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失范与规范研究

2018-09-28宋艳丽王然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人文关怀

宋艳丽 王然

摘要:摄影报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视觉传播导向上发挥着独特作用。灾难性新闻作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重要题材,在图像传播中屡现失范现象。本文对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失范现象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如何有效规范灾难性摄影报道提出有益观点。

关键词:新闻摄影;人文关怀;伦理权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80-02

一、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斗争的历史。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幕幕悲剧,皆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印记。在这历史长河中,新闻摄影的价值就体现在正视并记录随之而来的悲剧事件,填补历史画卷。当悲剧事件发生时,表现和记录灾难仅仅是一种传播形式和内容,透过灾难所折射出来的对于人道主义关怀、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生存状况的普遍关注,从而促使对人们对灾难的救助和问题的解决才是灾难性新闻摄影的灵魂和魅力。

二、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中的失范现象

与文字报道不同的是,摄影报道主要诉诸视觉层面的传播形式,正所谓“一图胜千言”,指的便是图片信息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现场性。

与此同时,摄影报道作为新闻传播的独特形式,在视觉传播导向上亦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灾难性新闻作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重要题材,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失范现象却日渐严重,具体可表现为人文关怀与伦理道德失衡两方面。

(一)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的价值核心即以人为本,它关注的焦点涉及到人类生存状况、人的生存尊严、生活条件,以及人类自由的追求,它体现了一种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在新闻摄影中,不管是战争题材还是灾难题材,都必然的体现出人文关怀。在世界著名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中,许多关于战争、灾难、暴力、疾病等题材占据较大比例。甚至有些新闻摄影记者过分追求新闻画面的轰动效应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过于直白、血腥的图像一帧帧呈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恐怖的场面,刻意追求新闻事件的轰动性和冲击性。这虽然反映了新闻的真实,但却缺失了对观众和事物本身的思考和关怀。在灾难和突发性事件面前,一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其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致不顾灾难幸存者及广大观众的切身感受,将灾难的血腥、恐怖和死亡不加选择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

例如,2002年6月23日美国北极星图片社发表的照片:一名幸免于难的男孩蹲在已故父亲即将被掩埋的地方,双手环抱父亲的裤子,而在他的周围,人们忙着给其他地震罹难者挖掘墓地,这幅作品引发轰动。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但基于道德的考量则是失败的。诸多观众和从事新闻者纷纷指责北作者简介:宋艳丽,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王然,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极星图片社,认为其在发表此幅作品时,未能保护被摄者的尊严和隐私,有失道德基准。新闻摄影讲究人文关怀,充分关注并尊重采访对象,思考观众的承受能力,以及图片传播对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影响。在未尊重他人意愿和隐私的情况下,伤害被摄者感情的拍摄不仅不利于新闻价值的传播,更超出了道德的范畴。

所以,我们说人文关怀,不仅要在新闻摄影中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艺术风格,还应透过其作品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本身、人与社会、人与环境。

(二)灾难新闻摄影报道中伦理道德的失衡

摄影是依托被摄对象进行表达的媒介,被摄对象是成就一幅影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摄影家见证事实的内核。因此,摄影家的审美心理、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必须建立在“尊重对象”的基础上。从这个层面上讲,就不得不提及“伦理道德”。伦理道德这一观念最早见于以“绝对命令”为伦理准则的责任伦理学,倡导者为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伊曼努尔·康德。

