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画像中养老图的判定与图像功能探析

2018-09-28蒋宛羚

文物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画像砖敬老养老

蒋宛羚

成都博物馆二楼两汉魏晋南北朝展厅,一面沿墙柜中展示着两件高约3米、宽接近3米的大型文物——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生产、生活画像石(图一),也是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两件。两件画像石分别位于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M1东、西后室后壁[1],其图像内容生动地展现了汉代成都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和汉代人们的劳作、生活场景,是四川汉代画像石的杰出代表。生产画像石中部(图二)的图像尤为引人注目,图中有一座粮仓,粮仓右边一棵树下跪坐着一个手持鸠杖的老人。粮仓外有一人手里捧着一袋粮食,向老人走去。综合整个画面,应该是表现政府给老人发粮的养老图。

一、养老图的判定标准

养老图最早被定名为告贷图或乞贷图,研究者认为图像是表现地主当时放高利贷的情景,表现的是地主阶级与豪商巨贾高利盘剥的社会现象[2]。然而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沈仲常先生首次对“告贷图”这一命名提出质疑,认为图像中手持鸠杖的老人是最大疑点,如曾家包畫像石养老图中老人手持鸠杖且衣着比较体面,与穷苦人民借贷粮食钱财的形象不符合,同时沈先生认为“告贷图”应该是表现汉代养老制度的养老图[3]。之后,胡顺利等学者也赞同沈仲常先生的质疑[4],因此以前的“告贷图”和新发现的一些类似图像都被定名为“养老图”。但是,如何将养老图和告贷图区别开来,判断为养老图的标准是什么,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笔者认为,这类图像主要是体现汉代管理粮仓官员给符合年龄条件的老年人发粮的情景,因此定义图像是否为养老图需要满足政府行为、老人受益、赐粮这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政府行为。这也是养老图与“董永侍父”等其他敬老图或孝子图最大的不同,其“养老敬老”的行为主体较为特殊,是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的是皇帝以及朝廷对老年人的关心和扶助,体现的是汉代养老政策。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有养老赐物的政策,“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以十月赐酒肉”[5]。之后的各代皇帝均颁布有不同的养老政策,主要是根据老人年纪,不同程度地减轻他们赋税、刑罚以及向他们发放布帛、粮食等物资。如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6],汉顺帝时规定“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7]等。养老图则通过表现养老政策的一类——发放粮食来进行体现。养老图中主要通过督办者或发粮者的官吏身份来体现赐粮行为的官方性质。如新都新民乡出土养老画像砖(图三)[8]中有一人背着一袋粮食正走下台阶,一人坐于台阶的方毡之上,两人均头戴山形冠,应是管理粮仓的官吏。台阶旁有一老者双手张开口袋跪坐于树下,怀里斜插一根鸠杖,未戴冠[8]。画面中官吏坐于台阶上,而老人跪于台阶下,形象地反映了两者间地位的差距,也从侧面说明了坐于方毡者的官吏身份。

第二,接受赐粮的对象必须是老人。由于画像石、画像砖的材质、雕刻技法等原因,很难对人物的面部有较为精细的刻画,再加上多年的风化侵蚀,要从人物面容来判断其年纪较为困难,只能从人物动作、衣饰、手持物以及对应榜题等来进行判断,除榜题外(目前已确认的养老图中暂未发现榜题),最能准确判断接受赐粮者为老人的依据就是鸠杖的出现。鸠杖也就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代表着具有特殊权利的王杖。《周礼·伊耆氏》中提到“共王之齿杖”,郑玄注:“王之所赐老者之杖”[10]。而汉代更有给老者赐鸠杖这一规定,《后汉书·礼仪志》:“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11];《太平御览》卷九二一引《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草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故作鸠杖以抚老”[12];《后汉书·章帝纪》:“是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其赐高年二人共布帛各一匹,以为礼酪。”[13]从考古出土材料来看,鸠杖也的确存在。广西平乐银山岭汉墓[14]、河北满城汉墓[15]发现铜鸠杖首;江苏海州西汉霍贺墓[16]、海州西汉侍其繇墓[17]出土木鸠杖;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汉墓出土两枚木质鸠杖,其中一根鸠杖上缠有记有王杖诏令等内容的竹简十枚[18],可确证此木鸠杖为汉王杖。这些文献记载及考古出土材料足以说明,鸠杖的确存在,它是政府赐发的对于老人进行保护扶助的凭证。

