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理念下的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

2018-09-28邓荣斌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博物馆

邓荣斌

摘要:志愿服务是指公民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求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博物馆是弘扬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的重要场所,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志愿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志愿服务的文化取向,并分析博物馆如何弘扬志愿文化,以供参考。

关键词:志愿文化;志愿服务;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649.28;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74-01

一、志愿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有人把志愿文化等同于志愿者文化,或者将志愿文化等同于志愿服务。这两种看法都存在着把志愿文化狭窄化的局限。事实上,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志愿文化的积淀过程。一旦志愿文化形成以后,其主体就不仅仅是志愿者了,而是所有社会成员;其影响也不仅仅是志愿活动,而是整个人类实践。本文把志愿文化界定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其中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志愿者的文化,也包括作为实践方式的志愿服务文化,还包括社会对志愿者及其服务理念、行为规范、服务品质、志愿精神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形成整个社会已达成共识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

二、志愿服务的文化取向

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指的是人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祉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服务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进入一个发展高潮。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它所蕴含的价值要义是对其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彰显。

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有识之士提出,志愿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首先,志愿服务的动机和目的需要文化上的解释和支撑;其次,志愿者群体的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追求等,展现了志愿服务所蕴含的文化态度、精神价值和文化力量;最后,挖掘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组织管理、制度环境和全球化趋势等文化内涵,便于人们站在文化的立场反思志愿服务背后的思想运动和人文基础。因此,志愿文化伴随着志愿服务的过程、志愿行为的发生及其历史的发展而存在,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三、作为博物馆教育载体的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

教育载体是教育的要素之一。教育载体属于教育中介,并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一起构成了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载体承载着教育信息、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近年来,博物馆志愿服务在参与度和服务领域等方面都得到了扩展。2008年1月,我国博物馆开始进入免费时代。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仅调动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还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但激增的参观人数,也为博物馆运行带来了压力。为此,各博物馆纷纷招募志愿者帮助博物馆提供服务,这使志愿者成为博物馆发展不可忽略的力量和连接公众的重要纽带。作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博物馆是最能够也最应该发挥志愿者作用的领域之一,志愿者也一直是博物馆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随着公众参与博物馆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增强,中國的博物馆志愿者以其优良素质和敬业精神为博物馆增色添彩。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是致力团结和支持全国博物馆志愿者的组织,成立于2009年12月,至今已有72家全国各地区博物馆加入其中。它的目标是促进和传播博物馆志愿者理念,组建全国性的博物馆志愿者网络,搭建博物馆与志愿者之间的桥梁,帮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得到自我提升,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可以分享经验与快乐的平台。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与国际对接的探索与实践,是于2002年3月6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拉开序幕的。当时该馆在全国博物馆中率先公开征募志愿者,接到2000多个咨询电话,有560多人报名应征,220多人获准应试,150人被首批录用,主要用于讲解导览岗位。随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一批大中型博物馆纷纷开始这种探索与实践。至今已有一批博物馆的志愿者,其规模、水平、影响力不可小觑。更有一些博物馆近年来开始尝试全方位与国际对接,追求正规化与多样化。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促成了志愿服务在博物馆里生根发芽,深厚的文化土壤、良好的发展根基以及逐渐健全的组织结构使得提供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并成为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各类活动的常态化项目。志愿文化已成为博物馆精神文明建设和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等是其核心内涵。

首先,志愿文化是养成公众利他意识和行为的新平台。在博物馆教育中,利他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德讲座中的集体主义教育、人际交往中的利他原则教育、日常社会公德教育中的团队精神教育、集体生活工作中的服务意识教育等。这些教育或者是以讲座为载体,或者是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载体,在培养公众利他意识和利他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志愿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利他。志愿服务是无偿的,是不计报酬、不求功利的服务;志愿者以利他、利社会为根本目的,他们的乐趣、情感的满足,时间和体能的消耗,奋斗的精神乃至牺牲自我,均为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志愿文化是培育公众团队精神的新途径。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团队精神已经被企业文化、科研队伍建设和其他组织形式所重视。从人的发展角度而言,团队精神应该被当作人的素质之一,被纳入博物馆社会公德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中。

志愿服务最初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组织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离不开团队关系。即使是个体的行为,也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去影响他人、感染他人。正如有识之士主张的那样,从起源来说,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我国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是政府倡导的群体志愿行为,存在着领导者、个体、团队三个要素的关系,需要通过目标、制度和环境营造等途径处理好团队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在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初始阶段,志愿者之间互不认识,但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他们学会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凡是参加过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公众,其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最后,志愿文化是培养公众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博物馆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公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责任感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既包括国家责任,也包括集体责任和家庭责任,还包括自我责任。这些责任的内涵不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那就是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志愿服务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助难,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济社会秩序、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志愿者在这种精神力量感召下所采取的志愿服务行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净化了自身,在关心弱势群体、协助解决社区问题和博物馆窘困的同时,也强化了自己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结语

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要不断创新服务群众,弘扬教育理念的方法,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是今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博物馆教育工作应该与志愿服务、志愿文化相结合,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能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而博物馆对于弘扬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博物馆
博物馆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