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杨 情暖童心,让爱不再孤单

2018-09-29王碧清

中华儿女 2018年18期
关键词:福利院社工宁夏

王碧清

谈话间,她言笑晏晏,眼角温柔。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工作十余载,她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是孩子口中喃喃唤作的“爱心妈妈”。大学毕业后,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一名普通护理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社工。

她将自己的所学所思结合儿童福利院的实际情况,认真调研,建言献策,创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让更多需要关爱的孩子们得到专业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她勤奋好学、扎实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最美青工”、“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第十一届“宁夏青年五四奖章”等诸多称号和荣誉。

她,就是共青团宁夏区委副书记、宁夏青联副主席,宁夏儿童福利院社工部中级社工师石杨。

回到塞上江南

1984年,石杨出生在银川市一户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党员,对于子女的要求传统而严格。她耳濡目染,一路走来,品学兼优、乐于助人,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如今尽管年过花甲的父亲已经退休,但每当社区举办党支部活动、老党员学习等,石杨的父亲总是第一个报名;学习新的文件精神时,石杨的父亲戴着花镜,一笔一划抄写……石杨说:“这是老党员的觉悟和信念,对于我来说,影响一生。”

2003年,石杨高考失利,服从第二志愿到重庆民政学院(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就读,“那时考虑到国家老龄化问题,填报了生物制药、社会工作这一类型”。在当时,“社工”这一职业乃至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我国出台《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8年起开始举办社工考试。

大学期间,石杨已经是一名“团团”的核心骨干——担任班级团支书。团结同学,积极动员优秀学生入团、入党的石杨乐此不疲。假期时,石杨最喜欢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做志愿者,“这是步入社会之前的一个了解过程,积累了认识,也锻炼了自己,我也很好奇其他重庆高校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她不仅自己参加社会实践,还动员自己的舍友、同学多参加社会实践。大四时,石杨终于梦圆——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毕业那年,正赶上宁夏儿童福利院招聘,本已经在重庆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石杨一番思量之后,还是决定回到家乡,以自己的所学拥抱所热爱的乡土。

石杨考入的宁夏儿童福利院是1996年在宁夏社会福利院儿童收养部的基础上成立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里不仅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也正在变单纯供养为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为一体,最大限度恢复孤残儿童的身体机能,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尊、自强的健康心理的专业儿童机构。

最初,石杨是福利院特殊教育部门的一名实习生,负责年龄较大的孩子的心理疏导、日常照顾,以及一些残疾儿童的护理工作等。没多久,孩子们就和石杨熟悉了,都叫她“姐姐”。渐渐地,石杨发现,孩子们最渴望的是有人真正从心里给与他们支持和帮助。

石杨说:“这就是生活,我早已把工作融入到生活中,从生活的点滴里给与他们鼓励,这也是专业的社工理念,我们有一个术语,叫‘增能理论,就是换位思考,更多地增长他们的能量。”

在实习生阶段,石杨要给不同年龄段的残疾孩子喂奶、喂饭、更换尿布、洗澡、换洗衣物,对此,她都毫无怨言。其中,还赶上一位同事休婚假,石杨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工作。那段时间,她基本住在了单位,每天24小时都在照顾孩子、查房、处理紧急情况……

三个月之后,石杨从同期100多名实习生中脱颖而出,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正式成为宁夏儿童福利院的一员。

给孩子们最专业的爱

谈起工作,石杨的眼睛是发光的,眼角眉梢间飞舞的都是对孩子们的爱。十二年的时光是青春奉献、磨练意志的时光,也是播撒爱、收获成长的过程。

2008年的一个夏夜,她正在值班,帮一个孩子盖好蹬开的被子后,她发现另外一个小孩不停地在抓挠肚子,石杨想:难道是被蚊子叮了?她轻轻揭开孩子的衣服发现,肚子上长了白色的泡泡,底色是淡粉的,并不像是蚊子叮咬后形成的。石杨随即找到值班的大夫检查确认,大夫看后,脸色惊变,是水痘!院领导启动了应急方案,将顶楼的活动室作为临时隔离治疗区。随后陆续发现部分年纪小、免疫力差的孩子也傳染上了水痘,于是院里动员职工自愿进入隔离区照顾生病的孩子们。石杨和十几名同事毫不犹豫地加入这支队伍,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党员。

近两个月时间,石杨的记忆里是“闷热”和“心疼”两个词。没有空调也不能使用风扇,工作人员都穿着厚厚的医用大褂。大家戴着医用手套为患病的孩子们一点点涂药、擦汗,虽然石杨之前并没有得过水痘,但她也顾不了那么多,自告奋勇去照顾生水痘的小孩,“那时候自己热血沸腾的,没想过自己,之前汶川地震也都经历过了,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的”。夜里,有的小孩子不停地叫“妈妈!妈妈!”一声声唤得石杨心疼不已,“特别是他们的眼神,渴望我们抱一抱他们,关心他们,也是从那时起,我留在儿童福利院的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孩子们需要我。”