第三,对赐粮行为的判定。目前发现的养老图中均通过仓房加装粮食的容器来暗示容器中所盛物品为粮食。仓房一般会有紧闭落闩的仓门、通风的透气窗、防鼠虫的二层台或者较高的楼梯等符合粮仓特点的要素来体现。再配合仓房前有人手捧袋子或盒子等容器,更具体一点的则刻画出手捧容器向袋子中倾倒的具体动作,如彭州市太平乡出土养老画像砖(图四)[19],让观看者能够很自然推断出容器中装的应该是粮食。

而在上述三项判定条件中,鸠杖是判断图像是养老图还是告贷图、收租图的最为关键的物品。告贷图、收租图描绘了汉代贫穷百姓向地主及官吏借贷粮食或者偿还租金的情景,这类图像中也可能出现仓房、官吏、老人等因素,甚至会表现出发放粮食的行为。另外,养老图中对领受朝廷赐物的老人神态刻画也不尽相同,有一类养老图持鸠杖的的老人都衣冠楚楚,如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图二)跽坐在一旁等着受领补给,手持鸠杖,因为年纪较大略有些驼背,但姿态自然放松,可以看出受过良好的教养,地位较为尊贵。另一类养老图中老人的形象却恰恰相反,如彭州市太平乡出土的养老图(图四),老者着短衣袴、执鸠杖的跪坐于地,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一人以量器注粮食于地上的盛器中。老者将身子压得很低,背部弓形向前伸,头却仰望着量注粮食的人,显得非常的恭敬和谦卑[2Q]。老者衣衫破旧、姿态卑微,这也是这幅图最早被定名为“告贷图”的原因之一。但判定者忽略了鸠杖的意义,前文已经解释过鸠杖并不能单纯的被看做是证明持有鸠杖的人年纪很大,也代表着持有鸠杖的人是受到国家保护和供养的。武威汉简《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中,宣帝本始二年诏令云:“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21]。此诏令明确规定杖首为鸠,相当于节。而根据前人的对尹湾汉简《集簿》记录的东海郡授予王杖的统计数字进行推算,汉代被授予鸠杖的不仅仅有地位较高的三老,也有很多普通百姓,但并不是所有达到年龄限制的老人都会被授予鸠杖[22]。并且在现有出土的汉代有鸠杖的画像中,多数是养老图,另外就是董永侍父一类的孝子图(图五)[23],以及与神树仙人.老人鸠杖(图六)[24]类似的与升仙思想相关的图像。而在租赁图、交租图或是赈赡贫乏图这一类百姓交出物品或者偿还物品的图像中,也有老人出现,但主要通过形态、衣饰、坐独轮车等方面进行表现,而非鸠杖。由此可以推断,鸠杖在汉画像中出现有确认持有者身份的意义,持有者即使不是仙人,三老这样地位较高的老人,也是得到过政府认证并赐鸠杖者,不会是告贷图或交租图的主人公。因此,如果图像中同时出现官吏、粮仓、持鸠杖者、送粮行为这几个要素,则可以断定为养老图。

二、养老图的图像功能

图像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相较于文字,它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汉代画像想要向人们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并不仅仅在于图像内容,承载画像的遗址类型不同,在同一遗址所处的位置不同、墓主身份不同都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

而养老图最为明确的功能是体现汉代统治阶层尊重老人、爱护老人的态度和政策。前文中提到,养老图是汉代养老政策在图像中的表现,它是除历史文献、汉简、鸠杖之外,证明汉代养老政策真实存在的又一证据。在养老图中,重点反映了汉政府对于老人在物质上的帮助和抚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汉代政府在尊老方面只重视对于老人物质上的帮助,事实上汉代政府给了老人很多优待。首先便是前文中提到的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颁发鸠杖,定期发粮、物等物资进行扶养救济。其次,在法律上对老人进行保护。一方面,对于不尊老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王杖诏书令》中规定对赐予王杖的老人“有敢骂殴詈辱者,逆不道”[25];另一方面,若老人触犯法律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免刑或减刑,《王杖诏书令》中有“制诏御史:年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非首,杀伤人,毋告劾也。它毋所坐,年八十以上生日久乎? ”[26]的记载。并且出现“亲亲得相首匿”这一规定,《汉书·宣帝纪》有“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27],即认为长辈子孙互相包庇隐藏罪行是人之常情,子孙帮助长辈隐藏罪行是不追究其责任的,这也是对于老人的一种优待。而养老图中主要表现政府发放物资对老人进行扶养,而没有其他内容,可能是因为这一内容更适合用图像表达出来,其他内容则更适合用文字记录,如果用图像表达可能会占用很大图幅,因此用养老政策的其中一项措施来指代汉政府整个尊老体系。