责任伦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按照人们的普遍意愿能成为普遍规律。基于这一观点,康德提出衡量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在于:行为主体意志准则能否成为普遍规律。若成为普遍规律,那么其所倡导的意志准则必然是良心作用下的结果,而人们靠良心承担道德责任。按照“绝对命令”这一原则,在灾难性新闻事件面前,摄影记者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帮助和解救身陷困境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撷取或传播新闻图片,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因为违背良心而受道德谴责。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闻界亦存在另一种与之对立的观点:新闻摄影记者应该是所发生事件客观的记录者,不应该参与其中。应以遵循职业规范为守则,履行获取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责。正如曾流传于新闻界的一句名言:“我是一名摄影师,我做了职业训练要我做的事。”当下,媒体间渐趋激烈的竞争,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使得一些摄影记者做出有悖伦理道德的事情。例如在灾难性新闻面前,许多摄影师不合时宜的运用广角镜头,一味追求画面冲击力,吸引观众眼球,诸如此类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视觉暴力”虽在传播效果上得到回馈,但对于身处困境中的受害者而言,随意的夸张、变形,夸大其悲惨境遇來强化其视觉刺激,这种行为可谓是对受害者的一种个人化的极端侵犯。例如在1971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就有类似的案例出现。新闻摄影师约翰·菲勒拍摄了一幅美国国家卫队在校园枪杀反战学生的作品,作为照片的人物之一即是因照片的广泛传播而成为“公众人物”,她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非常悲惨,以致后来因卖淫被捕。这幅作品发表不久,摄影师菲勒顺利进入到美联社工作,然而他却因此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和道德谴责中。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1994年的普利策奖评选出来的特写摄影奖——《苏丹的饥饿》。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摄影师凯文·卡特向世界告知苏丹地区的饥饿以及人们生存的惨况,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递了新闻信息。这幅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引起舆论轰动,不仅诱发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内乱的关注,同时卡特因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而激起人们对摄影师道德的争议。这幅作品获得普利策奖后不久,凯文·卡特以自杀回应了舆论的谴责。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摄影记者在履行新闻职责时,其首先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摄影记者。在新闻传递与人道主义不可兼具时,摄影记者理应诉诸更具普遍意义上的伦理原则。

三、灾难性性新闻摄影报道的规范途径

(一)以镜头传播人文关怀

在灾难面前,人们想要看到的不是灾难本身,更多的是透过摄影师的作品去感受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对人性的尊重。在灾难、死亡、暴力等题材的纪实摄影中,对于“血淋淋”的场面,时常会引起受众心理上的反感,不忍卒读。是否只有血腥、暴力形象的出现,才能说明事实?我们不妨举例说明。获得第48届荷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突发新闻独幅一等奖——反映印度海啸的作品,如图1所示是印度摄影家阿尔科·达塔于2004年12月28日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古德洛尔,拍摄的印度妇女哀悼海啸中遇难亲属的场景。作者在干净的画面中巧妙的采用海滩的暖色调衬托着身着紫色衣袍的印度妇女匍匐在上面显得尤为突出,充满怜惜与痛楚。她伸开双手朝向天,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带来灾难的无奈。画面中对角线构图与残留的绳索和拖鞋形成呼应,表现出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祈祷。画面中没有渲染血淋淋的场景,仅仅透过遇难者深入画面的手臂,隐隐的血迹足以看出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程度。这幅获奖作品再现人类的悲剧,并引向深刻的反思,达塔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交代事件本身,同样震撼着受众。所以“荷赛”评委主席戈尔德贝格称它为“一幅带有摄影者震撼视点的真实作品”。这幅获奖作品再现人类的悲剧,并引向深刻的反思,但它不用“血淋淋”,同样可以打动受众。可见,倾注了人文关怀的摄影作品已然突破语言障碍,以其独有的符号体系走进人们心中,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摄影艺术对人类的贡献。

(二)以人为本,恪守新闻伦理

在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面前,摄影记者应遵循伦理原则,坚持公正、客观、庄重的报道。相比有违伦理道德、一味追求画面的煽情照片而言,观众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图片。例如2015年当红歌手姚贝娜去世,这本来是一件平常事,可有些新闻记者竞突破道德底线,为搏独家新闻买通医生,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拍摄遗体,这一行为无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媒体的新闻伦理。

在突发事件面前,新闻记者要以不伤害被摄对象、保护弱者为前提,遵循最小伤害、生命至上原则,站在受害群体的立场上,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美国报道摄影家尤金·史密斯1972年拍摄的《智子入浴》是20世纪灾难摄影的巨作,这张照片揭露了工厂污染对人们造成的身心伤害。作品发表之后,不时有记者采访智子的父母上村夫妇,给他们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伤害。

1998年上村夫妇给这张照片的版权共有者、与尤金·史密斯一起调查水俣公害事件的摄影家艾琳·史密斯写了一封信,他们在信中请求艾琳·史密斯不要再对外使用这张照片,希望让智子安息。

2001年,艾琳·史密斯经过反复思量决定遵从上村夫妇的请求。对于艾琳·史密斯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幅作品不僅仅反映公害问题,它所折射出来的悲悯情怀已经成为20世纪人类情感与记忆的象征。然而,从新闻伦理的角度而言,艾琳·史密斯的这一决定是对受害者及其亲人的人道主义关怀,是摄影师良心的驱使和对生命的尊重。

四、结语

在灾难性新闻摄影报道面前,新闻摄影记者应时刻权衡灾难性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在新闻传播导向上,需坚守自己首先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摄影记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更好的对报道事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传递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人文关怀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