自2008年,国家社工考试举办,社工实务不断发展。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印发,明确了要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和培养六类重点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位列其中。

2009年,宁夏儿童福利院将社会工作引入机构,并且日益重视这门新兴职业的发展。2012年,石杨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中级社工师的专业资质。也是这一年,石杨的第一个女儿降生。正值产假期间,福利院即将举办孤残儿童护理员初级培训班,询问她是否参加。当时,女儿刚过百天,石杨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有些犹豫,不过初为人母的她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些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小生命脆弱而无助,他们同样需要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护理员来保护和照顾。于是,石杨毅然中断了女儿的哺乳,参加了这次封闭式培训。而产假也随之结束,石杨回到工作岗位,将所学运用到护理工作当中。

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和对孩子们负责的专业态度,石杨在2012年、2014年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中,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全国孤残儿童护理员初级、中级、高级的职业资格。2014年11月,石杨还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民政行业第二届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为了钻研护理技能,她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日努力备战,一边带孩子,一边练习操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终获得了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

汇聚点滴爱为江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更是一步一步都浸着汗水。2016年,宁夏儿童福利院重新组建社工部,选调福利院中的精英骨干推动社工部的建设和发展,石杨就是其中的一员。抽调时,石杨的小儿子刚刚两个月大,但她还是以工作为重,放弃了剩余的产假,迅速投入到新工作岗位中。“那时,一心想的是如何用社会工作知识为孤残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许多问题都等着我和同事们摸着石头过河,并尽快出成果。”

工作中的石杨雷厉风行,听到别人称呼自己“女汉子”,她总是哈哈一笑,“我们工作都挺干脆麻利的,不然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我们就是要达到快速准确规范”。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石杨和同事们勠力同心,社工部工作初见成果,2017年12月由宁夏儿童福利院社工部起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流程》作为全国首个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并且作为2017年民政部的亮点工作之一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推行。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建立之后,通过对福利院的每一名孤残儿童进行个案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在机构内集中养育、家庭寄养、国内外收养等安置服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些大龄残疾儿童在福利院的鼓励下,有的成为康复部康复工程室的一员,有的成为特教部的手工老师。年纪小一些的孩子们参加了院里组织的许多活动变得更加开朗,有人会说:“老师,我长大了,如果可能,我想当一名调音师。”也有孩子会说:“我喜欢看远处橘黄的灯光,我相信,有一天,我也可以有一个温暖的家。”

随着共青团中央改革的推进,服务青少年的领域日益拓展,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工作面也不断向更深层、更专业方向发展。

石杨介绍,为了能够更精准、更专业地开展帮扶,宁夏团区委权益部骨干历时一年,在自治区政府和团区委的帮助协调下,联系了众多相关单位,与自治区团委帮扶队伍一起对全区特需关爱青少年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仔细走访调研,了解了需要帮扶的青少年数量和情况,对区本级项目帮扶对象进行了逐一入户走访,参与制定个案帮扶计划。因此,可以更高效、有力地帮助失学、失业、失管的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期。“其实一些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在家庭监护责任的缺失。有些家庭一开始不太愿意配合帮扶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为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多沟通、多解释,一点一点做工作。”

如今,特需关爱青少年帮扶工作已纳入自治区团委“八项行动”之一。下一步自治区团委将在全区推进以项目化运作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帮扶,有效提升特需关爱青少年帮扶效率的同时,在全区青少年社会事务领域大力推进专业社工的介入。

今年六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团委、青联、青企协组织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到宁夏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开展“小心愿 大希望”主题活动。石杨分享到,其中,一位姓司的青联委员“认领”了所有姓“司”“司马”“司徒”的孩子的心愿,现场其乐融融,活动刷爆了整个银川市的朋友圈。石杨说:“青联委员们的热情很高,通过这座爱心的桥梁,能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困境儿童。”

6月26日,石杨当选共青团十八大代表,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望着二楼眺台上悬挂着的巨型横幅,她深受感动,那不正是共青团进入新时代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吗?“聆听军科书记作的工作报告,这五年来的成长与收获在我的脑海中如同电影般帧帧闪现。报告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及较多,我深受启发,对于未来服务青少年工作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福利院社工宁夏
A Social Crisis
福利院的孩子
宁夏
BABY,COME BACK
日本儿童福利院频传性侵丑闻
宁夏
长春|大爱筑家
宁夏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