其次,养老图体现了社会上层对养老敬老政策和思想的宣传与认同,同时养老图可能是展现墓主德行和身份的一种方式。根据上述养老图的判定条件,目前全国范围内根据已发表材料能判定为养老图的一共有7处(表一),其中有4处有明确的出土地,均为墓葬出土,另3处养老画像砖虽未有明确出土地但应该都是用于墓葬中的装饰。从可确认出土墓葬的4处养老图来看,出现养老图图像的墓主均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人。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人张伯雅为汉宏农太守,官秩两千石[28];曾家包汉墓从其随葬品及画像内容看墓主应为庄园主人或地方豪强;四川新都汉代画像砖墓中车马出行中有轺车、斧车和棚车,并有导车引路,《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县令以上郡守及二千石加导斧车”,因此这座墓的墓主应为县令以上的官吏[29];四川广汉罗家包汉墓M3中有轺车和二骑吏图像[3Q],墓主人应该也是官吏。而图像所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墓室耳室、后室等处,虽然比不上处于前室、中室或石棺上的图像内容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墓葬最偏远、最不被重视的位置,所占篇幅也比较大,说明了养老图属于相对重要的内容,有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而与养老图相邻的内容多为车马出行、集市、楼阁等展现墓主日常生活的图像,这类图像主要用于体现墓主人身份地位,还原其在世时的生活场景以及赞美其品德,因此养老图出现可能是体现墓主人身前为“三老”或地位声誉较高受朝廷受杖并扶养的老人,也可能是体现墓主养老敬老的高尚品格。

此外,养老图的分布情况也反映了汉政府对四川地区较强的思想控制和政策宣传。从已知全国目前发现的养老图数量(表一)可以看出,其主要出现在四川特別是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在同是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集中分布的山东、河南地区却极为罕见。从现有材料来看,山东、河南地区发现了较多如“孝孙原谷”“老莱子娱亲”“董永侍父”等孝养老人的孝子图像,敬老思想在当地同样得到认同和重视。而四川同样也有这一类的孝子图出现,说明敬老思想在汉代社会的各个区域都较为流行,只是四川地区的敬老思想带有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公元前316年秦攻占巴蜀之后,地大物博的四川地区就成为秦国的大后方,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史记》中也提到“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31]。到了汉代巴蜀地区(包括四川地区)同样是汉政府重要的物资、赋税来源,粮食、铁矿铁器、盐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蜀地运往全国各地。然而,四川地处西南且交通不便,虽然各代政府都积极建设至蜀的水陆交通,但到唐代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加之此地思想文化地方性较强,如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巴蜀式铜器如柳叶型青铜剑、虎纹铜戈等,有被称为“巴蜀图语”的地方性图形符号,有独特的丧葬文化等,控制和管理较为困难。因此,中央必须加强对蜀地的管理,如鼓励关中百姓迁徙至巴蜀,“就食蜀、汉”[32];或将盐、铁等私营工商业收归官营;东汉时还在蜀地割原郡蜀地增设属国都尉,使之与原属郡相互牵制[33]等。除此以外,汉政府还釆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如前文中提到的敬养老人、安抚老弱病残以及减免刑罚等。有了造福百姓的政策措施,汉政府必然会加大对这些福利政策的宣传,以稳定民心,加强对蜀地百姓的教化,作为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地区当然是控制与宣传的重点区域,因此养老图集中出现在成都地区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结语

早在先秦时期尊老敬老的思想就开始出现,在汉代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思想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养老图即是反映汉代敬老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图像大多同时具备官吏、粮仓、持鸠杖者、送粮行为几个元素,不仅是汉政府养老敬老政策的图像反映,也体现了四川地区为汉代朝廷重点控制、宣传的特殊政治地位。

[1]陈显双:《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文物》1981年第10期。

[2]四川省博物馆编:《四川汉代画象砖拓片》,文物出版社,1961年,刘志远编:《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两书将彭县太平乡出土养老图画像砖定名为“告贷图”和“贷粮”图。

猜你喜欢

画像砖敬老养老
北宋演员画像砖四人组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敬老爱老防跌倒
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渊源及其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勤劳致富 敬老爱老