古稀老人,卖豆腐的中年汉子,卖各色青菜的老年妇女,各种食物和器物沿着长街一路摆开,却听不见或长或短的吆喝。他们就那样静等着顾客前来,就如同今天的边城茶峒,虽然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节点,它仍然不吆喝,不张扬,用沉静内敛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前来寻梦的人。

这还不全是茶峒人的性格。

湘西少田多山,能见着泥土的地方,农人都会见缝插针地种上玉米红薯。年成不好的时候,收成常常不能满足一家人度过寒暑。所以茶峒人都练就了上山入水的绝活,撑船下滩,下水捕鱼,进山打猎采药,都是茶峒人的看家本领。因为生活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便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养就了绝不屈服的胆气,天保傩送小小年纪就能像鱼一样凫水,在清水江的上游下游贩送货物。翠翠在暗夜里哭泣,祖父也会严肃地告诉她: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茶峒缺少土地,茶峒人却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万物都珍惜与膜拜。在他们心里,那是上苍的恩赐。甚至他们的很多民族节日,都关乎大地、自然、山地和田野里的出产。端午节捉鸭,中秋节偷瓜,都是对上天赐予的百般感激。每年还傩愿时,大家盛装集合在一起,边跳边唱,感谢自然给予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

在茶峒能够收获什么,往往取决于你对文化的理解。

如果你习惯于在热闹的游道上与拥挤的人流擦肩,茶峒可能不适合你。茶峒更适合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满怀欣赏与寻觅的心情而来,找一家清悠的客栈住下。主人甚至不会把你当成外地人,言谈举止之间没有刻意地逢迎,自然而然地当你是身边日日相见的朋友。

不要以为这是茶峒人对你的轻慢。为了让外地人更容易契人茶峒的历史与内心,古码头、古城墙、白塔、拉拉渡都在四季里静候着你的前往。翠翠岛、百家书法园、名联坊都是依势而建,没有丝毫的突兀,仿佛那就是它该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如同横亘在河街上的那棵彎成九十度的柳树,茶峒人从未想过改变它的位置,只用一根树木撑住它的尾端。茶峒给予人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猎奇,或是跟风,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向历史、向自然、向内心的回归。

我们常常抱怨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的双脚很少踏在泥土之上,我们日常看到的都是经过精心修剪的树木,这是城市化带来的副产品。那么此时此刻,就让我们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片刻闲暇,用眼睛,用皮肤,用心灵,去细细品读这座腰围仅两平方公里的世外边城吧。

猜你喜欢

边城湘西
家在青山绿水中
当代湘西少数民族作家的湘水书写
一桥飞架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皈依真·善·美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